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之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在一小部分高校已经初步萌芽,经过几年的努力推进,现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落实推进稳步有力《意见》以后,各个高校都加强了对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的成立了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有的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还有的成立了社会实践工作办公室;每年都召开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和总结表彰大会。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还是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在学生外出安全的保障体系的建立上,是否鼓励学生远行?是否需要家长的知情同意?等等。
(二)课程体系初步建成通过了解各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各个高校都已经初步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这体现在:培养目标明确且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和管理师资;提供社会实践以一定的资金保障;设立了较为实用的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规定;建立了一定的考核评价办法。比如:北京大学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化实施办法》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形势政策课相结合,如果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优秀答辩将被给予学分;上海交通大学在全校本科生中设立《社会实践》通识教育必修课,广泛动员学生参与暑期实践活动,并通过答辩获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青岛科技大学整合大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共有11个学分等等。
(三)参与学生较为广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是把社会实践纳入了目标管理,虽然学校设立了教学大纲,确定了培养目标,保证了社会实践时间有安排,组织有落实,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指导,所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有应付拿学分的想法,所以参与度得到了较强的保证,但是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四)教师指导略显不力社会实践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指导教师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能够从社会实践的选题、立项设计、执行和最终的考核评价都全程参与,学生将会得到比课堂内更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由于现行的学校考核和管理体系是以科研和课堂教学为主,很多的教师都把学生社会实践和自身的兴趣挂钩,能够从选题、立项设计开始一直到最终考核都全程参与的教师比例不高,大多数还是参与部分指导工作,指导力度略显不足。
二、当前大学生课程化建设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缺乏广泛共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也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努力推进社会实践工作,将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原来大学生单方面实践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大学生和人民群众有交互的相互学习的过程,社会的认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离社会广泛的认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另外一方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配套以一定的制度和保障,比如政府相关制度的出台、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等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高校缺乏系统机制当前的高校虽然初步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但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备:广义社会实践的很多内容并没有成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比如学生社团的活动、学生志愿者的活动等等;学校产、学、研和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统筹;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部分,教师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课程化建设还有制约,教师不能全情投入社会实践课程的全过程;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评价多为定性评价等等。
(三)学生缺乏主体意识有不少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帮助自身成长成才的信心和动力缺乏,其根本的原因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存有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社会实践仅仅是一门课程,或者是个别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的特权,并且把课程当作一种任务,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认为应付过去就好了,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四)形式内容存在偏离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时候,内容方式单一,在社会实践指导目录的设计过程中大而全,没有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在社会实践前期的指导缺乏,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以官方推进为主,占用学校较多的资源;覆盖面小,学生选择的余地小,参与学生的人数较少等等。
(五)教材建设存在滞后纵观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是处在一个以经验指导实践、拍脑袋决定实践等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而言,教材建设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仍旧是乏善可陈,步伐严重滞后。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建议
(一)校地联动,政企携手,构建全社会关心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教育体系高校本来就是人才的聚集地,社会的建设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学校和地方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加大现阶段施行比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校地合作,另一方面,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可以依托一定的定期联席会议或工作沟通机制建立密切的联动机制,通过挂职锻炼、定向培养、短期合作、导师双聘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教育体系建设;第三,通过校地联动,还可以注意吸收社会资源有效支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施。
(二)完善管理,加强制度,构建师生主动乐于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教育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融合了学习性、成长性、体验性、社会性为一体的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需要学校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以科研、教学为主体的工作评价激励体系,需要有合理的工作量折算,同时加强优秀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培育,建立一支强大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选题要多样化,要针对专业、年级分门别类进行专业的指导,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自设选题,努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主题突出、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将社会实践和理想信念教育、科技卫生服务、技术发明创造、招生就业等具体工作相结合,从而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注重引导,重视问题,构建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因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通过撰写论文、报告等形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因而社会实践的最终评价不应当是通过推介答辩的形式,而是应该通过全程跟踪考核,采用更加合理的360度、全过程评价。但是,全过程评价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考核评价激励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支持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要注重不同实践课程、项目的差异性,便于使学生对照个体指定的目标和评价结果,从而发现自身进步,反思不足,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完善自我。
作者:朱建征薛云云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医学院船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