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微时代在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微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及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积极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为代表的微媒体新世纪以降从无到有、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一统天下的格局。以主体的广泛性、传播的瞬时性为特征的微时代,正深刻影响着“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
一、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1.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削弱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主要途径,教育者的单向灌输与引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在理论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话语优势,有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在微时代,传统单向度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主导权被削弱,扁平化的传播模式呈现“去中心化”或“无中心化”趋势,人人都能是传播中的节点,使得教师在知识信息上占相对优势的格局被打破,自上而下的权威播报与逐渐被非线性的网状辐射所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被逐渐削弱,多元价值观、多种社会思潮冲击着高校网络。[1]
2.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微媒体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但其便携式、碎片化、扁平化的传播特点也使得不文明、自私自利等不良信息随意大肆传播,部分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及鉴别、判断的能力,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并沉迷于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控”、“微信控”。时下,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价值的多元化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消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损坏了大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差,践行力弱。[2]如何合理规范微媒体所营造的舆论环境,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3.“点对点”、“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导致大学生个体认知“信息茧房”。西方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人们由于习惯性地将自己包裹在由兴趣引导的信息领域,从而像生活在“茧房”之中,这样一种现象即称为“信息茧房”。[3]从博客、微博到微信,点对点流动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乐于根据自己喜好来“关注”对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或加入某一讨论群,各成员之间的心理默契度较高,信息传播极易被接受和认同,个人生活渐渐趋于程序化、定式化,个体带极端个人感情色彩、不理性的观点以及某些不真实的消息,因“信息茧房”效应而被无限夸大,逐渐在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群体共识,并慢慢失去与异质群体交流的动力。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
在微时代,微媒体正全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维方式,高校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如何利用微博、微信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微媒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培育,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1.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强化其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微媒体的应用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提高教育者媒介技术运用的能力。教育者只有掌握了微媒体技术的能力,才能建构起师生的互动平台,并从微媒体平台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2.营造微媒体正能量氛围,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马克思曾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氛围对受教育者品质的培育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是一种无言的教育。首先,政府应加强微媒体信息传播的规范与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或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尽快制定出台针对微博、微信等微时代文化产品的专门法律法规,并将其纳入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效规范和约束个体“微行为”。同时,政府应督促社会的各类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站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宣传符合社会道德风尚的新榜样、新典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高校应及时跟进校园“微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微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正面指导,创建丰富的校园“微文化”,通过大量开展诸如微公益社团、微志愿者协会等微媒体校园文化活动,以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建立健全“微文化”,从而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微文化”抢占学生的微媒体舆论阵地,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创造、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要加强高校微环境的监管,设立专职专人负责微博、微信等舆情有效监控和正确价值引导,建立良好信息沟通渠道、不良信息举报和惩处机制,落实校园网络实名认证。
3.实行“信息茧房”干预,塑造认知的“广角”。在微时代,“信息茧房”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公共性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生活在“茧房”中的大学生破“茧”而出,需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建构“人行道”模式。“无论是物理空间的街道、公园、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都属于公共领域,都应像‘人行道’一样,可能会遇到种种非计划(unplanned)和不想要的(unwanted)情境,不同的人群会体认到新鲜体验;那些未经事先筛选而遭遇的情状,会引发人们的言行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大学生创设诸如校园信息驿站、专业学习动态、热点评论的“公共领域”,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让他们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有用信息,听到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有效规避不良信息的传播,避免非理性的“一面倒”的舆论形成,以消减校园“信息茧房”的形成。其次,微媒体运营商合理把关,遏制网络舆论暴力。“信息茧房”极易导致群体极化,从而引发舆论暴力。要遏制舆论暴力的发生,微媒体运营商应从技术控制及话题设置两方面着手:(1)微媒体后台管理者应运用技术对用户账号及其言论进行监管,针对那些经常恶意信息、言辞偏激、爆粗口、脏话的用户账号进行账号使用限制、给予警示或删除。(2)微媒体运营商应提升话题设置能力。话题内容要从民生视角、公众关注的角度出发,推出要因时因势、顺风借力。如针对社会上具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开设专栏进行正反两面的争论,营造多方发生渠道,让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用户在同一板块中正面交锋,聚合多元的信息,引导网络舆论从“极化”走向“理性”。
参考文献:
[1]谢俊.自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5-10-28(006).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上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孙亮.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50-52.-28-
作者:冯霞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