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太平广记中的香料与社会生活分析范文

太平广记中的香料与社会生活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太平广记中的香料与社会生活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太平广记中的香料与社会生活分析

[摘要]

香料种类繁多,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广泛。以《太平广记》为线索研究当时人民的生活用香,可以看出在社会生活中,香料不仅应用到家居、香身、饮食、医疗领域,还可以作为建筑的原材料,同时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宗教世界里,香更是不可替代的物品,香料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太平广记》;香料;社会生活

香料是能够散发出芳香气味的香物质,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两大类。天然香料包括植物类香料和动物类香料。植物类香料来源,明人周嘉胄《香乘》说:“然香一也,或生于草,或生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①动物类香料则多取自动物体内的分泌物。我国的用香习俗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先民就开始使用天然草本植物。香料可食可浴,可裛可焚,不仅能去除环境中的浊气,带来舒适的芳香,还能达到医疗保健的功效。香料在古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香身

(一)佩戴

因香料可以净化身体、除臭辟秽,自先秦始,人们就有随身佩香的习俗,所佩之香皆为兰、艾、蕙、芷类的天然香料,如《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正因佩香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且其容器轻便易携,所以它除了自己佩戴还可以当作礼物赠与他人,如《太平广记》卷295出《幽明录》“河伯”条记载:河伯女以金瓯、麝香囊与婿别。此处的麝香囊是河伯女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载体,希望自己的夫君能睹物思人。除此之外,香囊更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太平广记》卷129出《冥报志》“王范妾”条有一个小故事:王范妾桃英与史华期通奸,孙元弼捉奸时发现史华期身上佩有桃英麝香。可见当时妇女所佩之香囊是个人比较私密的物品,赠与男性便有了定情之意。香囊除了可以贴身佩带外,还可以佩于步辇中。《太平广记》卷237出《杜阳编》“同昌公主”条载:“公主乘七宝步辇,四角缀五色锦香囊。囊中贮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此皆异国献者。仍杂以龙脑金屑,镂水晶玛瑙辟尘犀为龙凤花木状。其上悉络真珠玳瑁,更以金丝为流苏,雕轻玉为浮动。每一出游,则芬香街巷,晶光耀日,观者眩其目。”把香囊放置在步辇中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除尘等作用。但以异国所献各种名贵香料以及龙脑、金屑制成的香囊挂于步辇四角,则不仅仅为了净气,更是同昌公主显示其地位的一种手段。

(二)制浴汤

沐浴,从古至今都是清洁身体皮肤的主要方式,沐浴过程中,在浴桶中加入香料煮过的水,其中的有效成分更易被皮肤吸收。因此香汤沐浴不仅能够洁净身体、提神醒脑,还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医疗保健、愉悦身心的作用。《太平广记》卷114出《河东记》“韦浦”条:“有稚儿食寝不寐,似中恶之状,用兰汤浴之即愈。”“兰汤”即以佩兰煎水煮的浴汤,有发汗、调气、疗风的功效。除了佩兰煮汤,还有用茵墀香煮的浴汤,《太平广记》卷236出《王子年拾遗记》“后汉灵帝”条:后汉灵帝裸游馆用西域所献茵樨香煮为浴汤,让宫人在里面沐浴。这不仅反映了皇帝个人的癖好,还能看出香水沐浴在上层阶级的流行。由于香汤沐浴的治病驱邪功能,它便逐渐演化成一种可以净化自己身体与灵魂的仪式,尤其是在特殊的日子,如婚娶、生子、死亡。《太平广记》卷344出《宣室志》“郑德懋”条载:郑德懋在娶崔夫人女儿之日,用百味香汤沐浴。卷418出《王子年拾遗记》“苍龙条”:孔子之母生完孔子后,便有神女擎香露沐浴其母。卷270“魏知古妻”条说:魏知古死后用香水沐浴。在这些人生大事中用香水沐浴,则有以崭新、洁净的肉体与灵魂迎接人生新阶段的意味。

二、家居

(一)焚香

从古至今,我国都有焚香的习俗,利用芳香植物焚烧所散发的香气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焚香的好处逐渐被人们认识,加上各朝统治者对焚香的重视,焚香便慢慢变得更加神圣了。这多是由于古人认为焚香的香气可以联系神明,起到信息传递作用,进而在宗教活动中广泛应用,最后逐渐演化成一种表示对神明尊敬的礼节。《太平广记》卷79出《玉堂闲话》“权师”条说:权师可以焚香呼请神;卷306出《奇事记》“冉遂”条说:游察使者子冉遂与其托身之母告别时曰“若有急,但焚香遥告,我当立至”。可能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作用,在各种宗教活动中,香便得到了广泛使用,日常居家的宗教活动更是如此。读经时要焚香,《太平广记》卷60出《女仙传》载:湘潭有一媪收了一位名叫逍遥的女弟子,逍遥父母不愿,其亲党劝媪,媪“但帚尘易水,焚香读道经而已”。《太平广记》卷66出《集仙录》“谢自然”条中刺史李坚云:“凡人能清净一室,焚香讽《黄庭》、《道德经》,或一遍,或七遍,全胜布施修斋。”对古人而言,读经是一种神圣的行为,读经时焚香更有灵魂与神灵交流的意味。除了读经,供养经书也焚香,《太平广记》卷104出《报应记》“姚待”条说:有屠儿李回奴者请一卷姚待所写《金刚经》,焚香供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焚香除了宗教目的,还可净气、放松。《太平广记》卷300出《广异记》“河东县尉妻”条载:县尉妻王氏,“妆梳向毕,焚香闲坐”。又有卷57出《续仙传》“金可记”条说:金可记“常焚香静坐,若有思念”。这时的焚香已经超越其意义,变成人们的生活习惯。

(二)熏衣被

用香熏衣被,可以干燥衣物、驱虫,并间接地使自己身体沾染香气。《太平广记》中有许多衣香场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人们对衣物香气的追求。卷319出《法苑珠林》“张子长”条说:张子长白天见到所梦之女,其衣服薰香殊绝。卷31出《仙传拾遗》“徐老翁”条描写一华服:“须臾衣至,异香满室。”不管是描写风华绝代的佳人还是出类拔萃的衣服,都离不开衣服的香味,可见衣之香已经成为当时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熏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火焚香料,从而使香气散出,沾染衣服。如刘禹锡《魏宫词二首》有云:“添炉欲爇熏衣麝,忆得分时不忍烧。”③这是用火焚麝香熏衣。另一种是把香料捣好,放在衣箱中或佩戴在身上,让香味自然地沾上衣服,此法为裛衣。《太平广记》卷238出《玉堂闲话》“大安寺”条记载:唐懿宗年间,有奸猾者想偷大安国寺中的绫,便选一人冒充唐懿宗“衣上私行之服,多以龙脑诸香薰裛,引二三小仆,潜入寄绫之院”。此处的熏衣之法,应该就是将龙脑与其他香料按比例混合制成干香后裛衣。熏衣之香除了气味要受人喜爱,还要香味持久,这是优质香料的重要标准。如《太平广记》卷414出《独异志》“茶芜香”条所记载的茶芜香,“若焚着衣,弥月不绝”。由于所有的香料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以熏衣也可以当作一种医疗手段。《太平广记》卷477出《酉阳杂俎》“虱建草”条:“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能已,惟水银可去之。”侧面反映了香衣也曾被人们当成一种治病方法。不仅如此,许多熏衣方都记载于中医专著里,如东晋葛洪《肘后急备方》载“六味熏衣香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五种“熏衣香方”,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五种“薰衣湿香方”。这些香方都是以多种香料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并且用料、配方不尽相同,可见当时熏衣之流行。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熏衣方:鸡骨煎香、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枫香、郁金香各三两,薰陆香、甲香、苏合香、甘松香各二两,沉水香五两,雀头香、藿香、白檀香、安息香、艾纳香各一两,麝香半两。右十八味末之,蜜二升半煮肥枣四十枚,令烂熟,以手痛搦,令烂如粥,以生布绞去滓,用和香乾湿如撩麨,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以微火烧之,以盆水内笼下,以杀火气。不尔,必有焦气也。又方:沉香、煎香各五两,雀头香,藿香,丁子香各一两。右五味治下筛。内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④熏被,也是古代一种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冬日,熏被不仅可以使被子更暖和一点,还可以杀菌。至于其工具,香笼是其中一种。白居易《秋雨夜眠》载:“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⑤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专门的香炉可以熏被。《太平广记》卷236出《酉阳杂俎》“丁媛”条载:丁媛“又作卧褥香炉,又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媛始更为之。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取被褥以为名”。对于“被中香炉”,清人曹庭栋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在其所著的《养生随笔》中将其与香笼对比。《养生随笔》说:熏笼只能熏香,不适合暖被,因为火气太大,而“被中香炉”则是熏被的最佳工具,并且在当时并有仿制“被中香炉”者,谓之“香球”。⑥

(三)制床枕

床是供人坐卧的主要用具。春秋以来,除了睡觉,人们读书、写字、饮食都可以在床上进行,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的生活饮食转移到桌椅上进行,床成了专供睡卧的家具。由于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人们对其舒适度要求比较高,将香料用于床中,就是提升其舒适度的一种方法。《太平广记》卷226出《大业拾遗记》“观文殿”条曾载:隋文帝观文殿中有五香重床,“春夏铺九曲象簟,秋设凤绫花褥,冬则加绵装须弥毡”。五香重床即以五香木为材制成的床,据《隋书》载,真腊、赤土皆有五香木,真腊国的五香木可以用来烧尸收灰,⑦但其医药价值未有记载。除五香木外,沉香木也是制床的不错选择,《太平广记》卷119出《还冤记》“支法存”条记载:支法存有“沉香八尺板床,居常芬馥”。沉香作为名贵药材,不仅有助眠的功效,而且防潮、杀菌,在夏天卧于沉香床上还可以防蚊虫,从而保证睡眠质量。枕也是人睡觉的必需品,香枕的功效与香床类似,都是在睡眠中保健人体,但这种享受也只是上层阶级才可以拥有,如《太平广记》卷336出《广异记》“常夷”条载:林邑所献沉香镂枕为梁武帝秘惜。作为皇帝都对这沉香镂枕珍爱至极,可见当时其珍贵。

(四)入墨

制墨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制作工艺在不断进步,原料也变得更加复杂。关于墨的原料,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汉朝开始出现以中药作为墨的辅料,香料作为中药的一部分,也在墨中得到应用。《齐民要术》卷9记载了三国时期韦诞的合墨法:“……亦以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⑧《太平广记》中也有麝香入墨的记载,卷208出《朝野佥载》“欧阳通”:“欧阳通以松烟为墨,末以麝香。”麝香入墨的主要功效就是碎胶煤气,使墨的气味更加馥郁芬芳。用这种墨进行书画,又为文房生活添一笔雅致。除了麝香,丁香、零陵香、龙脑、藿香、白檀等香也可以入墨,作用与麝香类似。

三、建筑

(一)作涂料

把香料涂在墙壁上,是用于建筑的一种方法。古代将香料涂于建筑内早有汉朝皇后所居的椒房殿。其涂壁所用之椒为花椒树的花朵,将其制成粉末和泥涂壁,使室内空气芬芳而温暖,居住之人便心情愉悦,再加上花椒本身的医用价值,对人体的好处不言而喻。除了花椒,沉香也可泥壁,《太平广记》卷236出《朝野佥载》“宗楚客”条:宗楚客所造新宅,“皆是文柏为梁,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

(二)作建材

将檀香、沉香木之类的木材直接用于建筑中是香料应用于建筑中的另一种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杀虫,维护木质建筑,还可以杀菌、净化空气,保持人体健康。如《太平广记》卷16出《玄怪录》“张老”条载:有一“其堂沉香为梁,玳瑁帖门”,《太平广记》卷237出《杜阳编》“李璋”条载:“杨收造白檀香亭子初成,会亲宾观之。先是璋潜遣人度其广袤,织成地毯,其日献之。”此处的白檀香亭子就是用檀香木所造的亭子。其实,不管是将香料涂在墙上,还是将香木用于房屋中都是非常奢侈的行为,只能上层阶级享受,而在《太平广记》还记载了一种用香更奢侈的建筑,即建筑用香结合两种方法,如《太平广记》中的“芸辉堂”条所记载的芸辉堂。卷237出《杜阳编》“芸辉堂”条载:“元载造芸辉堂于私第。芸辉香,草名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烂,舂之为屑,以涂其壁,故号芸辉,而更以沉香为梁栋……”关于芸辉,其外形洁白如玉,入土而不朽,足以见其质量上乘,沉香则自古以来都是名贵的木料。芸辉堂用与椒房殿类似的方法把芸辉舂为屑涂在墙壁上,又以名贵的沉香为梁栋,其作用已不仅仅为保健、杀菌,更是元载财富、地位的体现。

四、饮食

(一)含咀

把香料含在嘴中是净化口气的一种方法,《太平广记》卷469出《幽明录》“钟道”条说:钟道爱含咀鸡舌香。其实鸡舌香是含香的常用香料,早在汉朝时就有口含鸡舌香的记载,《通典•职官》:东汉“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答对,欲使气息芬芳也”。⑨至于其产地,《文献通考》中说“杜薄国,隋时闻焉……出鸡舌香,可以含……”⑩到了唐朝,口含鸡舌更加成为一种节俗,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攻讨》诗:“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年。”輥輯訛除鸡舌香之外,《太平广记》中还出现含荷花、含异香的场景。卷23出《拾遗录》“淋池”条载:汉昭帝淋池中植低光荷,“花叶杂萎,芬芳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人肌理,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皆含咀……”低光荷能香彻十余里,并且令人口气常香,可见其珍贵,可能正是由于它的珍贵,其含咀之法才没能像含咀鸡舌香一样流传下来。异香是气味特殊的香料,由于普通常见香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异香就成了人们对香味的另一种追求,如《太平广记》卷272出《王子年拾遗记》“石崇婢翾风”条载:“使数十人各含异香,使行而笑语,则口气从风而扬。”

(二)调味

天然香料由于其气味芬芳,有医疗功能,人们经常将其作为调味品应用于饮食中,既可以进食欲、去腥解毒,还对人体有一定保健功效。在我国,常用的香料有葱、姜、花椒、桂皮、梅等,由于这些香料生长范围广,在古人的饮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平广记》卷219出《续玄怪录》“梁革”条载:一个叫莲子的丫鬟尸蹶,将她放在床上,床下有微火,“曰:‘此火衰,莲子生矣。且戒其徒,煮葱粥伺焉。其气通若狂者,慎勿令起,逡巡自定。定而困,困即解其缚,以葱粥灌之,遂活矣。正狂令起,非吾之所知也。’”。这是由于葱粥有发汗、复元气的药效。又有《太平广记》卷132出《法苑珠林》“店妇”条载:唐有店家新妇生一小儿,亲族杀羊庆祝,煮羊时“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将葱蒜放入饼中经过烹调后,葱蒜的辛辣味减轻,增加整个食物香味,从而增进食欲。所以当时人们十分喜爱用葱蒜调味的食物。葱蒜之类的香料除了加入米、麦食中增香,还可以放入肉食中去腥,早有《礼记•内则第十二》云:“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或曰:糜、鹿、鱼为菹,麋为辟鸡,野豕为轩,兔为宛脾,切葱若薤,实诸醯以柔之。”輥輰訛又有《太平广记》卷465出《领表录异》“水母”条记载了云母的烹法“先煮椒桂或豆蔻,生姜缕切而煠之,或以五辣肉醋,或以虾醋,如鲙食之”。椒、桂、豆蔻都是去腥的常用香料,今天的肉食烹饪依旧离不开它们。放入食物中与食物一起烹调,是香料调味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香料可以单独调制,佐主食一起吃。《太平广记》卷20出《续神仙传》“王可交”条载:王可交煮鱼时“捣蒜韭以食,常谓乐无以及”。此处蒜韭就是将其捣为泥,与鱼一起吃,依旧起到了去腥、调味的作用。由于香料本身的功效,以其作为主料,制作食物,可当药膳。《太平广记》卷149出《逸史》“术士”条:唐李栖筠吃两盘糕糜后“腹疾大作,诸物绝口,唯吃桔皮汤”。桔皮健胃除湿,治脾胃不调,是治消化不良的好食材。

(三)入酒

香料应用于烹饪中可使食物增香,将其应用于酿酒中更是美味。《太平广记》记载了许多用香花酿的酒,《太平广记》卷321出《冥祥记》“庾绍之”条有“茱萸酒”,卷18出《杜阳编》“元藏几”有“菖蒲花桃花酒”,卷195出《甘泽谣》“红线”条有“芫花酒”。香花酿酒的酿造之法有很多种,同一种香花都会有不同的酿造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已经酿好的酒中放入香花,由于香花放香,酒便可以吸收香花的香味,从而使酒味中透着花的芬芳。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香料入酒曲再酿香酒。卷233出《王子年拾遗记》“消肠酒”条记载:张华制消肠酒“煮三薇以渍曲蘖”,此法是先将薇的香气浸染到酒曲中再酿酒,从而使酒味更厚。除了酿酒,用香料调酒也出现于《太平广记》中。卷153出《逸史》“李宗回”条:李宗回“及到华阴县,县令传语,遣鞍马驮乘,店中安下,请二人就县。相见喜曰:‘二贤冲寒,且速暖两大盏酒来,着椒葱。’”卷220出《玉堂闲话》“申光逊”条:“即命醇酒升余,以辛辣物洎胡椒干姜等屑仅半杯,以温酒调。”把新鲜的椒、葱、姜放入热好的酒中既降低其营养的损耗,又助酒力,有驱寒之用。

五、医疗

(一)入药

香料基本上都有药用功能。人们的日常用香除了净气辟邪,还可以防病祛秽。因此香料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太平广记》中解毒之药常用甘草。卷24出《酉阳杂俎》“权同休”条载:秀才权同休得病,有一本村人照顾他,权同休“疾中思甘豆汤,令其市甘草。”甘豆汤的主料为大豆与甘草。《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云:“甘草解百药毒,此实如汤沃雪,有同神妙。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中藜芦毒,葱汤下咽便愈;中野葛毒,土浆饮讫即止。如此之事,其验如反掌,要使人皆知之,然人皆不肯学,诚可叹息。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余每试之,大悬绝不及甘草,又能加之为甘豆汤,其验尤奇。”輥輱訛又有卷171出《朝野佥载》“郭正一”条:郭正一婢玉素以浆水粥毒之,于是郭正一“索土浆甘草服之,良久乃解。”卷408《投荒杂录》“治蛊草”条:有解毒及蛊神用无比的药吉财,遇到中毒的人,“夜中潜取二三寸,或剉或磨,少加甘草,诘旦煎饮之,得吐即愈”。治脾泄,卷278出《稽神录》“崔万安”条:“可取青木香肉豆蔻等分,枣肉为丸,米饮下二十丸。”脾虚即脾虚泄泻,肉豆蔻与青木香对其都有一定的作用,《本草纲目•草部》卷14载:“肉豆蔻可以暖脾胃、固大肠。”輥輲訛青木香可以“健脾消食、散滞气、调诸气”。輥輳訛除了这些草部香料,许多木类香料也可以入药。如龙脑香,《广记》卷414“龙脑树”条载:“龙脑香树……香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别有法。”龙脑的药用功能,《本草纲目•木部》卷34载:“妇人难产时,则研龙脑为末,少许,新汲水服,立下。”此外,还可以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去目赤肤翳、内外障眼,镇心秘精,治三虫五痔”。

(二)灸

用艾叶等制成艾卷或艾柱,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太平广记》中艾灸可以引毒,卷220出《玉堂闲话》“蛇毒”条:“赵延禧说:‘被毒蛇咬后,应在伤口处灸以艾柱,引去毒气。’”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疣,卷34出《传奇》“崔炜”条载:崔炜用艾成功地帮一老僧和一蛇治赘疣。艾灸的这两种功能,《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本草纲目•草部》卷15:艾叶“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輥輴訛治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治身面疣目,则“艾火灸三壮即除”。輥輵訛

六、结语

香料的使用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人们家居生活、建筑、饮食、医疗等物质生活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用途,它对于人们精神世界才有各种独特的意义:恋人之间用香囊来定情、寄托思念,沐浴香汤可以净化身心,熏衣则成为一种审美标准,香料的品种后来又慢慢演化成身份、地位的象征。宗教生活中,香则是通神、表达对神明尊重的物质,这些都表明香料对人们而言已不仅仅是物质材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参考文献:

①明•周嘉胃:《香乘》,《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②屈原撰、徐小马校点:《楚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③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26,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1页。

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6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

⑤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8页。

⑥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4,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⑦唐•魏徵等撰:《隋书》卷82,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37页。

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⑨唐•杜佑:《通典》卷22《职官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04页。

⑩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32,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07页。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崔高维校点:《礼记•内则第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页。

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第533页、第584页、第586页

作者:方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