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体育发展的社会结构讨论论文范文

民族体育发展的社会结构讨论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体育发展的社会结构讨论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体育发展的社会结构讨论论文

1工业社会与近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环境的历史变迁

如果说闭关与开放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近代化进程中工业社会的初步形成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正如金耀基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国之社会的变革当然是一多面向的现象,但在基本上则是从一以人力、动物力为基底的农业社会转向为以科学技术为基底的工业社会。在这一转变中,社会的结构及其价值皆相应地会发生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先进性。“师夷长技以制人”,清政府内部的开明人士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开始在中国逐步仿照西方建立近代工业体系,这就是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夕,洋务派初步建立起一个近代化的工业体系,其中因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枪炮、造船等军事工业是主要的建设内容,与此同时,电报局、织布局等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企业也开始建设。而且,民间资本也大量从事于工业,在缫丝、纺织、面粉等行业取得初步发展,形成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一群体。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但工业化进程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如前所述,民族传统体育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文化体系,所以其本体就带有农业社会特有的文化色彩。工业化进程对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是其经济基础的改变,这一改变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农业社会的诸多特征必须和工业社会发生转变,而这种本质的转变谈何容易。所以,近代工业化面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无所适从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不独民族传统体育,近代以后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存在进退失据的两难。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抗争,尽管许多拳众具有精湛的技艺,但在先进的火器面前精湛的拳技非但无法实现保家卫国的朴素愿望,更是只能以生命的代价来进行无谓的牺牲。所以,工业化的进程使武术的社会价值由以往的技击转向健康,这既是武术自身求变的结果,也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工业化带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另一重要影响是标准化和可复制化的推行。我们知道,中国文化从来就是感悟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体系并不以科学的量化作为标准,也无法实现完整全面的复制。就如两个人无法完全相同一样,众多民族传统体育的习练者因于不同的理解和个体差异的存在,他们更着重于各自个体的心理体验,而且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耳濡目染和口传心授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这就使得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存在传播区域较狭窄、传播人群较少的状况。民族传统体育在农业社会形成的这些特征对其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制约。而与工业化同时进入中国的西方体育却具有工业化的标准化和可复制化的特色,使其可以迅速被民众所掌握,并可以实现快速的传播,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冲击不言而喻。

工业社会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而近代化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整体变迁。欧风美雨,西风东渐,中国社会的发展目光由此转向西方,开始全面根据西方模式进行自己国家的近代化改造。文化、教育都开始学习西方,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得不实现自我的改变,寻求新的社会空间。新式教育的推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尽管政府也曾为此作出过努力,马良的新武术和中央国术馆的实践都对武术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与西方体育运动相比较,近代中国并未走出正确可行的道路。整体社会的变迁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功能产生重大变化,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会功能在近代社会成为落后的象征,不再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社会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社会与近代化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民族传统体育不再有传统社会的恬淡与从容,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当展不够理想的直接原因。

2传统与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同文化表达

近代以前,长期在封闭社会系统中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影响中华民族的唯一的身体文化系统,进入近代以后,西方体育文化开始渐次进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新路。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新成为近代以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点,因其发展所产生的变革之剧烈,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中并无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这主要是因为其在农耕社会的发展并不明显,处于缓慢甚至于停滞的状态。而近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带给民族传统体育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民族传统体育有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标签。在这里,传统不难理解,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其本体就来自于传统,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言者。具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在进入近代以后第一次有了传统这一文化标签,其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传统是相对现代的西方体育而言的。由于有了现代体育的对比,我们的民族体育形式与文化体系只好成为“传统”。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与西方体育对人的培养理念和操化的运动形式相比较,我们的民族体育确实传统。其二,传统是相对自身的发展而言的。进入近代以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自身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范式,由此而形成的民族体育新范式,使其以往的发展成为传统。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武术才会有传统武术这一概念的出现。

现代就不好理解,我们总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传统与落后,与现代何干。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传统都曾经现代,传统只是过去的现代。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近展就是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断“现代”的结果,当然,今天看来,这些发展也早已经凝固为传统。同样以武术为例,今天的传统武术就包含有许多近代以来武术的发展与变化。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逻辑。“文化像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灵魂,对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它构成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运行和发展。”因于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文化标签,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以后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表达,并产生了迥异的表达效果。在传统的层面,近代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身体文化的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传统体育在实现传统的文化表达时更多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表现。传统被认为是经典,是不能改变的。民族传统体育被视为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精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任何改变都是对其进行的破坏,都要负有历史的责任。此时的民族传统体育就被视作为文化遗产,需要对其进行保护,首先是保护其生存,其次还要保护其发展。近代社会的转变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土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传统的逐渐逝去就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我们只能也必须接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尽管在传统社会中变迁并不剧烈,但也绝非没有变化,马球等盛极一时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近代早已不见踪迹,对于当时代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种传统的离去。所以,我们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表达,应更多地着重于对其进行发展,使其文化生命得以延续,文化内涵得以光大。如果只是将其放在缺乏文化基础的空间中进行保护,这种保护的结果只会使文化本体受到更多的伤害。

“任一文化的现代化,都是自己传统的现代化;任一现代化的文化,都饱含着自己的传统在内”。在现代的层面,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化进程中不但意味着传统的延续,更意味着现代视野下的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体现更多的现代色彩,如何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是其近代以后发展的主题。所以,文化的自我更新就成为近代以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表达。发展是永久的主题,失去了发展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对其进行保护就成为空谈。所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发展的代价,发展是对传统的扬弃,而不是全面放弃传统的发展。如果不再具有曾经的文化灵魂,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最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展必须站在传统的根基之上进行科学发展,否则,民族传统体育将不再传统,更无法现代。由上,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与现代,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3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途径的变迁

“作为知识和信念的文化,表现为符码和观念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受宗法社会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也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被世代流传下来。师徒传承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途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一代代师徒相传,使传统的文化形态得以保留,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在传统社会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师徒传承的局限性:基于传统社会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规定了诸多的可传不可传的规定。由于受到传播者和受众的限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就显得比较局限。而且,宗法社会下的师徒传承与血缘关系和类血缘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使师徒与父子等关联起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又以武术最为典型。中国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的形式进行,并且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其主要特色。习练者在长期的习练中通过师父的传授,对直观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反复思考,通过“悟”来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准。因此,中国武术的习练往往是终生的,通过不断的体悟来获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不同体认,而且随着技术的精进和认识的提高,武术修为在不断提高。但显然,这种提高绝非轻易可得,如果得不到真传,甚至永远无法得到技术的真正提高。由此,师徒传承对于武术的传播和技艺的提高都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局限。近代以降,宗法关系的逐步弱化,使师徒关系无法同传统社会一样比拟,尤其是近代以后西方学校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传统的传承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现代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对传统的师徒关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向现代的学校传承的转变更是对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明清时期,军事训练中将武术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特别是满清统治者以骑射征服中原,以少数族群对多数族群进行统治,在文治之外武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清政府将骑射武功视为帝国的立国之本。鸦片战争及以后多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认识到坚船利炮的重要性,虽然军队仍然练习武艺,但已不再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清史稿》卷一零八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卒以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

晚清时期,曾任济南镇守使的马良就曾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武术教习,教习所用的教材就是其自编的教材,共分摔角、拳脚、棍术、剑术四科,民国初期定名为“中华新武术”。运用自编的武术教材进行武术教育是传统武术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全新尝试。1911年,马良任陆军第九协统驻扎山东潍县,邀集一些武术名家,发起编辑武术教材,并将此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1914年,马良广邀各派武术专家,修订《中华新武术》。此后,在马良的力推之下,1917年,陆军部咨行训练总督和警察总督,定《中华新武术》为军警必学之术。为配合推广《中华新武术》,马良于1914年在济南创办“武术传习所”,培养师资,分派各地。而且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省市的一些武术体育组织及许多学校都把《中华新武术》列入了体育课程当中。《中华新武术》一书的出现是传统武术主动要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打破传统武术的门派之别,而以传统武术基本动作为素材,以西方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为练习的基本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各种口令,而且还出现集体表演性质的团体操练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单一传承方式,而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当中的师生关系来进行武术传承,这与传统武术以往的发展路径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也为日后武术进入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中华新武术》的规范化使其更易于推广普及,为传统武术的社会化传播奠定了基础。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竞赛项目。如:上海工业学校和徐家汇高等工业学校在1913年12月8日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就有拳、刀、棍、枪、剑等武术表演。1914年,徐一冰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式课。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命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领域。随后,自1915年起,武术被明确规定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武术技术动作的改编改变了大众对传统武术的偏见,也意味着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尝试改造传统武术的开始,使其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这是武术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也是近代以后武术变革的重要表征。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从师徒传承向学校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师徒传承和学校教育依然都是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的传承方式。传承途径的变迁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重要变革,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在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不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达,更成为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互相影响发展的结果,这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基本文化特征,也是影响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本所在。

作者:田文波王宏江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