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路跑运动热的社会学原因范文

路跑运动热的社会学原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路跑运动热的社会学原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路跑运动热的社会学原因

摘要: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对我国路跑运动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跑成为社会风尚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中宏观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有关政策的推动,中观原因主要是当今新媒体的出现,微观原因主要是个人对路跑运动的愉快体验;同时提出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我国路跑运动的发展,推动路跑运动人口的增加,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推动路跑产业发展。

关键词:

路跑运动;符号互动理论;马拉松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全民健身运动的步伐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精品赛事的火爆程度来看,人们对优秀的“路跑”赛事的需求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并且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从路跑热兴起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长期坚持路跑的人群并不多,更多的是一时兴起的“路跑发烧友”,而这些人群并不足以支持路跑行业相关产品的消费以及拉动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笔者结合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对路跑赛事蔚然成风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我国路跑赛事以及路跑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相关概念界定

1.1路跑采用现在被学者们广泛引用的定义,路跑顾名思义就是在路上进行跑步,以健身强体为主题,并将其他文化融入到跑步活动中。

1.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墨1973年所著的《人与社会》一书,作为一种社会学流派,它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六七十年代。符号互动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从社会上时时刻刻互动着的个体的角度来阐述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生成与变迁。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模式与结构。其基本观点包括: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符号是人际互动的媒介,个体是自身行为的建构者;个体的心灵与自我是互动的产物;社会的形成与变化是互动的结果等。

2路跑热的宏观原因分析

2.1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路跑运动,树立良好城市形象在国外,马拉松运动因为入门门槛低、不受场地限制等特点,在多年前早已是一项十分受大众热爱的体育项目。1897年,城市马拉松赛从美国波士顿萌芽,如今城市马拉松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滋生了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马拉松赛事,例如伦敦马拉松赛、纽约马拉松赛、日本东京马拉松赛等等。随后在国内也涌现了一批成功的马拉松赛事,例如北京、上海、厦门、大连马拉松赛等等,其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至今已举办了20届。据第20届上海国际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提供的数据,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预报名总数126789人,其中全程马拉松48399人、半程马拉松45073人、10公里20927人、健身跑12390人。由于跑步名额供不应求,组委会也首次采用了抽签报名的国际通用办法,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马拉松路跑运动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路跑运动作为一项城市文化活动将体育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展示健康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在大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城市品牌。因此各大城市争相举办路跑赛事。

2.2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路跑群体的认同感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并且由国务院制定了《全民健身条例》,该条例于2009年8月30日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后,效果十分显著,这一点在由上海体育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团体承担的、上海市体育局制定的《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简称“300指数”)中就可以得到佐证。数据显示,2014年,本市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6573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71万人,2014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0.4%,有四成左右市民表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011年,《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大力促进体育产业化,该规划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逐一细化,并且提出了主要任务和措施。体育文化产业从原来的禁止外商进入成为了鼓励外商进入的一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一年,智美通过竞标拿下了广州马拉松的承办权,接下来2012年拿下了杭州马拉松,在第三年拿下了一些世界其他的路跑项目在中国的运营权。著名社会学家唐纳利和扬将符号互动理论应用于体育中得出结论:成为一名严格的运动员所需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或事件,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的人或一群人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人们由此逐渐认同自己是运动员。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体育群体或亚文化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同样的,路跑运动的蔚然成风也不仅仅是某一特定跑团的影响,相反,它包括了一个扩展了的互动的过程,即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推动,人们由此逐渐认同健身运动的必要性和路跑运动的益处。随着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的增加,同时被特定的路跑群体的成员所接受,这种认同逐渐形成。

2.3各种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路跑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件)颁布,2014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了《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有关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定,取消繁杂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赛事,培育多元主体。体育赛事资源大力开放,社会大众举办体育赛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大城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从而也进一步带动了路跑运动的发展。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作为一种传播符号,迅速被周围的人所感知,人们对当前的社会情境自动地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积极举办路跑赛事,推动路跑产业发展。这些互动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然而要使得人际间的这种互动与行为变成稳定的模式与结构,直至路跑赛事成为众所周知、老少皆宜的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完美现代体育竞赛,则还需要有关政策的不断推动与支持、引导。

3路跑热的中观原因分析

经过对以微信为主要代表的相关新媒体的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从2011年微信诞生,到2013年国内微信用户量达到4亿之多,中国城市跑步运动在2013年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路跑爱好者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上传播自己的跑步心得和体验,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求,而这些心得与体验就是人际交往间最重要的符号,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更是为路跑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平台。‘晒健康、晒体型’,通过路跑来体现身材、健康状况,把参与的过程用互联网晒出去,是一种参与,使参与者们得到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例如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北京负责人毛大庆关于热爱上马拉松的讲话,就曾在在微信圈中被热爱跑步者热捧。再比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多年前的著作《我在跑步时会讲些什么》再次热销,其跑步的理念也多被转载。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种微信上朋友间长期的互动与传播,就像是对路跑运动的一种“二次营销”,其他以前未曾参与过路跑运动的人们获得了有关路跑的相关知识,并与这些路跑爱好者建立了联系,受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成为跑团中的一名成员,并且在与跑团成员互动时重复地肯定和再肯定他们使路跑运动爱好者实现了自我认同。符号互动理论丰富了当代路跑运动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路跑爱好者们通过新媒体的巨大连通与集聚作用,将个人的跑步运动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圈。

4路跑热的微观原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跑步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80、90后的新宠,他们把跑步当做一项运动,一种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方式与手段。在对几位资深跑步爱好者的深入调查与访谈中笔者发现,这些热爱且坚持跑步的人更多的是把跑步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单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已无法满足这些路跑爱好者,他们在每一次长距离的路跑运动中,在这种毫无约束感的环境下通过跑步与自我身体进行对话,把路跑运动作为一种自我认识的途径,以获得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存在在社会中的意义,跑友们从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磨练、自我提升,培养的更多的是一种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体验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酣畅淋漓感。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作为自身行为的独立建构者,总是趋向于寻找个体心灵以及自我超越的途径,笔者认为这正是路跑运动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结束语

深厚的群众基础、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构成了路跑热的宏观原因;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是路跑热的中观原因;个人体验以及独立人格的构建是路跑运动不断升温的微观原因。这三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宏观方面的原因是路跑热的基础条件,宏观政策以及环境的发展影响着中观因素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微观方面个人的体验,同时为增强路跑的群众基础服务;个人从路跑运动中得到的体验与感受是路跑运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受中观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引导。所以三者构成了互动关系,成为促进路跑运动不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原因。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大原因中所包含的所有影响因素,才有可能持续培养人们对路跑运动的热情,从而拉动路跑行业的相关消费需求,最终有效促进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路跑”运动的城市体育文化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6):27-28.

[2]陈林华,王跃,李荣日.城市国际体育赛事网络联系度研究———以上海六大品牌赛事为样本[J].中国体育科技,2015(1):51-53.

[3]陆晨.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形象契合的研究———以上海三大品牌体育赛事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4]李刚.对厦门马拉松赛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年报,2012(6):178-179.

[5]李停停.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37-39.

[6]李铁.基于PDCA模型的马拉松运动医疗救护工作实践[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50-52.

[7]董燊.金门马拉松赛会经营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54-58.

作者:缪园园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