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学派的历史成就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草创时期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芝加哥社会学系创办于1892年,首任系主任为斯莫尔(AlbionWoodburySmall,1854-1926)。斯莫尔早年在科尔比学院(ColbyCollege)主修神学,1876年研究生毕业,其后3年他在柏林和莱比锡主修历史学,1879年他从德国返回美国,进入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并于1889年获得博士学位。1889年至1892年斯莫尔任科尔比学院教授并出任校长,此间他对社会学产生兴趣,出版《社会学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Sociology)。1890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会见斯莫尔,希望他加盟到新创办的芝加哥大学,斯莫尔建议哈伯组建社会学系,这一建议得到采纳。斯莫尔于1892年成为新创办的社会学系教授并出任系主任,直到1925年他从这个职位上退休。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普通社会学》(GeneralSociology,1905)和《社会学的起源》(OriginsofSociol-ogy,1924)。斯莫尔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让美国社会学界开始关注德国的社会学成就,他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的创办者(1895年创办),他在学术的独创性方面成就有限,法里斯在《芝加哥社会学》一书中评价说:“除了自己的学生外,很少有社会学家认为斯莫尔的学说是有用的,当他退休后,他的作品仅仅被少数对社会学发展感兴趣的人所阅读。”但是法里斯也承认斯莫尔对社会学系的建设贡献很大,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事实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创立使美国社会学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斯宾塞、塔尔德、涂尔干、齐美尔等人对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美国学者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才开始涉足社会学,主要学者包括沃德(Lester.Ward,1841-1913)、萨勒(WilliamGrahamSumner)、吉丁斯(Franklin.Gid-dings,1855-1931)以及罗斯(EdwardA.Ross,1866-1951)等。这些学者充满个性和自信,雄心勃勃,试图在社会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然而,摆在美国社会学建设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学发展的体制化,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创办大大刺激了美国其他大学社会学发展的步伐,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成后的一两年内,哥伦比亚大学、堪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都先后创办了社会学系。不久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也先后开办了社会学系。十几年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加利福利亚大学也先后开办了社会学系[8]。
一般来说,学派形成的标志主要包括在某一学术领域出现了若干领军的学术领袖,有一批志趣相投的学术追随者,有相对固定的研究机构和平台,有比较充沛的学术研究经费来源,能够就某些共同的领域开展有效研究并取得相当的学术成就,此外,研究者采用比较相似的研究方法并有着类似的表达风格。对照这些标准,很难说早期芝加哥社会学派是一个成熟的学术流派。但是,芝加哥大学建校之初确实出现了一批为美国社会学建设添砖铺瓦,影响卓著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仅来自社会学系,同时也来自哲学系,他们是哲学系的杜威和米德。杜威和米德虽然不属于社会学系,但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对美国早期社会学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们不仅是芝加哥哲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芝加哥社会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位被视为早期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先驱人物的是库利,库利终生执教于密歇根大学,但因其学术思想与杜威、米德等人的相互承继、相互影响,也因为库利与杜威、米德曾经互为师生、共同执教于密歇根大学,学术界将库利也归入到早期芝加哥社会学派。当然早期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主要力量在社会学系。法里斯如此描述当时社会学系创基者所面临的紧迫局势,他说:“当1892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成立的时候,沃德、萨姆纳、斯宾塞以及吉丁斯的声音主导着美国社会学界,涂尔干代表着国外社会学界的声音,芝加哥大学没有其他任何部门提供社会学方面的培训。因此,未来将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学,未来的使命究竟如何,一切都不甚明了。”社会学系系徽的图案设计成一只绝美的凤凰从烈火中飞腾而出,寓意着让科学辉耀人生,徽碑下方篆刻如诗的格言:探索和发展。在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诸位奠基者中,如果说斯莫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把德国社会学思想介绍到了美国的话,那么,文森特、亨德森以及托马斯等人则在各自领域对社会学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其中托马斯的贡献尤大。
托马斯(1863-1947)出生于弗吉利亚州拉赛尔乡(RussellCounty)的一个农庄,1884年毕业于田纳西大学(UniversityofTennessee),主修文学和古典,1886年成为该校第一位博士毕业生并留校讲授自然史和希腊文学。1888至1889年他在德国伯林和莱比锡继续求学,专攻心理学和民族学,这段研究经历极大改变了他的思想方向。1889年他返回美国并在奥伯林学院(OberlinCollege)讲授英语,期间通过阅读斯宾塞的作品对社会学产生兴趣。1893年在他30岁的时候,他前往芝加哥大学注册成为该校的研究生,并于1896年获得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1895年起他成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讲师,1910年成为全职教授。1918年因涉及一桩丑闻,被迫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前往纽约继续从事美国化研究工作,1923年起他开始在新社会研究学院(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担任教职,也间断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1927年托马斯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SociologicalSociety)主席,1942年在伯克利(Berkeley,Califorria)退休。托马斯是芝加哥学派主要成员中研究成果最多、学术思想最丰富的学者。法里斯在《芝加哥学派》一书中这样评价托马斯:“他是一个充满力量、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而且成果丰富的人,因为他不受陈规限制,追求完美。他能够超越任何学术禁锢,他对美国社会学的贡献比他在早期芝加哥大学的任何同僚都要大。”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社会起源导论》(SouceBookforSocialOrigins,1909),《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与兹纳涅茨基合著,1818-1920)、《野性女孩》(UnadjustedGirl,1923)以及《原始行为》(PrimitiveBeharior,1937)等。托马斯在其作品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失序(Socialdisorganization)、情境定义(definitionofthesituation)以及生活秩序(life-or-ganization)等理论和概念,他的“四项基本欲望”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也颇为流行。托马斯对于社会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较早摆脱了传统社会学在个人与社会发展解释上的生物学观点,而代之以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的观点。刘易斯和史密斯在《美国社会学和实用主义》一书中如此评论道“:尽管托马斯因为他的作品而被人们铭记,但是人们忘记了他是以一个纯粹的生物社会学家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
欧洲社会学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个人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学学术传统,其中,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是典型代表。托马斯早年求学于德国,沉迷于斯宾塞,一段时间中他也深受欧洲这一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例如,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托马斯认为男人天生就是一种偏爱流浪、攻击和狩猎的动物他认为冲动衰退是一种病态,而农业和定居这类生活方式会使人类器官退化;他认为男人在形态上的发展比女人更重要,异族通婚源于男性寻求更多陌生妇女的愿望;他认为人类对食物和性的追求是人类生存中最主要的驱动力,他将社会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生物环境。上述观点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性代谢的差异》(OnaDifferenceoftheMetabolismoftheSexes)中,他博士论文首页就写明:“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是,一切社会事实都源于生理现象。”但是当他1907年出版《性与社会:性别的社会心理研究》(SexandSociety:StudiesintheSocialPsychologyofSex)时,他的情况却开始出现了变化,他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开始摆脱生物决定论的影响。此后,托马斯提出了态度价值以及情境定义等重要概念,既反对社会决定论,也反对心理还原主义,而是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
托马斯对社会学的贡献还体现在开创了社会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传统。文化人类学发源于欧洲,这是一门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的科学,至19世纪末期文化人类学已经相当成熟,大师级的学术人物和学术著作均已出现,如英国弗雷泽的《金枝》,泰勒的《原始文化》等。事实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全称为“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系”,直到1929年文化人类学才成为该校一个单独的部门。托马斯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性别种族、社会人格以及文化差异、文化同化等方面。例如,他在190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起源导论》中对种族智力存在差异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这一立场和观点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FanzBoas)的观点十分接近。在其1937年出版的《原始行为》一书中,他以收集到的谚语等材料说明各种族不同的智力天赋,揭示古代民族的思维方式。托马斯的研究领域显然与芝加哥社会学系其他早期同仁的研究领域不太相同。例如亨德森(CharliesHenderson)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慈善机构、劳工问题以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其他同仁相比,托马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题材与欧洲文化人类学研究更为接近。
事实上,正是托马斯开启了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在20世纪前后几十年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在托马斯的影响下,一批学者纷纷走上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人物包括斯塔尔(FrederickStarr),法里斯(EllsworthFaris),林顿(RalphLinton)以及萨丕尔(EdwardSapir)和科尔(FayCooperCole,1929年成为分离出去的文化人类学系首届主任)等。托马斯对社会学最为重要的贡献恐怕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经验主义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开启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向。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了整个芝加哥学派的发展,为芝加哥学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但是真正将这一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学研究,并取得最初一批研究成果的却是托马斯。在这方面划时代的巨作就是《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这一巨作由托马斯与波兰学者兹纳涅茨基(FlorianZnaniecki,1882-1958)合作完成,于1918至1920年出版。马丁•布鲁默认为这套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学从抽象理论和学院式研究的传统转移到更切合实际的经验研究方向。
托马斯早期一些作品抽象思辨色彩比较浓厚,但是从《社会起源导论》起,他的作品中经验材料明显增多。《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则被视为经验描述与理论概括的典范之作,这部著作的研究对象是当时身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主要是当时美国的波兰移民)。他利用捐赠人提供的五万美元研究经费在1809年至1913年间走遍欧洲许多国家,进行走访调查。1913年在他最后一次访问华沙时,他认识了当时供职于波兰移民保护局的兹纳涅茨基博士,后者很快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以及合作者。在国内外旅行中,托马斯广泛收集来自波兰农民群体的书信、有关新闻报道数据、庭审记录、祷文、小册子等材料,以作为自己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材料的大部分来自美国国内,托马斯通过在报纸刊登广告有偿阅读的方式获得这些信件。移民是当时美国社会乃至世界变化的一个缩影,从某个角度来说,关注欧洲和美国的波兰移民就是关注整个美国和整个世界当时正在发生的巨变。
1899至1910年的11年间,在美国移民总数中波兰移民占四分之一,这些波兰移民大多选择在芝加哥、匹兹堡、水牛城(Buffalo)和底特律这样的大都市居住,仅1907年的移民高峰中就有128万波兰人移民到美国,这些来自波兰和东欧的移民在原居住地或者在政治和文化上遭受迫害,或者在经济上陷入穷困,他们大多因为这些原因选择移民美国。选择波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波兰移民在差异性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托马斯试图从这一社会群体中去发现诸如社会人格、情境决定、态度和价值之类的秘密,揭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社会心理事实。托马斯收集到的那些书信之类的“偶然材料”在他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偶然材料”真实地记录了波兰移民在相互交往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文化、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信仰等。用这类“客观材料”研究波兰移民群体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突破,它避免了来自主观因素的干扰。事实上,为了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托马斯甚至拒绝在研究中采用访谈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种面对面的访谈本身就是对访谈对象和生活过程的干预,甚至操控。《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的面世为社会学经验研究提供了范本,它是芝加哥社会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全盛时期
1915年伴随着帕克加盟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加之前期社会学系学术成果的孕育和催生,芝加哥社会学进入到全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中期。法里斯如此描绘当时的情景,他说:“帕克、伯吉斯、法里斯成为社会学系的核心人物,在整个二十年代他们如日中天,所有的障碍已经被先行者斯莫尔、文森特和托马斯等人清除。士兵们已经从战场返回,渴望加入研究的阵营,国家一片欣欣向荣,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大量研究经费很快变得唾手可得,社会学已经一切准备就绪,一个全盛时期即将在芝加哥大学出现。”但是所谓全盛必须要有具体的人去做具体的事,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去创造才可能到来。就在1915年芝加哥社会学即将步入全盛之际,其实潜伏着种种危机。马丁•布鲁默的分析十分冷峻。他说:“在1915年的时候绝对没有迹象显示在未来十五年中芝加哥社会学会主导未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布鲁默给出的数据显示在1915年至1925年的十年间,在社会学系执教的教师从8名减少到5名。在此期间,亨德森教授于1915年去世,托马斯教授于1918年被校方除名,斯莫尔教授于1924年退休(又说是1925年退休)。在芝加哥社会学处于巅峰时期仅有三名社会学教授,他们是帕克、伯吉斯和法里斯(系主任)。学术界倾向于认为芝加哥社会学走向全盛与帕克加盟社会学系关系甚大。帕克于1913年(又说1914)进入芝加哥社会学系,帕克的一生充满职业传奇和学术传奇,他188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做了11年新闻记者,189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1899年赴德国继续求学,并于1904年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任了一年哲学助教之后,又到美国南方从事黑人民权活动近十年,在他50岁的时候再次回到大学讲坛。
帕克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最初几年中潜心教学,培养学生,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论著:包括论文《次级群体中的种族同化》;60页的小册子《人类行为的原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城市: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调查》。1921年他与伯吉斯合编的教材《社会学导论》出版,这部一千多页的教材为他带来了极大声誉,该书包括14个社会学主题,收录196篇阅读篇目,参考文献达到了1700项,这本教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分别于1924年和1970年再版。法里斯评论说:“由帕克和伯吉斯撰写的这部著名的教科书被许多社会学家认为是最具影响的社会学著作,1921年之后美国社会学的方向和内容主要就是由帕克和伯吉斯的这本教科学设定的。”伯吉斯(ErnestWasonBurgess,1886-1966)1908年毕业于肯菲舍学院(KingfisherCollege),随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继续求学,并于1913年完成博士学业。1912至1913年在托莱多大学(ToledoUniversity)任教,1913至1915年在堪萨斯大学任教,1915至1916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1919年伯吉斯重返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直到1957年退休。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伯吉斯成为帕克最密切的学术合作伙伴,他们二人除合作出版了《社会学导论》外,还合作出版了《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调查》(1925)等作品。真正使芝加哥社会学形成学派,流传身后的成果是此间进行的“都市生态结构研究”以及“都市行为研究”,法里斯评论说:“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系最引人注目和和广为人知的进展是他们在都市生态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创性研究。”
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在这些大规模的研究活动中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都市生态结构”“、都市行为研究”这样的理论念头和设计出自帕克大脑之中一点也不奇怪。帕克1914年进入芝加哥大学之前主要职业是新闻记者和社会•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活动,他十分看重实践和实验活动。在从事新闻报道的十几年中,他就养成了观察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习惯,他1925年出版的著作《城市:都市环境中的人性调查》就是他早年对城市观察和研究结果。他说“:城市在扩展,滋生于其中的各类人性也在不断显现,这使得城市变得非常有趣和迷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研究人心秘密,人性以及社会的种种场所。”进入社会学系之后,他在学术上更自觉地将实用、实验和效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在《社会学导论》中他非常明确地阐述道“:从某种流行的观点来看,现在的社会学已经成为一门实用科学,社会学很快将成为这样一门科学,它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也将完全适用于同类其他问题。实验方法将进入社会生活、工业发展、政治生活以及宗教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所有这些领域,人类实际上被各种或明或暗的法则所制约引导。但是,这些法则很少被人们以理论假设的方式和实验证明的方式予以阐明。如果要区别这两种方法,我们选择调查而不选择研究。”帕克将正在兴起的芝加哥这座都市看作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场,他说:“社会学研究工作应该定位于芝加哥的都市文化,芝加哥就是一个社会实验室,这意味着应该去收集那些影响城市社会生活的各种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
他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要摸清楚这个大都市的要素分布和要素功能,并解剖都市中的各种人类行为。就像当时许多社会学家一样,帕克深受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以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城市,解剖城市所延伸出来的概念就是城市生态。帕克1902年在德国求学时跟随黑特纳(Hettner)学习地理,他坚信:“每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了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其实,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地理现象。”到芝加哥大学后,他开设的其中一门课程就是“实地研究”(FieldStudies),正是通过这门课程,帕克鼓励研究生们走进城市、走进社会,以绘制地图的方式去呈现这座城市地产、商业、舞厅、、犯罪等各行各业的分布和结构,研究各色人等的心理和行为。其他各种实证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数据收集、文献分析也被广泛运用。这类经验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这些经验方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研究都市生态并不是终极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透过都市生态去研究人类行为。正如法里斯所说:“都市结构只是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个背景,生态学不过是进入到这背景中的一条路径,它们最终都指向都市行为。”
芝加哥社会学派所倡导的都市生态研究最终指向行为偏差、城市犯罪、文化同化、社会失序等等具体的都市人类行为课题,围绕这些课题产生了一大批调查研究,这些成果大多由社会学系的研究生完成,并且许多作品获得出版。这些研究作品包括:在1930年代前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都市研究中,帕克和伯吉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工作,他们为这些调查的实施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概念、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他们合作的都市生态学著作《都市社区》(TheUnbanCommunity,1927)以及《人格与社会群体》(PersonalityandSocialGroup,1929)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写作范本。劳申布什(Raushenbush)在《帕克:一位社会学家的传记》中给出了帕克具体指导学生从事都市研究的详尽数据。在1921至1931年15项有关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有7项研究获得出版,帕克为其中的三本书写了序言。
在42本有关种族、文化、伦理关系的学生著作中,帕克给于具体指导或写序言的著作如下(其中部分作品为学生们毕业后所写):2.博士论文《人类趣味故事》(TheHumanIn-terestStory,1940,HelenMacGillHughes)事实上,芝加哥社会学的成功仰赖于多方面的努力,正如法里斯所评论的:“纵观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成功的历史,这些成功应归功于大量在册学生,知名学者,大量优秀的师生作品以及创新精神。所有这些凝聚成极高的士气,使社会学系的繁荣一直延续到30年代。”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即使是在全盛的十二年中规模都不是太大,这种类型灵活的机构建制反而使社会学系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进行科研创造,同时接纳本校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共同打造具有明显跨学科特征的社会学体系。以下数据可以显示社会学系的发展状况。1895至1915年美国大学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人数98人,各大学数量分布如下: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衰落
一般认为芝加哥社会学派从3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第二代芝加哥社会学派主导核心人物的先后离场。作为社会学系凝聚人心的核心人物,帕克于1931年到1932年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世界旅行,1934年退休。此间另一个核心人物伯吉斯却忙于自己的婚姻家庭,似乎已不像从前那样专注和执着。往更后面说,系主任法里斯(EllsworthFaris,1874-1953)1939年退休,奥格本(Ogburn,1886-1959)于1951年退休,沃思(Wirth,1897-1952)于1952年过早离世,伯吉斯也于1951年退休。法里斯认为布鲁默(HerbertBlumer),斯托弗(SamuelStouf-fer),休斯(EverettHughes)等人构成了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第三代人物,但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被世人接受却在更后。
第二,在激烈竞争中学术竞争力衰退。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界竞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加利福利亚大学等院校的社会学建设发展迅猛,迅速跃居为美国社会学的领军机构。与此同时,哈佛大学也在谨慎发展社会学专业,先后引进了索罗金(PitirimSorokin),齐默曼(CharleC.Zimmerman)以及帕森斯(TalcottParsons)等领军人物。二战以后哈佛大学社会学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斯托弗(Stouffer)加盟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DepartmentofSocialRela-tions),新建的实验室投入使用。遍及美国的社会学专业纷纷在全国许多院校出现,这些院校包括俄亥俄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康奈尔大学、依阿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耶鲁大学。
第三,年轻人才队伍退化,社会学发展后劲不足。1930年代中期以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学术著作出版逐渐萎缩,博士论文出版数量很少,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很少再从事社会学研究并出版著作,除了休斯和斯托弗等人之外,很少有人对美国社会学发展有所贡献。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的创刊以及社会学研究学会(SociologicalRe-searchAssociation)发起成立。在此之前,以芝加哥社会学系为核心的《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895年创刊)和美国社会学家学会(AmericanSociologicalSociety)在美国社会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们的排他性也限制了其他院校社会学的正常发展。对于学术资源的独占引起了同行的不满,最终导致新的学术刊物和学术组织的诞生,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社会学重心的转移。布鲁默认为芝加哥社会学派衰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伴随着美国地方化和区域化的逐渐消失,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美国开始形成,30年代以前芝加哥社会学所关注的都市问题、移民问题、种族文化问题开始淡化并淡出,一些全国性的话题上升为社会学关注的主题,研究方法也从田野考察转移到观察研究(Surveyresearch),在这一大背景下,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优势地位开始被他人所取代。
作者:柯泽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