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对学生心理学的社会化探索范文

体育对学生心理学的社会化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对学生心理学的社会化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体育对学生心理学的社会化探索

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的学校体育

学生面对包括学习、身体、守纪、就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强调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却忽略了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体育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的社会化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体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达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知识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社会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体育实现学生体育锻炼价值的内控化、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可控化、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良性化、学生综合发展的社会化。

因此,学校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效缓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促进个性形成和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传统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却缺乏有机结合,未能起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知、情、意发展的关注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还未明确。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许多研究是仅停留在理论认识、现象分析、经验总结的表层意义上的“见物不见人”的研究。

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利用体育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将不能很好地得到教育援助,那么当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就可能会遭遇到更为严重的社会排斥。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包括公共体育课、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军事技能训练、运动会等。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还没有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

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现阶段,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高校体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社会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机制,构建体育教育科学化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功效。学校体育作为育体和育心的重要载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学校首先应科学组织健康积极的体育运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其次,在大学生个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对其施以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再次,借助体育固有的特点,可促进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为学生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环境对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体育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和体育运动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缩小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学校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学校体育社会化的节奏,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竞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从而促成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3)育人育心并举,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学校体育无论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应积极探索“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基于社会生活构建公共课程”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学生面临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问题、矛盾等形成包括生活通识与通用技能类、就业创业类、审美与人文类、身心健康类、思想政治类等课程组成的公共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应利用体育俱乐部解决体育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

作者:蒋志华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