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浅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共青团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和凝聚青年的能力,打破高校、企业、地方三方共青团各自为政的格局和模式,探索构建“人才流动、项目推动、支部互动、品牌带动”的三方联动模式,创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地;共青团;社会管理;联动模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对于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共青团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组织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是组织履行职能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作为共青团组织的三大系统:高校、企业、地方(本文主要指区县共青团),按照“三效四化”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但是三大系统各自为政的开展各项工作,造成资源浪费、信息闭塞、项目受阻等现象,如高校共青团引进社会资源遇到瓶颈、企业共青团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师资不足、地方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困境等制约着共青团工作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共青团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和凝聚青年的能力,探索构建一套三方联动模式,是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项新课题。
一、“校企地”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管理联动模式的构建理念和基本思路
“和谐”发展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共青团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协助管理青年事务、承担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宜,追求一种“整体”“和谐”“适应”“全息”的发展模式。高校、企业、地方共青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在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基层团建、专项活动等方面具有辩证的冲突与互补,能通过整合创造实现共同体的特征。建立三方联动模式的理念就是要找准共青团不同组织的系统内容和外部主客体之间相互依赖和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建立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和谐、开放、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校企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联动模式基本思路:在地域范围内有限社会资源的外环境中,打破“校企地”三方共青团各自为政的格局和模式,构建“人才流动、项目推动、支部互动、品牌带动”的三方联动模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基层团建的社会管理创新目标。
二、“校企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构建“校企地”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管理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包含了项目体系、组织构建、保障机制三个方面。
1.项目模块
根据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项目内容,将“校企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项目分为“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基层团建、品牌活动”四个模块。设计的四个模块没有涵盖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全部,只是高校、企业、地方三方具有相通的结合点,能有效进行合作的项目。(1)人才培养模块:该模块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企地带校”,即着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企业和地方共青团配合高校团委做好青年杰出人才的选拔和推荐,引进社会优秀企业家、青年创业者、技工专家等进校园、进课堂;二是“校地带企”,即着力培养企业青年职业技能,高校和地方共青团做好专家学者、优秀技师等进工厂、进车间;三是“校企带地”,即着力培养地方留守青年、待业青年的就业能力,高校和企业共青团做好职业生涯指导师、优秀企业家的选拔,服务地方青年就业创业。(2)文化建设模块:该模块主要指校企地三方共青团围绕同一文化体育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最大利益化。该模块主要涵盖三个项目:一是“艺体活动”,指以社区广场为主阵地开展高雅文化进社区、文化体育“三下乡”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涵盖了高校、企业、地方各级团组织开展的专业义工、社区志愿服务、专项活动志愿者等。三是“新媒体运用”,即是指构建三方共青团网络新平台,发挥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运用的优势,带动企业、地方共青团开通官方微博、团支部博客,建立青年QQ群、飞信,形成地域青年大网络群。
2.组织构建
由地方团委统筹设计,组建高校、企业、地方为一体的“共青团合作理事会”,以此为平台,做到联动活动、联动管理、联动培训等,以促进合作方紧密对接、深度合作。根据合作项目的需要,理事会下设“合作规划与项目设置委员会”“师资协调委员会”“技能培训合作委员”“青年基金筹措委员会”专项活动事务管理委员会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分工。
三、构建“校企地”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联动模式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地方共青团项目合作已经有了基本路向和初步成果,从青年志愿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新媒体运用等项目进行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模式较为成熟。但是从三者深度合作的政策方面,共青团系统未建立权威、完整的合作准则和指导纲领;在三者深度合作运行方面,缺乏持续合作并不断深化的重要保障,合作中协调和统筹不足,致使项目运行与人才培养、企业效益、社会影响等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无法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在三者合作的利益问题,由于高校在实施专项项目活动中经费短缺,导致三方在效益协调中捉襟见肘,不能达到长期、深度合作等。
参考文献:
[1]王征国.共青团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2]江域,钱武,张等菊.“行企校”联动人才培炎规模是的构建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
[3]邓志强.社会转型对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2
作者:彭巧胤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