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社会网络下的课程体系范文

浅析社会网络下的课程体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社会网络下的课程体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社会网络下的课程体系

摘要: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在制定过程中既要围绕培养目标又要研究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课程体系之间的网络关系与网络结构,以数据为中心定量描述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课程结构划分,进行可视化展示,并以D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

关键词:课程体系;社会网络分析;工程管理专业

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立起来的高职教育,能否主动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关键在于其课程体系是否符合高职培养目标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体现。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多门课程围绕着培养目标,通过知识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其系统的演化会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动态行为特性,并“涌现”出一些整体特性。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直观描述这一过程,整体把握其结构特征,找出结构的演化机理和潜在规律,形成有意义的定性和定量的结论。在这个复杂系统中,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数据的追踪记录,形成了一系列课程数据,采用合理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分析和应用这些数据,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结果。

1研究现状

1.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知识本位的传统课程改革,到以戴士弘等为代表的关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和以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等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其中能力本位主要强调,以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民政特色与高职特征相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对应、时序课程和周序课程相配合、能力本位和知识素质相统一、就业导向和持续发展相关联、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相和谐为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强调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针对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希望改变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过于重视知识讲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的现状[1]。课程体系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部分,评价是对现有体系的判断、补充与完善,不同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准则、内容与方法应有所不同。国内有关评价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志军提出的,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是一种较为系统的评价模式[2]。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研究中,大多根据这些模式建立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或者构建评价指标采用数学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进行评价[3~4]。在已有的评价过程中,大多以定性评价为主,而数学方法的评价依赖于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

1.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成熟,学者们主要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国外课程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评价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从泰勒的目标模式,以目标作为评价活动的核心和依据;斯塔弗尔比姆的决策模式(CIPP),评价是描述、获取和提供有用新信息的过程,以便做出不同的决策;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主张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业余评价、专业评价等,并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活动进行中的主要部分,做成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的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斯塔克的应答模式,以问题、特别是以直接从事教育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所提出的问题为评价的先导,通过评价与被评价各方面人员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愿望并对教育方案做出修改[5~8]。

2基于社会网络的课程体系分析方法构建

2.1课程体系社会网络定义及构建方法

课程体系网络可以看成由各门课程构成的网络主体,以课程之间的关系作为边连接而构成的网络,记作A=(V,E)。其中课程主体用节点表示,记作V={v1,v2,…,vn},课程之间的关系用节点的连线表示,记作E,课程之间的关联是以课程的先学顺序为基础确定的。某课程vj之前必须先学习的课程vi,则定义vi是vj的先行课程,vj是vi的后继课程,此时课aij=1,否则aij=0。

2.2课程体系网络统计特性分析

2.2.1网络密度分析网络密度描述了一个网络中各个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9]。该值越大,说明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整个网络的凝聚力较大。网络密度等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边数与可容纳边数上限的比值。

2.2.2度值分析在有向网络中,节点的度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是kiout是从节点vi出发,指向其他节点的边的数量,入度kiin是指向节点vi的边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一个节点的度值越大,认为它越重要。

2.2.3中心度分析网络中心度分析主要包含三个指标: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主要测度各个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其中,度数中心度是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其他节点的个数,是衡量整个网络中哪些节点是最主要的节点;中间中心度是衡量某个节点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控制程度;接近中心度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距离的总和的倒数,反映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临近程度。

2.2.4凝聚子群分析根据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可以对网络结构进行划分,对于一些关系特别紧密的节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被称为是凝聚子群。

3实例验证

以D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与可视化展示。该专业目前开设课程共计35门,其中网络课程7门,在本次的分析过程中不予考虑,因此分析数据包括28门课程。

3.1建立邻接矩阵

对28门课程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邻接矩阵并绘制课程体系网络图,其中,建筑企业管理课程节点度值最大。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指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连线,表明土木工程计价与计量课程是先学课程,招投标课程则为后续课程。

3.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征分析

3.2.1课程体系网络密度该网络的密度为14.68%,该网络密度值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在课程体系中包含多门公共基础课程,从培养专业技能的角度来看,该类课程与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联系较为疏松,导致整个网络密度较低。如果将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去除,计算剩余18门专业课程的网络密度为30.56%,较之前的密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验证了网络密度低的原因。参考其他知识网络的密度如物理知识网络C=0.2~0.3;WIKI知识协作网C=0.107~0.222,该课程的网络密度与同类型网络密度非常接近[10~11]。

3.2.2节点度值由于该课程网络为一个有向网络,所以计算了各个节点的入度和出度。入度大的课程多为综合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包含较多综合性的知识点,入度最大的三门课为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入度较大的课程为本专业的技能新课程和核心课。出度最大的三门课为建筑企业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出度较大的课程为本专业较为重要的基础专业课。

3.2.3中心度分析通常情况下,中心度高的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建筑企业管理、项目管理课程、施工组织课程等为该专业的核心课。接近中度越大,说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距离越短,课程之间知识的传递能力越大。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接近中心度值较小,主要是与专业知识的距离较远,紧密性较弱。中间中心度值高的课程是指能够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起桥梁作用的课程,中间中心度为0的课程表示该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培养某一技能,如体育、应用文写作课程,这类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点的联系较少。

3.2.4凝聚子群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凝聚子群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四类:公共基础课、公共提升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密度矩阵结果:第三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的关联度最高为0.400。在分类之间的关联度,第三类与第四类之间的关联度最高为0.837。因为专业核心课的知识大部分来自先行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类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提升课之间的关联度为0。

4结束语

采用社会网络的方法,以数据为中心探索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挖掘课程结构、量化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借助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直观呈现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与关联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网络结构进行实证评价分析,进而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9-23.

[3]巩桂洽,牛同训.基于层次分析的高职课程体系量化评价[J].科技信息,2012(20):250-252.

[4]刘翔.基于模糊理论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6(1):13.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黄静宜.CIPP课程评价模式简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38-39.

[7]姜丽静.课程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2):42-44.

作者:李菡 姜海莹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