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本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数据与方法
1.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年4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内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一项调查,研究对象为16~60岁、居住于城镇、从事有偿劳动的进城务工人员。调查一是通过判断抽样选取4个进城务工人员聚居的社区,二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取大连市内4个区20个进城务工人员散居的社区,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采用街头访问的形式完成全部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有效回收率为94.77%。834名被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2.77岁,平均流动时长为4.26年,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变量界定与基本模型。本研究的因变量为月收入。为避免被访者在填写问卷时的随意性,调查中关于收入的问题并没有让被访者直接填写具体数值,而是通过设置多个收入区间让被访者根据真实情况进行选择。自变量为性别、教育程度、培训状况、工作经验及其一系列交互作用。考虑到务工人员进城之前的农业工作经验对进城后非农工作收入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采用的是流动之后积累的工作经验,借鉴王子等(2009)以及谢桂华等(2012)的做法,通过进城务工人员离开户籍地的时间来测量(即“流动时长”)。控制变量包括婚姻状况和行业。本研究在对被访者职业进行行业合并时采取简化处理的方式,将行业归并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1(批发、零售和商业服务业等)和服务业2(交通运输、邮政、金融和房地产业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龄和流动时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并未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INCOMEi为劳动者i的月收入水平,SEX代表性别,EDU代表教育程度,TRA代表培训状况,EXP代表工作经验及其平方,INT代表人力资本因素之间的一系列交互作用,Z为控制变量。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使用3个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存量及人力资本积累对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影响(见表3)。模型1是在控制婚姻状况和行业后,考察性别、教育程度、培训状况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模型2考察先赋性人力资本因素(性别)与工作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检验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同性别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各类收入的可能性是否产生差异。模型3则考察自致性人力资本因素(教育程度和培训状况)与工作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检验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同教育程度或不同培训状况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各类收入的可能性是否产生差异。模型1是一个简略模型,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情况下,考察了人力资本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除培训状况之外,性别、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都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在流动初期,男性进城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教育程度越高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越高,而工作经验与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则呈现出倒“U”型关系。模型2引入了性别与工作经验的交互项。统计结果发现,在一定时期内,男性与女性进城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不断缩小。但是“,U”型的交互效应表明,长期而言,相比于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男性群体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呈现出扩大趋势。模型3引入了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培训与工作经验之间的交互项。可以看到,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不同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会在一定时期内显著高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员,但是这种增长态势呈现出倒“U”型趋势;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得到持续提升。但是培训与工作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影响。从上述3个模型可以看出,在流动初期,人力资本因素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有显著影响。当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本的动态积累过程时,性别依然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而教育程度对收入的水平影响则减弱,更多的体现为收入随工作经验增长中的动力作用。为了更清楚地反映人力资本积累对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影响,笔者计算了模型3中有显著影响的各变量的边际贡献,如表4所示。在流动初期,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存在性别方面的显著差异。在相同的人力资本水平下,女性群体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明显低于男性。这与李实等(2010)、张琼(2013)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这种收入差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收入水平之间的性别差异将在流动最初的几年内逐渐降低。经过测算,大致在流动6年左右,男性和女性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各类收入的可能性之间的差距最小。然而,女性群体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并不会随工作经验的增长得到根本性转变。“U”型的交互效应表明工作经验对女性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随着工作经验的进一步增长,收入水平之间的性别差异将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家庭内部分工所导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是形成女性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劣势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与工作经验的交互效应上。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经验对高教育程度者获得高收入可能性的作用更为明显。具体而言,工作经验有助于高等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持续提升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而对于高中和初中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则呈现出倒“U”型关系。这种曲线关系在进城务工人员流动7~9年左右将达到倒“U”型的顶峰。表5测算了在流动8年时,不同教育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各个层级收入的可能性差距。不同类型的交互效应可能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对经验和技能的要求有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受自身教育程度所限,难以胜任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他们需要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来弥补流动初期人力资本转换不足的问题。然而,这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岗位对其技能的要求是有限的。当技能要求完全被满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将不再有助于其收入的增加。而且过了一定年龄阶段后,体力下降对收入产生负面影响的作用会超过经验积累的作用。相反,具有教育优势的进城务工人员,能够更快学习与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且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他们越来越能够胜任高技能要求的工作,因此其收入增长的可能性也越高。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834名进城务工人员的实证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动态过程对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男性与女性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收入差异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长期而言,女性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本积累的质量不如男性群体;(2)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收入上升效应随着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高等教育者工作经验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最为明显,中等教育者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群体呈现出倒“U”型关系;(3)培训并未对收入产生水平作用或增长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对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正规教育比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更为重要。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有如下建议:第一,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各级政府应在全社会宣传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的观念,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男女同工同酬,加强对女性群体特殊时期的劳动权利保障,建立规范、平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男性和女性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在招聘中性别歧视以及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受到经济和法律上的惩罚。第二,加强对农民的正规教育投资。教育程度在人力资本积累的收入回报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城务工人员在进入流入地之前的人力资本如果存在优势,进城后将能够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更为明显的收入优势。在我国,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都与城市教育存在显著差异[11]。这也导致不少农民子女初中毕业就选择进城打工。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采取宣传手段鼓励农民子女继续接受正规教育,尤其是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支持有能力者接受高等教育,才是提升他们未来收入水平的关键性和基础性条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升级,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才能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更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成为能在现代产业长期就业的新一代产业工人。
作者:卢小君魏晓峰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