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5篇)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人才培养现状(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人才培养现状(5篇)

第一篇: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究

摘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要能够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正确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目前,高校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针对学生自身因素及学校培养方面的几点不足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引言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的体育行业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给高等院校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带来了压力,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地只注重数量,而且要注重质量,真正能够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应该继续努力,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一、社会体育的定义与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在国外被称为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是指学校、军队以外的一般社会的运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参与为特征,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其针对对象涉及到幼儿到老人,以家庭和单位及社区活动为空间,以各种身体锻炼为内容,而展开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包括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企事业体育、乡村体育、社区体育、、城市体育,家庭体育、脑力劳动者体育、体力劳动者体育、民族体育及民间体育。综上所述,社会体育是全民参加,以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事项。社会体育专业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而新兴起来的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攀升,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内涵不断深化的同时,其外延已有扩大,这是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经济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不断高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社会的体育事业服务如何,取决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体育技能的合理运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及政策,了解国内外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咨询指导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人才培养的情况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及发展前景,学校要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学生预期的发展状态做出规定,规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事到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健身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会体育指导、体育教学训练、俱乐部健身指导、体育休闲锻炼、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产业的经营管理、体育表演、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管理、体育新兴项目拓展。

二、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生源质量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逐渐加大,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出了一个难题。近年来,高校体育专业逐年扩招,正因为扩招力度的加大,导致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对招生没有严格的把关,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接下来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渐渐地对体育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不但给教学过程造成影响,也是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一大损失。高校在体育招生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基础,而且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对体育人才进行选拔,确保生源的质量,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

2.教学模式单一。目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教学中还是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授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不去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材施教,不去扩宽知识层面,只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课时,而学生也不提出疑问,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没有固定的目标,不够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走向社会后不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岗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工作中存在一定落差,适应能力差,也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损失。

3.训练设施不完善。由于教育经费问题以及高校对体育专业的重视程度问题,许多高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很差,训练设施也不完善,安全性能也不能够得到保障,校领导不能够主动认识到社会的需求,设施的不足阻碍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训练,也不能够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甚至体育专业的学生走向训练场地就会产生落魄感。实践证明,体育场馆的建设、训练设施的完善程度,甚至训练场地颜色的设置都会影响学生的训练心情。在这种压抑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出正常的训练水平,从而使训练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培养社会专业体育人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社会的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人才培养,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完成教学课时,使学生可以顺利毕业,高校只为了要毕业率,为下一届人才的招收起到宣传作用,而置学生的前途于不顾,严重扭曲了高校办学的真正意义,从高校走出的体育专业人才根本称不上人才,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不能够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社会适应能力。所以,正确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校需要面对并且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由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过程。依据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编排课程的系统过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多元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开展专业课和选修课,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中来,改变教学模式,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加入多媒体教学等新形势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学生个性化潜能,发展其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体育专业人才能够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中华民族违法复兴的信念,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公德和责任感,关心集体,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掌握基本的礼仪,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体育赛事,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建设实践基地。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把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满足体育专业教学与实训的需要,与体育产业企业签订实习合同,以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解除到工作岗位中,在实践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分析改正,充分了解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训练,理论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出的人才毕业之后可以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不但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支优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聘用高水平的教师及教练,鼓励教师定期进修与课题研讨,加强教练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指挥能力的培养,真正地成为学生的榜样,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一定的经费,组织教师到体育产业企业学习,与体育专家进行学术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体育专业进行系统化全面培养,达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求。

5.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专业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优良的道德修养,而且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体育技能。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训练过程中,教练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系统的训练,根据个人的自身情况,设定专门的训练方案。体育设施的完善对学生的训练热情起到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训练环境会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技巧水平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在训练设施上要高度重视,修建体育场馆,确保体育训练设施齐全,为学生的体能训练与技巧训练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语

21世纪是人才辈出的社会,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全面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已经是国家及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实现高校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重新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2005,(7).

[3]方武,夏云建.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湖北体育科2014,(5).

[4]左为东,高嵩.湖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黄冈师范院学报,2011,(12).

作者:高亮 单位:榆林学院国资处

第二篇: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我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数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但是在高校中,缺乏完善的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数学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学生只懂得书本理论知识,不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系统的改革,充分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对数学人才需求的目标。针对数学教育的现状,探讨高校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究

数学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比较抽象,很少有学生选择这一专业,所以高校中数学专业学生比较少,导致高校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许多学生都只注重理论分析,不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今的高校大学生,缺乏与社会的交往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提高。为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应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提前做好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有目标、系统地对数学人才进行培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标准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数学专业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基础水平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对未来的发展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的稳定性不够。由于高等数学比较抽象,专业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很多学生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在师资方面,有些高校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对教学也不负责任,只是单纯地教书本知识,不能因材施教,对知识没有创新,知识面狭窄,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学校需要储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的数学应用型人才。在学生就业方面,由于教育的市场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非常棘手,数学专业面临的是更严峻的挑战。企事业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对数学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高等院校数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压力,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是高等院校当前面临的课题。所以,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为社会输送专业性高、运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数学人才。

二、高等数学在财经专业中的应用

数学已经普遍适用在经济学中,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占主流地位,市场均衡的理论非常重要。从微观经济学中看,数学的应用最为明显,可以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利用求函数导数的方法来解决边际变化问题,市场行为的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都可以被概括为追求最大利益者,在数学上表现为求最大值或者极大值,在理性的前提下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在计量学方面,数学的应用更加如鱼得水,计量经济学是一整套建立在数学统计上的计量方法,是数学与统计技术以及经济分析的综合,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中就可以看出与数学的关系,在金融理论中利用概率论,数学期望值以及模糊数学,可以把金融活动中的风险、投机因素、不完善信息等都纳入其中,依靠统计学和计量方法来证实经济学,使经济理论得以量化和精细化。数学对经济研究的发展,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必须科学地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中,才能促进经济学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数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不够完善。高校对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程度还不够,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课堂上教学思想比较落后,以自我为中心,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板,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课堂上让本身就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开始对数学课排斥,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够理解数学的真正内涵。在管理制度上,学校要不断完善,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单一。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课堂较枯燥乏味,与其他课程相比难度比较大。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比较单一,教师以教书为主,讲完就做题,不能够明确数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机械化,不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真正掌握情况。在这种死板的环境中,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课堂效率,不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了课堂上,对数学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3.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只是单纯的普通学科,对其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不够明确,只是为了考试通过,顺利毕业,而真正毕业后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才会发现自己所学的肤浅的数学知识根本不符合岗位需求。由于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主动,懒散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很大。在没有明确态度的情况下,若想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简直是难上加难,所以出现了高校整体数学水平比较差的现象。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一定要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结合实践,发挥个性化潜能,拓宽知识面,对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有效改革数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1.数学知识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在数学人才培养中,要把数学知识与经济应用有机地结合,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懂得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微积分的理论及应用,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突出基础课的重要作用,重视应用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自然,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2.改革教学内容。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要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行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高校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以及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应用型数学人才。当前高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跟大众化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到了大学,所学的数学知识应该得到升华,而现实中并非如此,大学的教学改革明显落后于中小学的教材改革,甚至许多内容与初高中重复,大学的数学整体内容大致没变。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数学人才的创新型思维。

3.教学手段提升。改革数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媒体的介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在数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改变数学学科的枯燥乏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运用PPT课件来展示一些直观的问题。高等数学虽然比较抽象,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其简单易懂,被学生们更好地接受。

4.跨学科互助教学。在高等大学中,很多教师只完成书本任务,学生在学习中也只理解了书本上的定义,所学的知识只能够应付考试,但不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现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没有任何好处,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学生首先要对数学重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专业的热爱,也可以引导学生参阅外文资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适当的双语教学,使外语与数学共同进步,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社会实践。学生不能一味地只注重书本知识,需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数学类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合同,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发挥创造性的项目,挖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了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且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对不足之处重点培养。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但为学生为学校带来了便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的枯燥死板以及管理理念不够完善,导致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并不理想。所以,要以学生就业目标为导向,提升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与社会融为一体,保证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先进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峥,简国明,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2,(10).

[2]熊梅,张大林,严忠权.转型发展视觉下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3]王瑞星,闫凤,程慧娟.浅谈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观察,2016,(1).

[4]张太发,蔡吉花,李文宇.数学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作者:何潇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创新

摘要: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随着经济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国家面临着优秀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所以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体育人才已经成为国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确定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出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人才选拔、课程设置、提升教练员水平等方面,对如何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体育人才进行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体育人才;个性化培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全民健身的活动逐渐兴起,国家对体育项目的开展也重视起来。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所以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逐渐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升,目前,体育人才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体育专业,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体育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任务,本文针对体育人才的个性化与创新培养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质量目标,培养的目标关系到培养的对象、培养的途径,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人才不仅要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更要体现出专业性、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自从1996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体育专业以来,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体育专业,招生人数也逐渐扩大,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些错位,培养的目标与体育学其他专业有一定的重叠。面对21世纪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专业培养个性化与创新型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按照培养方向的指导,规定体育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让学生掌握与体育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具有个性化,具有创新水平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最终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二、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人才数量逐渐减少。许多学生家长反对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目前体育专业就业方向也比较单一,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家长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学校一半学习一半训练的方式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差,由于体育训练比较辛苦,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只想选择热门专业顺利毕业,找到安稳工作,而且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也不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学校招生情况逐年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

2.训练设施不够完善。由于资金短缺,很多高校体育训练场地训练设施不完善,没有标准的体育场馆,也没有良好的训练器材,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人才需要消耗人力物力,需要充足的体育经费,资金投入的情况直接影响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高校需要重视体育专业的发展,在体育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训练环境,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

3.教练员水平不足。在个性化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占据主导地位,我国高校教练员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练都是由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体育教师担任,虽然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竞技体育实战经验,缺乏创新意识,平时学校安排的任务繁重,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影响了学生的专项训练,所以要想培养个性化的体育人才,高校首先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体育教练。

4.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多数为传授式为主,按照固定的课程进行模式化培养,不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一味地传授,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些教师甚至只为了完成任务,而不顾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在体育专项方面也不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抑制了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在教练的指导下死板地训练,缺乏对体育的兴趣与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心情。所以,高校课程设置需要全方位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体教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个性化思维。

三、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体育人才的方案

1.体育人才选材。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在选材方面严格要求,建立起选材系统,为了体育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材,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生理特点等多方面,重视测量指标,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所以在体育人才选拔的时候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观念,教练在不断完善训练教程的同时,选材思维也要不断更新,考虑到运动员的自身条件,了解竞技比赛项目之间的差异,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都能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促进以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地选材。对于体育人才的选拔,当然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体育部门在人才选拔方面要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扩大体育人才选拔范围,挑选出优秀的有潜力的体育人才,进而提升体育人才的质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提高教练员的创新意识。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好的教练指导。教练在体育训练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的教练只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运动项目,不改变教练的教学观念,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高等学校教育,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教练,鼓励教练参加进修,提高教练的创新意识。随着竞技规则的不断变化,教练员在训练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技能,不断开拓创新,以发展的眼光进行体育训练,充分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动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共同研讨,共同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的能力,结合实践,分析个性化培养的意义,全面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做一名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练,为高校的体育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3.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的体育人才一定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自主训练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教练在培训过程中不是一味地灌输和传授,学生也不是一味地机械式的学习,在学习导向中,学生的思维不能被简练控制,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教练在学习中给学生提供有利资源,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判断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练发展良性关系,共同探讨,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单一的增强学生体质,关注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丰富教学知识,教学内容弹性化,灵活化,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改善教学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4.重视学生个性化意识的培养。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体育专业最能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意识,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教育应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拥有健全的心理品德,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个性的真实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仅仅是针对某一方面而言,而是对整体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引入创新性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的开创性表现,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增强教师的思想意识,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学习,自主的创新,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培养,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合理化发展。

5.加强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体育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要建设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总结经验,开展综合性办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分析问题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组织的竞技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汇到学校进行系统化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学以致用,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实践中去,增加学生所学知识信息量,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创新。

6.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不完善的训练设施显然会影响学生的训练激情,教学环境不好,学生的训练热情会降低,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提供充足的训练资金,建立体育场馆,完善、维护运动器材,为学生的训练提供一个有益的场所。实践证明,训练场地的布局、颜色搭配、训练空间等等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学生训练的心情。构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方面的发展,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提高个性化水平与综合素质。有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就可以合理地延长训练时间,加大训练强度,为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体育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最佳场地,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针对个性化体育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高等院校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正确地解决,为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晓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12).

[2]钱应华.论基于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3]柳世凯.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和个性化[J].中国人才,2010,(11).

[4]刘长江,王保金.普通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5).

作者:郭阳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目的:为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市场现状,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针对弊端提出改革方案及措施。结果:基于我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新零售模式形成的市场现状,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深入、设置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校企共担培养培育责任、招生即招工,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考核学生,构建教师和师傅的“双导师”教师队伍。结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药管理人才。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医药方向;改革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产生于美国,因其不受国家地区、文化传统、商业习惯的限制,所以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覆盖于餐饮、酒店、快速消费品、医药等各个行业。在我国,连锁企业逐年增多,门店数量及销售额快速增长,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目前,连锁经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的首要力量。为适应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据中国高职高专网专业设置备案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261所。相对传统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还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在此过程中,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学徒与学生),其通过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因此,为提高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组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我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的市场现状

1.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药品零售审批制度放松和医药零售业实施市场准入,许多投资者开始进入医药零售业,医药零售药店发展蓬勃。据统计,2016年我国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已达5000家,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约45.8万家,连锁化率近55%[1];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连锁药店呈平稳增长的态势。目前,国内零售药店的主要市场已掌握在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手中[3]。在医药分离的政策下,未来80%的药品销售市场份额还将会流向零售药店和电商端,连锁药店的经营模式也会发生重大改变[4]。

1.2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数量虽然迅速增长,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却未达到相应水平,已经无法满足连锁企业需求,特别是药店,缺乏既懂经营又懂药学服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连锁药店为节省经营成本,在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甚至聘用无上岗证、无从业经验的外来人员,药店的执业药师只是兼职或挂职,达不到专业有效服务消费者的目的。

1.3新零售模式形成

药品零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连锁药店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因而与品牌企业战略合作,精细化管理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更高效、更专业的健康电商端服务,是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电商的影响下,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通过更多的资源整合,打造线上线下(OTO)、互联网医院,形成典型的新零售模式。在此过程,先期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店长和员工作为储备,是医药零售连锁企业转向“专业化+互联网+精益运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与高职院校携手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是其储备人才的必然选择。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中的零售药店工作人员管理的是药品,直接面向消费终端,故对人才的要求为既具备相关的医药背景又具有扎实的连锁经营等方面知识[5]。然而,由于以课堂为中心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力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短板,故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2.1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浅度合作,即企业让学生参观、接受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实训基地等。(2)深度合作,即学校取得企业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如,企业积极参与招生,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学生专业实习的安排、实训基地的建设,派出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制订共同考核评价的机制等。在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充分沟通,达成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共识、缺乏对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时,开展的校企合作多为浅度合作,即仅以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

2.2设置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涉及到管理、营销、物流、医药等多方面知识的应用,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才能彰显其专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以营销和管理类课程为主,且以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学,其专业方向的特色并不突出,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熟悉连锁经营企业特别是医药连锁企业。本课题组对某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调研时了解到,该校《药品促销技巧》《医药门店运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以案例讨论或分析的方式开展,根本无法真实呈现岗位情景,缺少岗位实践及能力考核环节。

2.3师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缺少系统的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陷入由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例如,笔者就某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90%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大多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为几乎为零。所以,其讲课的方法就习惯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及旧案例的分析,实际操作能力较为欠缺,所教授的内容与市场现实情况脱离,缺少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双师型”的认定仅为同时持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有关行业部门承认的相关资格证书的方式,这也存在不足之处。

3改革方案及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组认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人才供给与医药零售连锁行业需求的矛盾。因此,笔者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为例,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相关措施。

3.1校企共担培养培育责任,招生即招工

现代学徒制是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目标,以课程的学习为纽带,以校企双方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一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包含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具备有清晰的课程体系和完善考核的教学内容;有一师一徒、一师多徒、多师多徒及团队型的多元师徒关系;具备着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招生招工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功的关键点,体现出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准员工身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按“招生招工”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招生即招工”“先招生后招工”“先招工后招生”三种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多为应届高考生,学生志愿的填写是来自于各高职院校招生信息,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时采用“先招生后招工”的方式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学徒)培养培育的“双主体”责任,由合作的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在新生报到时对其宣讲、按企业标准选出合适的学生后,通过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方协议来确保其在学校学习时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时是学徒的“双身份”培养对象特征。

3.2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考核学生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培养的主要是适应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发展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适应现代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熟悉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的采购、销售、仓储等工作流程,掌握人力、财务、物资、信息管理等基本技能,具有药店经营管理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分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的专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了解其关键岗位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实训项目三部分组成。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是以校内专职教师教授为主,医药连锁企业文化的感受为辅;第二学年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实训项目,是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该专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对学习场景进行交错安排。对学生(学徒),可采取每周3天在校学习、2天在企业实践的“3+2”方式。在此学习过程中,如其通过校企双方的考核,就能够获得药店营业员等证书;从第三学年起,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则会根据跟岗实训的考核结果来正式确定学徒的工作岗位。此时,学徒应享受与企业在职员工一致的薪资福利待遇,并按照企业相关规章制度来接受考核与评价。

3.3构建教师+师傅的“双导师”教师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的“双师”绝大多数仅是具有“双证”的教师,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所以,在实践层面很难对学生开展深入辅导。而企业的兼职教师(师傅)则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教学培训,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难以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和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可实施“师资互派”的制度,即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实践,可跟岗、可挂职,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员工培训等服务;与之相对应,企业也可定期派出师傅入驻校园,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对管理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则可聘任其为兼职专业负责人或兼职教授,与校内教师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如《医药品类管理》《医药门店运营管理》等,即可考虑采取“1位学院专职教师+1位企业兼职教师”的方式来共同指导完成课程。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医药方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药管理人才;但现代学徒制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配套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专项试点经费保障不足等种种问题,所以需要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来促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学徒)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海平.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提速[N].中国医药报,2016-12-13(008).

[2]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3]王强.2016年中国零售药店数量、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连锁,2016(11):78-83.

[4]米攀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零售药店经营与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1-50.

[5]袁海建,王卉,周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药学专业零售药店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药房,2016,27(36):5162-5164.

[6]邓庆华,刘晓颖,伍彬,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24):3442-3444.

[7]李静,程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9(5):54-58.

[8]侯宏亮,冯国珍,周继红.连锁经营管理本科专业就业竞争力调研报告[J].人力资源管理,2015(8):243-246.

[9]邵汉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127-129.

[10]刘德军.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48):4599-4601.

作者:余江霞;蔡春江;何武香;陈千诰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五篇:浅谈高校思政工作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建设教学平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应用型人才的供给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的重点。通过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把思政工作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空间,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强弱并存等现象,对大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保护意识不强就会受到伤害,很多学生也因此走向了歧途,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不是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够顺利地发展,正所谓适者生存,能够适应社会者便能得到发展,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受控制,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在逐步上升,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所以在走向社会之前,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当今社会,许多暴力事件发生在大学生身上,所以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应该给予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养。本文针对如何把思政工作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了具体分析。

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人们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首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主要强调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把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培养目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职业岗位的需求,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符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讨,与企业签订长期实训合同,企业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把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新鲜事物,开拓视野,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而且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要求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高校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处于定型的阶段,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比较脆弱的群体,比较年轻,没有社会经验,各种价值观的形成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寻求自身价值,高校要在这个阶段给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引导正确的理想目标,加强培养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成熟思想的形成,走向社会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有助于身心健康。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对自身和社会产生疑惑和不解,当前社会压力比较大,会造成学生精神紧张,所以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挑战,思政工作可以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正确指导人生方向,提供心理咨询并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开导和化解。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和教育,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学生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更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学校要提升思政工作教育观念,思政教育的工作者要提高责任心,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熟悉学生们的心理状态,积极进取,努力帮助学生营造一个乐观向上的生活环境,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影响学生,为学生良好的品格修养做好榜样。

3.增强人文观念。人文观念是社会发展以及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尊重人、关心人是人文关怀的核心,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需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也在日益激烈,只有坚持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政工作才能抓住学生的本质,实现全面发展,人文关怀理念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时代的需求,高校需要把人文关怀理念贯彻落到实处。

三、将思政工作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政工作理念。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思政工作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作为出发点,高校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思政工作的价值取向,学生要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高校要把学生当作学校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以及掌握较宽的知识层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要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平台。

2.借助新媒体提高思政工作的时效性。当今社会,网络已经在大学校园普及,成为了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借助新媒体,跟上时代的潮流,借助新媒体将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微信群、微博平台等与学生进行同步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参与互动探讨,通过视频,动态影像等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使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跟得上社会进步的步伐,探索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政工作的新思路,为了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还需要培养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政教育专家,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建设,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文明上网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杜绝一切不良信息,保护大学生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网络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及辅导员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的校园文化直接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的高低,为了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校要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与思政有关的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多样式的文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主体团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以设立身边的典型事件,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爱心奉献的崇高精神,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政文化知识,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使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全面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坚忍不拔的品质以及一定领域的知识深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辨别主次关系。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意见与看法,学生创新意识有所进步,观察力、质疑力才会在此基础上得到提升。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学生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慢慢地体验、慢慢地分析。

5.围绕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方案。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依据,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所以,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方案要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确定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课程体系,组织相关专家、教师代表参加不同层面的研讨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加大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正确了解社会的需求,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步上升,高校需要重视人才的全面培养,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符合社会的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秋兰,俸晓锦.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实践[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9).

[2]郑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及措施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

[3]荆松涛.基于适应社会发展高速化浅谈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作者:何小红 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