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基于地方市直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地域、社会、政府及学校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三级指标体系,理论分析了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矿业工程系未来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加强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实现“教-产-研-教”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加强科研融入教学,努力将专业课题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改革学生作业、期末考核标准;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
转型;应用型人才;层次分析法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宏观至微观都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别敦荣[1]分析了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的政策在实施中,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包括规模与质量、人文与功利、计划与市场、集权与放权、本土化与国际化等。谭菊华[2]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个背景,提出基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要树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目标,重点加强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建立合理评价体系的培养策略。廖蓉[3]阐述了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及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彭淑红[4]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出发,阐述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缘由。深度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成本分担现状即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必要性,探索合理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方法。明确政府、个人和社会相关主体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理应分担的成本比例,构建体制中的相关规则,最后为这一体制的完善提出具体的措施。刘伦钊[5]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布局不均衡、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预期的功利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机制的不健全、高等教育和区域自身发展的水平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崔虹云[6]针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队伍素质和构建科学考评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曾明[7]通过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及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必要性,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何峰[8]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社会控制的背景、内涵、途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设想。柳燕[9]针对新经济形势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途径、完善教学制度和保障体系等几方面。邓峰[10]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政策实施主体应有差异等。鉴于此,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向的转型,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分析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的发展历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研究结果对全国普通地方高校转型后未来人才培养的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矿业工程系发展现状
2006年1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大学合作组建成立了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2009年3月,在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矿业工程系。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外聘教授8人,实验员4人,教学秘书1人,辅导员4人,行政办公人员1人;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博士4人,硕士48人。目前,在校学生800余人。开设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2个专科专业。2008年以来,承担了贵州省“十二五”攻关重大课题一项,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1项、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课题4项、六盘水市工业攻关项目1项,校级课题5项,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采矿工程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省级特色专业、校级重点学科、校级特色专业。已建成省级工程中心一个;省级科技团队一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2年获得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煤矿突出危险参数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矿业工程系现有采矿工程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地质工程实验室和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实验设备较为齐全,测试仪器较完备,拥有三轴压力实验系统、现代化矿井仿真系统、X衍射仪、矿井通风与安全仿真实验装置、二维物理相似模拟平台、瓦斯抽放及利用自动监控系统、粉尘粒度分析仪等大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48台(件),设备总价值达700余万元。
2基于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2.1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对矿业工程系从地域、政府、社会、学校四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系作为影响因素(见图1),采用1-9标度进行每两元素间的相对比较。根据矿业工程系专业设置特点,邀请10名在矿业工程系专业行业内从事多年的专家对上述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的分数构造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每个专家所打出的分数计算出的权重求其平均值值表征各指标的最后权重。
2.2指标权重计算
2.2.1一级指标权重计算由上述可知,现统计各专家对上述指标所判定分数,构造一级指标相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2.2.2二级指标计算进行二级指标计算,专家1:同理,对其余9位专家针对一级、二级指标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解,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都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然后取10人的特征向量平均值经归一化处理,得出最终各指标的权重,即指标的最终特征向量。
2.2.3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对上述各指标层进行总排序及检验,结果如下:
3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解决措施
综上,对于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矿业工程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专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创造教师理论及实验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平台;调整师资结构。针对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等建设要求和考核标准,根除实验实践教师等同于教辅人员的错误思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放宽教师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让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精力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3.2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契机,多角度多方位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但又要保证学校自身能够“灵活自如”的穿梭于地方经济,使其自身不受地方经济与地方企业“控制”。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以地方经济为理论实践的平台,但是又不能缺失学校办学的发展规律,即“教—产—研—教”四位一体发展模式。
3.3加强科研融入教学以教师及系拥有的专业相关课题为平台,让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且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时调整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尝试改革学生作业、期末考核模式,不要将对学生合格考核的眼光单纯地放在“千年不变”的模式。
3.4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力度能够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政府不应过分的对地方高校功利化,从而让高校能够自由快速的发展;增大学校创收力度,能够让教师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认可的成果,同时也能为学校进行增收,减小政府经费投入的负担,同时也创造更多学生实践的平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地方部分人员已先富起来,努力争取社会捐献,灵活富裕资金的有效运作,这无疑将成为高校、个人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4结论
(1)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地域、社会、政府及学校四个指标分析得出权重为0.5335,0.1914,0.1377,0.1374,即地方市直高校转型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其次,要重视地方人才需求为主要参考基数,从而加大学校师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创新。(2)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体系得出的权重,从而对矿业工程系在六盘水师范学院转型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发展;加强科研融入教学;加强政府经费投入、增大学校创收力度、争取社会捐献等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易梦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与政策应对[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4,35(1):17-27.
[2]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127-132.
[3]廖蓉.高校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新途径[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11,113(1):157-158.
[4]彭淑红.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改革与发展(2):39-43.
[5]刘伦钊.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3):77-81.
[6]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38(2):163-165.
[7]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95(3):73-75.
[8]何峰.论高等教育的社会控制[J].教育评论,2014,1:12-14.
[9]柳燕.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2:22-24.
[10]邓峰,孙百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2(2):132-138.
作者:杜海刚 冯姗 杨军伟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