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论文

一、应用型翻译人才紧缺现状的原因分析

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缺乏、专业性人才缺口大、人才素质不高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与我国地方院校对于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一)教育理念有待改进进入信息时代后,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科技交流不可避免,作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英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与其说是一种工具,更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和一种知识库。然而学校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时候却没有认识到这种改变,还是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一种工具来培养,仅仅重视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英语的语言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却不太关注。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学习一门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地方院校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英语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是基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英语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开展教学,这种教育理念势必会影响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首先,我国地方院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仍然采取的是相当传统的方式,即在一二年级开展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听力等基础性课程;在三、四年级开展英美文学、英美文化等高级专业类课程(姚瑶,2009)。但是这些课程仅仅涉及到英语语言的皮毛,学生不仅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单一的教学课程设置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这些课程的开始大部分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配合为辅,教学方法相当落后,没有注重学生应用翻译等能力的培养。在日复一日的英语学习中,英语专业学生逐渐变得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部分院校认识到整个社会对英语应用翻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课程,从其结果来看,由于专业通识类课程课时过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学习时间被压缩,变得很薄弱,这对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又是一种打击。

(三)教学质量水平有待提高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很多地方院校,不少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型翻译人才与以往英语人才培养不同,它更加注重应用性,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语言学专业,很少甚至没有从事过翻译实践工作。在课堂上,没有翻译实践经验的老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忽视的,仅仅是将教材上的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自己却未用这些技巧从事过实践活动,对于这些技巧没有实际的应用经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对于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也缺乏一个整体的评价体系。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对于翻译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现在英语四、六级以及专业英语四、八级上。这类考试固然能够测试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但是对于语篇翻译能力却涉及较少(田昌景,2012:309)。地方院校本身就存在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然而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在社会实践中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机制

(一)准确定位教育理念在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及时更新地位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决定着对待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影响着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屈社明,2012:30),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教育理念:1.能力为主,重在实践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应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决定着英语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度,院校能够很好的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能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一方面弥补英语翻译人才的缺口,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英语专业的失业率。学生英语翻译的实践应用应该结合不同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需求,以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推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由注重知识学习转向实践应用。2.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动性,突出教师的引导性。无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因材施教都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主。将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一方面在教学与学习的冲突中,通过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教师仅仅起到引导作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改革能力。

(二)完善课堂教学结构1.人才培养阶段化地方院校在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时,一般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一、大二更加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教授;第二个阶段,大三、大四更加注重英美文学等高级知识的传授。但是这些人才培养是不够全面的,缺乏实践能力、学习方法能培养。所以在对人才培养进行阶段化时,培养实践不变,可以通过调整学习的内容来实现。在第一个阶段,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第一,普及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意识、计算机基础操作等;第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刘文俊,2012)。其次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在第二个阶段,注重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得到进一步的夯实,掌握广泛的知识,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各项具体的工作。这两个阶段人才的培养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只有充分发挥两个阶段不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2.课程结构体系化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授学生学习英语时,脱离整体知识的关联,仅仅就英语开展学习,课程结构过于松散和单一,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目前来看,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过于狭窄,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文史哲和数理化的结合,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发展受到制约。要实现培养综合型应用翻译人才,学校在对课程设置时应打破现有的学科限制,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综合性的优势,一方面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入手,优化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建立综合性的知识平台,打破不同学科的限制,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形成一个英语应用翻译人才培养课程的体系化。

(三)建设人才质量保障体系1.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对院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第一,整合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技能的能力。教师具有过硬的应用语言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基础;第二,具有创新精神,对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改进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是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只要充分发挥上述两种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在建设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时,对于课堂教学的监督环节非常重要,把握不好对教师进行了错误评价,很容易打击教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培养、课程设计等(管机灵,2012:44);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目标,学生对于自身这些能力的掌握情况最为了解,教师开展的教学情况,学生最有发言权。所以地方院校应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后盾,提高学生综合性的翻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肖敏闫爱花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