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研究投资影响浅析范文

企业研究投资影响浅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研究投资影响浅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研究投资影响浅析

1研究背景

“R&D投资和未来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的论断①使得197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要求上市公司的R&D投资全部费用化。尽管1974年后美国企业的R&D投资持续20年实现高速增长,但是R&D投资的会计处理一直是全部费用化。直到1985年,美国FASB才对软件投资成本的费用化会计处理做了资本化处理修改(FASNo.86)。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的规定,企业内部R&D投资分为研究阶段投资与开发阶段投资,研究阶段的投资计入当期损益。在此背景下,一个在会计学和技术经济学研究领域被热烈讨论的问题是:企业的研究投资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尽管有研究证据显示,R&D投资与企业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4],但实际上R&D过程是由异质性很强的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构成的,其中研究阶段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对开发阶段都要高。受数据披露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企业研究投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还很少。在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还缺乏研究投资是否会产生预期回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填补该研究空隙,具体做法是考察企业的研究投资是否影响其经营利润,开发投资在本文中被视为控制变量。本文的第二个研究目的是统计《企业会计准则》(2006)公布后的行业R&D投资、企业R&D投资的数据。近年来,宏观上看,我国企业R&D投资占全国R&D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2008年达到73.26%,而全国企业的研究投资占全国企业R&D投资的比例却越来越小,2008年只有2.4%。2004—2008年全国企业的研究投资占其R&D投资的比例以及全国企业R&D投资占全国R&D投资的比例的走势见图1。然而,目前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研究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中观层面分析行业和企业的研究投资比重的未来变化预期的文献还不多。之所以要考察企业研究投资比重的历史状况和预期变化,是因为企业的研究投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升级和转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研究阶段中的基础研究是我国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业和企业的研究投资统计数据及其变化预期信息,可为政府制定宏观科技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以往文献研究R&D投资是否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法是考察R&D投资和未来盈余的关系[1-2,5-6]。本文沿用了这些研究方法,然而与以前研究文献不同,本文重点考察的是企业的研究(R)投资与企业经营利润的关系。数据披露方面的原因导致国内外关于企业的研究(R)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有一些文献采用调查数据来考察企业基础研究投资的产出效益[7-8],使用调查数据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存在真实性和自选择问题。本文采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之后企业公布的R&D投资结构数据,通过把研究投资、开发投资两个变量放入盈利模型来考察企业的研究投资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这样研究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单独观测企业的研究投资的价值创造效应,克服了历史文献用R&D这一个变量的研究结论来概括研究、开发两个变量对经营利润的影响的缺陷。与以往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框架下考察企业的研究投资对其经营利润的影响,拓展了企业R&D投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的重要补充;第二,企业的研究投资与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经验证据,以及企业研究投资的历史状况和预期变化的描述性统计信息,为企业制定研究投资决策、国家对企业的研究投资给予科技扶持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述评;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说;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有研究投资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比例的变化预测;最后是结论及意义。

2文献述评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的一些研究表明,企业R&D投资与企业绩效正相关[9-11]。在进一步的研究中,Lev和Sougiannis通过估计R&D投资中能被资本化的部分,发现这些资本化的R&D与公司的经营利润显著正相关[1]。国内关于R&D投资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经验证据呈不收敛状态。一些证据显示,企业的R&D投资对其业绩具有正的显著性影响[12]。罗婷、朱青和李丹以在2002—2006年年报中披露R&D相关投资数据的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企业R&D投资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R&D投资与其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关系[2]。梁莱歆、金杨和赵娜等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R&D投资对其当期绩效的影响显著,并存在长期的累计效应[13]。以上研究文献得到的结论是:企业的R&D投资会影响其价值。这些研究存在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将企业R&D作为一个同质变量,考察R&D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但未关注R&D投资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事实上,企业R&D中研究和开发的一个最明显的重要特点是它们的异质性。研究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投资大、产出不确定、风险性高、价值形成难等特点。开发阶段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具有短期效应特点。所以,以往文献用同一个结论来概括企业的研究投资、开发投资两个不同因素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就可能存在噪音。而本文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效果分别给予考虑。R&D数据披露的原因使得国内外还很缺乏微观层面上企业的研究投资是否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实证依据。国外有一些文献是采用企业调查数据,考察基础研究投资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Mans-field把应用研究投资当作控制变量,实证检验发现基础研究投资和企业的全要素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7]。Mansfield利用108家企业的R&D投资结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基础研究投资和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并且调整后的R2值高达0.7[8],这说明基础研究投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解释力度确实很高。Rosenberg认为企业做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投资,它可以让企业获得先发优势,基础研究的产品是某种形式的新知识,而不是可以让市场来标价的最终产品[14]。Davida指出,不能从成本收益角度去衡量基础研究投资的价值,基础研究在信息联系、有研究发现和没有研究发现的经济价值中起着重要作用[15]。对企业R&D进一步细分的最新研究见Tsang、Yip和Toh的文献,他们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的纯基础研究、战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能显著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并且战略基础研究产生的回报比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回报要大[16]。这些文献在考察基础研究投资对企业价值的作用中做出了前瞻性的探索,但是在调查数据、回归模型和结论的稳健性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并且没有考虑基础研究投资对企业产出作用的滞后性。本文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框架下打开企业R&D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这个“黑匣子”,实证检验企业的研究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同时,分析预测有研究投资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比例的变化。

3研究假说

按照Godin的统计与归纳,“研究-开发-生产”构成一个“线性创新模型”,在企业的R&D过程中,研究活动是为随后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17]。虽然研究活动和企业的生产、市场不直接相关,但是企业的研究投资却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一方面,研究阶段进行的研发项目风险高,为某个研究项目投资的科研人员和实验设备很可能就成为沉没成本。此外,《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企业的研究投资全部费用化,降低了企业的当期会计利润。另一方面,企业研究阶段投资能够增加知识存量,提高科研人员的学习能力、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和专业化分工水平,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研究投资成本,增加创新产品的销售利润。因此,短期内,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企业的研究投资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方向就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公司治理机制逐渐完善。比如,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挂钩,能够规范管理层对企业R&D的投资行为,引导他们在R&D投资时更加注重企业未来利益的创新项目,增加企业的研究投资。连续的研究投资有利于企业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先行者和领导者,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使企业创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企业就有可能连续获取创新形成的超额利润。根据Godin的“线性创新模型”,企业的研究投资效果一般要经过开发阶段,然后才传递到生产和市场阶段[17],因此,企业的研究投资并不能在投资的当年就产生经济效益,可能存在时滞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企业的研究投资与企业未来经营利润正相关,存在长期价值效应。

4实证分析

4.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要求企业明确披露R&D投资信息,并且取消了旧准则中关于企业R&D投资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的规定。新准则要求将R&D投资分为研究投资和开发投资,其中研究投资全部予以费用化,开发投资有条件的资本化。笔者收集的R&D投资数据全部来自公司年度报告,年报来自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①,时间跨度为2007—2009年,三年的样本量分别为111个、162个和269个,共计542个,其中研究投资大于0的观测值个数依年份分别是43个、55个和134个,共计232个。滞后一期回归时,样本容量为93个。本文所有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用软件STATA11.0完成。

4.2检验模型Lev和Sougiannis指出,盈利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而导致内生性问题[1]。在Lev和Sougiannis盈利模型的基础上,参照罗婷、朱青和李丹,徐欣和唐清泉检验企业R&D投资和经营业绩相关性时采用的回归方程和变量[2-3],本文通过分析t年以及t-1年企业的研究投资与t年销售毛利率的关系来检验研究假说,回归方程如下:MLLi,t=β0+Σ1k=0β1,kRi,t-k+Σ1k=0β2,kDi,t-k+β3TAi,t-2+β4SALESFEi,t-1+β5LEVt-1+β6SIZEt-1+εi,t。其中:t表示年度,即2009年和2008年;k=0、1,表示滞后期数;i表示企业;TA=有形资产/主营业务收入;SALESFE=销售费用/主营业务收入;LEV=总负债/总资产;SIZE=总资产的对数。

4.3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1)因变量:销售毛利率(MLL)。选用毛利率衡量经营业绩的原因是:企业的研究投资要么能提高收入,要么能减少成本,要么这两个作用兼有。在考虑可能存在盈余管理影响的情况下,毛利率是最为理想的考察指标。其计算公式为:MLL=(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2)解释变量:企业的研究投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要求,采用研究投资强度计量企业公布的研究阶段投资,其计算公式为:R=研究阶段投资/主营业务收入。(3)控制变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要求,采用开发投资强度计量企业公布的开发阶段投资,其计算公式为:D=开发阶段投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行后,由于在公司年报中广告费用披露不规范,而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披露广告费用,因此本文用销售费用变量代替了Lev和Sougiannis盈利模型中的广告费用变量,从实证结果来看,销售费用是广告费用的一个很好的变量。表1的统计显示,我国企业的研究投资强度和开发投资强度仍然比较低。

4.4实证结果分析

4.4.1全体样本表2列示了企业的研究投资与其经营利润的回归分析结果。表2中的全样本企业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在t年的研究投资对其经营业绩没有推动作用,t-1年的研究投资与t年的销售毛利率显著正相关;企业的研究投资在未来可以增加其经营利润,存在长期价值效应。因此,本文研究假说得到验证。

4.4.2高科技企业与非高科技企业罗婷、朱青和李丹的实证检验显示,高科技企业与非高科技企业的R&D投资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行业企业的R&D投资可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2]。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说明,本文把总体样本分为高科技企业和非高科技企业两个亚样本,进一步考察企业的研究投资对其经营利润的影响。在高科技企业样本组中,方程(2)的实证结果(见表2)显示,企业在t-1年的研究投资和销售毛利率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高科技企业的研究投资具有明显的长期价值效应,研究假说得到进一步验证。在非高科技企业样本组中,方程(3)的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Rt-1的估计参数不显著,企业研究投资的长期价值效应不明显。按行业分类的检验结果说明,全体样本中,企业的研究投资与销售毛利率的关系主要由企业是否是高科技企业决定。

4.4.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根据产权性质,把样本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样本组,进一步考察企业的研究投资对其经营利润的影响。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来自经理人市场或是企业发起人,在经营上更加重视能够掌控的经营业绩。由于研究活动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且所需资金大多由企业自己承担,因此非国有企业管理层可能不会重视研究投资。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R&D项目能够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如国有企业申报的R&D项目,特别是重大R&D项目更容易获得政府批准。此外,从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层面,政府在R&D项目和R&D资金的配置上也倾向于国有企业。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前提下,国有企业的R&D项目可能更侧重于长期效益,研究投资相对更多、投资效果更显著。在国有企业样本组中,方程(4)的回归结果(见表2)显示,Rt-1的回归系数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研究假说得到进一步验证。在非国有企业样本组中,方程(5)的回归结果显示,研究投资的长期价值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这可能与投资动机不足有关。

4.5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研究投资与企业价值相关之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Tobin’sQ作为因变量,解释变量不变,回归结果见表3。表3显示,Rt-1的估计参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的研究投资存在显著的长期价值效应,研究假说得到进一步验证。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5进行研究投资的样本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比例的变化预测

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有这样一个感性认识:我国企业R&D投资不足,特别是R&D中的研究投资部分的比例过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然而,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数据描述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本文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框架下,通过查阅公司年报,收集企业的研究阶段投资数据,试图统计近年来我国行业和企业的研究投资的历史状况,并对其变化进行预测。表4列示了分行业的研究投资占该行业R&D投资的比例。由表4可知,各行业的研究投资比例不算低。但是,表4只统计了进行研究投资的行业(共232家企业),而如果统计各行业全部企业的情况,可预计相应的行业研究投资比例会低很多———图1充分显示了这一信息。另一方面,从走势来看,2007—2009年各行业的研究投资比例呈提升趋势,特别是制造业(C)和信息技术业(G)。行业研究投资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整个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的成长,有利于企业从价值链的制造低端转移到研发高端。表5列示了2007—2009年全部样本企业(研究投资大于0的样本,共232家企业)、高科技企业与非高科技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研究投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整体上,对于研究投资,有两个信息值得注意:一是有研究投资(R>0)的国有企业占披露R&D投资样本企业的比例比有研究投资(R>0)的非国有企业的比例高,有研究投资(R>0)的高科技企业占披露R&D投资样本企业的比例比有研究投资(R>0)的非高科技企业的比例高。二是现阶段我国只有少数上市企业有研究投资(R>0),如果把全国所有企业作为统计样本,则可以预计有研究投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会低很多。但是,从2007—2009年的趋势来看,有研究投资的样本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比例在增加,2008年该比例的大幅下滑主要是受该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表2和表3的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表明,企业的研究投资存在显著的长期价值效应。表4和表5显示,行业和上市企业的研究投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过去对研究投资的作用认识不够。这不仅与我国R&D投资的总体规模和企业迅速增长的开发活动不相适应,也远不能满足中国面临的第二次经济转型: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由“要素租金”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租金”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企业技术吸收消化能力、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就会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指导方针明确说明,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战略指引下,企业应该成为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应该加大研究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价值链的制造低端向研发的价值高端转移,实现企业升级和转型。

6结论及意义

本文主要考察了企业的研究投资在企业价值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以2007—2009年在年报中披露研究投资的企业为样本,运用盈利模型检验了企业的研究投资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结果显示:(1)把开发投资作为控制变量时,研究投资与企业未来经营利润显著正相关,存在长期价值效应。(2)表4和表5的统计数据表明,有研究投资的样本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比例较低。我国现阶段应该加大基础研究投资和应用研究投资,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的实证结果和数据描述性统计信息有较深刻的政策含义。

(1)在R&D资源配置上,更好地发挥政府计划和市场机制的互补作用,诱导我国企业增加研究阶段投资。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科研院所和大学主导的创新体制,政府把科技作为稀缺的资源,通过专门的体制给以保障,使大量科技资源向科研院所和大学集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18]。但是,大学研究为主导的技术转移和创新的效率较低。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主要推动者。

(2)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推进我国企业成为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的主体。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大多企业处于价值链的制造端,没有研究阶段投资,特别是基础研究投资。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要激发企业研发的动力,大力培养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创新,引导企业从事面向产业升级和转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研究投资和应用研究投资。

(3)企业可以实施探索式创新为主的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吸收国内同行企业、跨国企业的知识溢出来提高自身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但开放式创新应该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应该从资源、能力和技术成果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度[19]。脱离了企业自身内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开放式创新,只是注重引进购买则会弱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重对购买技术的依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