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信息资源协同探新范文

企业信息资源协同探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信息资源协同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资源协同探新

管理信息子系统是对事务处理子系统信息的拓展应用,该子系统的功能是将事务子系统的信息进一步加工形成对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形式为通过对数据的检索、统计形成各种业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状态等,据此提供的信息用于支持企业的运行、管理与决策。从信息协同的角度看,体现的是整体涌现性,即系统元素、结构与环境所构建的整体系统功能表现,是信息协同在管理层次上的基本作用,在概念层次上属于数据库系统的外模式,即针对一定管理需求的用户视图。决策支持子系统是管理信息子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其功能是通过对收集的信息数据建立一定的模型来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特别是从信息所反映的状态来发现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从信息协同的角度来看,体现出的是系统元素的相关性及相互依赖性。

面向不同的决策主题,将来源于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转换、整合,建立多维数据结构与分析模型,使企业管理者能够从各个维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因此,在概念层次上,决策支持子系统属于是以数据仓库为依托的信息分析系统。专家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从形式上看,专家系统是智能化的计算机程序,其功能是管理相关领域专家的知识与经验,同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从信息协同的角度来看,专家子系统仍然需要一定的外部信息作为输入,然后按照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来解决问题,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专家子系统在概念层次上属于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程序。

一、企业内信息系统协同需求分析

系统功能是通过系统的环境、元素与结构的综合作用来体现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对信息协同的要求。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重组进而导致企业信息系统的重组,由此引起结构与元素的变化,同样信息系统元素的纵向层次结构与横向相关性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对环境的作用。所以,企业信息系统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部元素结构都需要很好的协同机制。

1.企业信息系统结构重组的协同需求

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同样,信息资源是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技术进步及信息量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产生要素。企业重组必然导致企业信息资源内容与结构的变化。企业重组是对企业流程、组织结构、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价值进行最根本的重新设计,以取得惊人效果[3]。其中的企业信息结构重组是指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根据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论,对企业内部相互分离的信息结构要素实施优化组合的过程,这种重组要求体现了环境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系统的技术环境与业务需求会发生变化,同样企业本身也是在不断动态发展变化中,作为构成企业生产力重要要素的信息资源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不断调整其系统结构,重新组合其数据结构、管理结构及技术结构。重组意味着企业管理流程、内容及方式的转变,由此直接导致了企业对信息系统概念模式设计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毫无疑问,这种改变要求相应的信息系统按照系统完整性的要求进行一致性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各信息单元本身的语义完整性,而且各信息单元之间的参照完整性也需要保证。在信息系统重组过程中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单元的相关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协同来发生一致性的变化,否则在各个信息单元孤立应对变化的情况下,这种信息系统的重组将会导致较高的代价。因此,企业要以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率实现信息系统的重组就必须通过信息结构化的整合与协同来实现。这种结构化的协同机制应该能够将信息的语义内容、关系结构、服务接口实现较好的封装与继承,从而减低变化或升级带来的管理与计算复杂度。

2.企业信息系统层次化协同需求分析

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积累性、有限性等特征,同时也具有时效性、选择性、增值性。因此,信息资源按照加工深度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的信息是其下一个层次的增值,其本身又是上一层次的信息源,各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在数据内容、结构及格式等方面存在相关的转换模式。因此,信息资源的协同与整合也是信息数据结构化、层次化、系统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信息资源及相应的数据要立足于面向整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服务的,这就要求信息资源在组织上要反映出“公共”需求的基本业务事实,要尽量以恰当的粒度来构建其基本语义单位及语用环境,以便于能够作为信息源灵活方便地按照一定的算法规则来导出所需要的更高一层次的信息,提升其价值。

同时要易于与其它信息数据结构形成更大的服务层次从而为信息资源的整合要求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架构,也就是说,要能够同时在信息的局部结构与整体结构上实现协同。前者为信息基本属性描述的结构要求,后者为不同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描述结构,是信息协同与共享的基础。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职能要求。如在事务处理层次,信息管理的作用是预处理信息数据并记录原始信息、处理基本业务流程;而在管理层次则是通过业务信息及相关的统计信息来支持日常管理;在决策支持层次则是提供分析的数据源及相应的分析算法,决策范围根据决策者在组织内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所使用的信息资源种类和内容也不相同。

综上所述,在纵向系统层次上,信息的协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层次之间在内容与操作上均应存在相应的接口,无论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源,均应通过结构化的模式衔接来降低转化的复杂度。此外,相关的转换要体现出系统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不能只图改善整体效率却忽视了为职能部门管理者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纵向支撑与服务也必须要通过各信息单元之间的组合协同来实现。

3.企业信息系统横向协同需求分析

在信息系统内同一层次的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并通过协作导致系统出现新的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从而构建出相应的服务功能。管理信息系统中各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源自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元素的关系可能存在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难以通过现有的关系模式来描述;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处理单元的信息内容与信息量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为了实现信息处理与分析的可靠性,就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与纵向层次的联系策略一样,在横向子系统之间,建立清晰的子系统边界,同时构造相应的操作接口来保证信息资源关联的一致性、完整性要求。系统工程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事务处理子系统而言,围绕生产要素(涉及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因素),其职能服务包括了生产、销售、计划、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存在必然的关联,通过基础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协同使数据达到更大的共享。同时数据来源在数据内容上要保证其可靠性、唯一性,在数据结构上要保证其一致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对数据描述的元数据方面,要有严格的、统一的、标准化的机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级层次,随着服务层次的变化,要实现信息数据单向流动机制及相关的数据源验证机制,保证其在系统中并行流动时的一致性要求。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其职能涉及到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组织岗位、制度、技能绩效考核等内容,其信息数据的产生要依赖于事务处理系统,要求同一层次的不同主体信息所依赖的底层数据源是相同的。因此,企业信息的横向关联与约束必须要通过各横向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来实现。在决策支持层次,由于处于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需求层次,因此,除了固有的历史信息资源外,还需要有周围环境信息的支持。因此,信息元素之间必然会导致一些非线性关系,需要采用一些线性或非线性变换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相关性分析,信息之间的协同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

二、面向行业的信息资源协同需求分析

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中的企业群在宏观上构成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具有宏观社会服务功能的大系统。显然,这些同行业企业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产、供、销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作为企业内部来说,企业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然而,在行业内的不同企业也存在着共同需要遵守的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共同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企业之间或者以连锁形式存在的企业联盟,均具有以管理决策效率与社会效益为导向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需求。同时,行业信息协同也是信息集成的必然要求。信息集成与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密切相关,信息集成是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将分布在各企业信息系统中的自主的、异构的、局部的信息有效地集成,为更高的战略目标提供信息服务。

显然,信息集成是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的管理与技术手段就是信息协同。各企业信息资源在企业级协同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行业级的信息资源协同,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与社会协作能力。更好地从社会效益与行业战略角度构建网络信息协同平台来支持共同的战略目标。然而,目前大多数行业内各企业信息协作与集成水平不高,尤其在行业层次上信息资源的“信息孤岛”现象更加突出,导致行业信息资源的协同配置与高层次的协作难以实现,不能从社会利益、行业利益层面进行信息资源利用。缺乏相关的行业信息数据标准及基于协同模式的公共服务数据管理体系与相关理论。

产生上述问题除了相关制度与规范方面的原因外,主要原因是管理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脱节,使行业信息协同在管理与技术上不能很好地关联。事实上,在数字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除内容属性外还有载体、格式、存储与传递方式、显示模式及安全模式等形式上的属性,这些属性在不同的企业具有异构性;此外,不同企业在信息来源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与多元性,这也导致了信息协同系统分析与设计更加困难。因此,对于行业级的信息协同来说,很难从“原子式”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只能从系统整体功能的角度来进行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协同中心平台。

三、基于信息数据结构化的信息资源协同策略

基于企业与行业信息协同相关需求,面对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在保证信息数据语义、语用的完整性、安全性与一致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信息数据高效转换与利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是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现状,采用系统科学与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部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结构化设计与组合,改变以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为主的杂乱无序的数据环境;同时将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过程进行分类、归并、集成形成,协调一致的企业与行业信息资源系统化协同操作集合。

1.企业内协同策略企业内信息系统设计中的概念模式不仅要体现信息系统面向整个企业过程的管理理念与相关制度,而且要能在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之间实现管理功能与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此外,企业信息的阶段化建设成果应该能够集成为完善的、可拓展的信息服务系统。为此,要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现实世界中的基本角色要求,以数据的语义为核心,按照信息资源的基本粒度对信息单元进行分解,形成基本的、功能上原子的、紧凑的服务于系统所有层次的基本数据结构,然后再在不同的应用与服务层次上组合,形成服务于不同具体目标的信息资源数据结构。

信息数据按照层次结构一般分为数据描述层(元数据)、业务处理层、管理信息层与决策服务层(知识层),每一层数据的结构及其对应的操作要符合结构化的思想,特别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源,要提供结构化的元数据描述,描述要能体现出其语义、量纲、时序等特征。在基本事实数据层次,基本元数据的设计上要尽量做到与业务无关,充分体现对数据的共享特性,公共特性,这是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的基本保障。对于业务管理层的数据,即使基于不同的语用环境,也要保证相同语义数据的同源性并在处理结构上体现出基本业务角色需求,最终有利于管理层面对数据的结构化封装。对于管理与决策支持层次,由于面向一定的主题导向,具有针对性,所以对数据的需求往往是动态的。因此,要定义专门的数据接口,基于管理与决策需要的数据组合、统计、计算等应用必须要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以便在抽取下层数据上能够在一致性、可靠性上实现协同,同时保障下层数据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以功能为核心建立该层次所需要的数据结构。

2.行业内协同策略不同于企业内以数据为核心的组织策略,基于行业信息协同更具有动态特征,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对协同操作过程的组织与集成,因为行业的信息协同更加倾向于“知识化”的过程,即数据在共享与应用间的进一步知识拓展过程。协同的基本策略表现为通过分析研究同行业企业及服务机构间的“公共性服务”来确定“公共性资源”的信息数据整合、共享结构及社会资源效益需求。具体表现为针对行业具体的协同需求,以具体的应用结构为导向,以功能为核心来定义相关的数据内容与结构需求,建立应用操作的标准化描述接口,以此为基准在各企业内形成相关的数据视图,并建立层次化的关系引用元数据结构实现信息本体模式与交流模式的统一。

四、信息资源的组件化协同模式

1.基本操作组件化组件首先是一个软件概念,软件组件(在上下文明确时简称为组件)通常是以二进制文件的形式并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程序模块,是数据结构与相关操作的封装体。开发人员(通常不是组件的开发者)通过对组件进行组装来获得需要的应用系统。其优势在于通过可动态“拆卸与安装”的组件实现信息系统的构建、重组或更新。如果将概念延伸到管理空间并体现到系统概念模式的设计上,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具体管理行行为的管理角色或一个服务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拆卸与安装”可以形成更大的管理单元与服务单元。组件优势除了反映在强重用性、标准化、易维护性等方面外,更在于其能够简化软件的开发模式,特别是低偶合性所带来与现实实体操作的对应关系更加明确,在应对外界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数据信息的纵向流动一般体现在提升服务层次上,如从业务处理层面进入到管理服务层面,或者由管理服务层面进入到决策服务层面。

组件的作用是按照要求将不同格式与类型的信息数据,以安全的方式提取并转化为统一的可供上层使用的数据集合与操作接口,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需求。在各层次之间形成组件层,这些组件层提供了相对封装、透明的服务,由于其“拆卸与安装”的特征,因此对数据的操作能够按照具体功能要求进行组合、更换等。降低了对信息数据维护、处理、利用的复杂度,使管理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对业务的管理。对于横向信息的协同来说,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来说信息资源的数据按照其作用可以分类四类:一是元数据类型,其作用是对信息数据的描述、解释及标准化数据,是为了使不同的业务主体能够关联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满足信息数据的一致性要求。二是基于业务处理的信息数据,用来记录业务的处理过程及按照工作流程得到的计算结果,为基本业务流程服务。三是基于统计计算的数据,表现为各种报表。四是用于分析的数据集合,表现为一定主题导向的、整合的数据集合。

各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存在必然的关联,如工资系统的运做需要与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甚至生产销售系统发生关联。这些关联的方式会因为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变化、单纯的技术升级或软硬件变化而变化。从以上分析来看,各层次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横向协同与纵向集成水平是节约资源及提升信息服务的关键。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均涉及到复杂的联系,自然出现信息系统集中要求与分布式的服务环境与数据环境的矛盾,而解决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的组件化、层次化来解决。不同的职能主体产生的信息数据,为了实现安全的协同,彼此之间既不是从逻辑上隔离,也不是物理上隔离,而是通过操作组件进行区分,将最基本的操作通过可安装的、具有软件独立性的组件实现,通过规范各组件的操作规范与标准接口,使其成为一个个对数据操作可动态更新并能远程使用的工具,在形式上体现为数据与操作的独立封装。而管理层面就是考虑如何按照具体的业务需求来安装和分配这些组件。

2.实现信息系统技术层与业务层的分离将信息处理的操作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针对数据流的技术层,实现信息数据的技术处理;二是针对信息流的业务层。为了提高各层次的独立性,对于技术层次而言,要将与数据类型相关的操作与数据内容的操作实现透明化,数据本身及相关的操作要实现封装形成标准的可动态维护的数据操作组件。在这里我们将基于组件的操作工具角色化,组件包括信息数据提取、信息数据转换、信息数据、数据之间的关联基本处理等基本操作。

将应用界面作为业务处理接口,每个业务处理过程都分配相应的角色。通过分配管理人员不同的角色来组合不同的业务界面。这样业务及管理人员的工作业务仅仅体现在业务处理界面上,而内部的操作由组件来完成。

3.信息数据流程的规范化设计与管理数据的流程包括了数据来源、数据类型转换、数据解释与说明及数据服务内容等多个内容。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为第一要素,该理念不仅要反映到数据的存储方面,更要体现在对数据的操作及流程控制方面。以数据为中心的组织策略就要求实现低耦合的操作机制,相关的基本操作尽量不存在相互调用,且要求数据的稳定性与操作的易更新性,同时为了实现信息的可动态协同机制,要以层次化、结构化的模式来组织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操作接口。

五、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就要实施竞争情报战略,而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企业内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通过企业内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协同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实现战略重组。这种重组不仅包括了企业流程、组织结构而且也包括了企业信息系统的重新设计。当前许多企业信息系统正转向支持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努力实现从供应商的原材料到成品包装直到最终客户服务的集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这种复杂的集成化的软件系统要实现信息数据的安全、高效利用需要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结合起来。组件在管理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管理分解为基本的标准化管理角色,简化管理流程的设计,理清各管理单元的界限,更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更好的衔接。因此,如果将软件的组件概念与管理结合起来,在管理上可以将组件理解成管理角色,组件的结构化组合形成的系统功能理解成管理角色的结构化组合的管理单元。企业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部门及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因此在管理上要依赖多个部门多个人来实现,即使是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信息资源也是如此,在分布式环境下,通过组件模式来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是理想的选择,当然这些组件要满足完备性的要求,即通过组合能够形成绝大部分的管理单元。

为此,从管理层次上要围绕系统的理念,树立标准化、结构化及层次化的理念。在具体实施时要把握好业务处理的原子性,通过设计好完整的、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单元保证在分布网络环境下业务处理步骤的完整、安全及并发控制要求。标准化要体现两个含义,一是基础信息元数据的标准化,即信息描述的标准化、数据内容的标准化、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并发状态下相同信息数据的同源性;二是信息数据在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所要求的流动过程中转换方式的标准化。

就层次化与结构化而言,首先要以信息内容为核心划分出管理层次,具体由下向上表现为元数据信息管理、基本业务信息管理、统计及绩效信息管理、决策支持信息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来定义和规范相关的业务处理工作,具体可表现为通过与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的操作组件来分配各层次管理角色,每一层次的管理人员要熟悉了解其下属的管理角色对应的管理职能,并能够按照一定的业务需求进行结构化组合、分配管理角色。而其内部的实现对上层管理人员来说应该是透明的,而下一层次的管理人员要明确自己所担当的具体业务,特别要了解信息系统内各基本组件所对应的信息内容与业务处理功能,并能够将信息内容及相关的操作通过组件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动态组合,这也是企业能够实现敏捷性反应、实施竞争情报战略的基本要求。

六、结论

企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面临的信息资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日益多元化及复杂化,甚至信息的显示模式也有多元化的需求。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保障,基于系统关联的结构化、层次化思想指导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现实世界需求结构到信息世界实体结构的衔接,解决信息资源的多元复杂性与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体现出系统的涌现性特征。基于结构化组件的方法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方式上都能够很好地贯彻结构化的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使得信息资源内容与操作集中在一个适当粒度的组件内,构成一个可被组合的基本信息系统处理单元。无论是企业内以数据为核心的协同策略还是行业内以功能为核心的协同策略,均能通过组件得到统一。组件模式一方面增加了信息资源利用的透明性与可重用性,另一方面能够从信息处理技术与管理职能两个角度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协同。信息系统技术层与业务层的分离能够将基于面向对象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管理角色对应起来,实现技术方法与管理策略的互相促进。信息数据流程的规范化设计与管理是对数据的信息化利用的基础,其中数据的标准化是核心,数据处理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则是信息资源协同的基础。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有效协同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协同平台不仅要求能提供通用的协同处理功能,满足众多业务协作处理的需要,而且还需要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实施。因此,企业信息资源协同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层次化、组件化、标准化的系统化设计模式,同时,这也是解决企业信息资源完整性、安全性、一致性、可拓展性、可变性的有效方案。

作者:王素立刘永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