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信息化制度创新范文

企业信息化制度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信息化制度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制度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企业信息化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来促进其流程再造以及提升其制造、管理、决策水平与企业整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据APICS统计,信息化平均可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80%以上实施了ERP系统。信息化在我国也有许多成功应用,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2亿多元,引进台湾中钢信息管理技术,开发研制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系统投入运行后,产品交货期由45天缩短到10-15天,从业人员由2.6万减少到1.485万,产品成本下降25%左右,在成材率、库存、生产作业率、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全年为武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790万元,这说明成功的信息化应用对企业确实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国资委与计世资讯对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只有3.7%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绝大多数企业还未进入核心业务应用阶段,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尚不足0.5%,系统成功实施率平均不到15%,且信息化程度在不同行业与东、中、西部极不均衡,具体来讲,金融、电信、教育、制造与商业流通领域企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早而且水平相对要高一些,而许多别的行业,如服装业等的信息化程度就很低,调查表明,服装行业中有30%以上企业决策者不知道ERP、CRM等为何物,有5%的企业总经理从未接触过Internet,整个行业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企业不过12%,ERP使用率不到3%!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与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先进企业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尤其在强调商务协同的全球制造环境下,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使一个企业根本就无法加入到全球虚拟制造的链条,更谈不上分享全球虚拟制造的利益,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有许多学者从技术(如基础数据收集、软件开发、系统实施等)与企业管理(BPR)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技术与企业自身管理固然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对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也起着关键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与制度因素

1、制度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影响

制度是企业活力的决定因素,良好的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企业信息化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制度是一个社会中个人应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制度因素即人的因素,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其成败与制度之间存在很大关系。政策则是在制度框架下行为规范的细化与执行,政策体现并执行着制度,政策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般而言,企业高层官员以及组织机构是企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体——政策主体。这样,政策主体不可避免要对制度框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政策主体对制度起正面影响,他们在维护、巩固和完善既有制度。然而,一旦负面影响出现,由于政策主体的特殊地位,将会对制度产生极大冲击力。

2、国企与非国有制企业的制度差异

在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制企业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因为两种类型的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大不一样,相对而言,非国有制企业的所有者对于其聘用的经营者的监管距离以及监管力度比国有企业要更加有效,其所面临的委托-风险也要低得多。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因为它代表着促使观念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信息变得更加透明)所需的力量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得人、财、物等方面的保证,这样,企业关键领导的计算机水平、信息化意识、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能力与领导魄力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就非国有制企业而言,董事会可以在企业CEO的招聘过程中全面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董事会直接参与决策的机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在企业高管层得到相应的支持,但是这一状况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变得有一点不一样,因为国有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存在以及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使得国有企业高管层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比较低,信息化意识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的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形象情结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他们一方面因为对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投入产出持怀疑态度而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实施信息化改造的时候也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在信息化项目的选型、实施阶段划分等环节选择失误,如他们为了降低信息化项目失败对自身前途的影响而把大量资金投向国外大型的软件厂商,却没有考虑到中外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很可能在国外很成功的软件产品在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失败,如河南许继电器集团的信息化项目,他们也有可能深陷于各种利益链之中而难以自拔,最后导致企业信息化项目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确实存在但很难实证,他们最初的信息化热情也可能因为不了解信息化过程的系统性、艰巨性与长期性而终止,国有企业信息化也有可能因为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格局的改变而终止;中层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保证了该层人员能否贯彻高层的意图并且处理好部门间(即各个信息化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这一个层面来讲,国有制企业与非国有制企业之间在制度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可能继续源自国有企业高层领导与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各层次的组织部门之间的那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层领导与企业高层领导之间的关系可能比非国有制企业而言也有其特殊之处;生产一线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企业信息化在生产作业层面的具体实现,从这一层面来比较,非国有制企业中的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比国有企业中的生产一线人员要高,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国有制企业劳动岗位的相对的稳定性一方面使一大批的各个层次的学生失去了进入的机会,同时也使其内部的一大部分工作人员失去了学习新生事物的动力,更有甚者,因为两种类型企业在工资收入方面的差距,使一些国有企业变成了非国有制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3、制度与企业信息化模式

制度差异决定了在非国有制企业与国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不同模式,如在非国有制企业中很容易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为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国企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硬壳式的利益格局很困难,一般来讲在对于国制企进行信息化改造时以目前的流程为主,只是对某些流程提出改进建议(BPI),因为对于软件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来讲,你不明了你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利益方,更不愿意因为一个本来善意的建议而丢掉一个项目。推动制度创新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结语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自身为了寻求最大利益或者产品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有效利用取决于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的建立不仅需要某一个企业自身的长期努力,它更需要从宏观层面上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产业集群内的大小实体以及政府部门等内部与外部的力量来共同推动。在我国,官本位思想以及收入分配领域的严重失衡是导致我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制度腐败的根源,而且已经影响到各种类型的非国有制企业的发展,制度上的腐败也进一步遏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具体的表现就是从1978年到目前为止的几十年的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发展市场经济所需的资本积累任务远未完成,作为全球第四大制造业大国,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制造水平与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非常低下,所以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企业信息化在我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大事,它涉及到一个国家所有国民的价值取向的改变,所以它应当是一种国家行为,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