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学角度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美学角度企业文化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美学角度企业文化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美学角度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在社会上美誉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能否和社会的审美观念相契合。因为,追求美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最强烈的社会需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从来都是受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所支配的。基于此,美国艺术设计师罗维曾告诫企业界:“丑货滞销”。美国商业界也流传着“美是销售成功的钥匙”的口号。可见,从美学角度讨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企业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那么,企业文化如何来体现美学精神呢?

一、企业设计要追求“愉悦人”的审美效果

企业设计是企业文化理念的直接体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企业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引领社会的审美时尚。

从企业生产环境来说,厂区、厂房、工作台是员工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它对员工产生的影响极大,这部分设计如果搞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产品质量难保。试想,员工在一个厂区环境脏乱、厂房低矮昏暗、工作空间拥挤,看到听到的往往是扣发工资、下岗失业等悲观性话语的企业中工作,他们会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呢?某些企业管理者在分析生产形势时,总是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因而制定的措施也常常是惩罚性的。其实,有些问题并不是主观态度问题,而是客观环境问题。如果企业管理者能从改变环境设计入手,想办法营造“愉悦人”的生产环境,让员工活动在环境优美的厂区,工作在宽敞明亮的厂房,感受到工作空间的舒适,经常看到听到温暖人心的、催人奋进的鼓励性话语,那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从企业标识、广告宣传、营销场所来说,这部分设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说,人们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就是通过企业标识、广告宣传、营销场所的设计而形成的,这也是企业不惜在这些方面投入巨资的根本原因。作为企业符号,企业标识设计在考虑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要追求“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因为人们在心理上会对一个令人愉悦的形象符号特别感兴趣,而对一个让人不舒服的形象符号产生反感,它的视觉冲击力越强,人们就越反感。现在有些企业在标识设计上只考虑视觉冲击力而忽视审美效果,这就进入了企业标识设计的误区。广告宣传是企业文化的形象展现,它的目的是向人们展示企业风采及文化底蕴,让人们感知企业追求及服务理念,但时下有些企业的广告宣传却把重点放在了产品种类和功能介绍上,重技术指标而轻文化韵味,这就是企业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的表现。营销场所是企业文化的市场窗口,它集企业标识、产品、服务于一处,直接向社会展现出企业的设计理念、精神风貌、技术水平和服务方式,营销场所设计如果具有“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就会起到吸引人、凝聚人的作用。

从产品功能、式样设计来说,这部分设计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按照审美设计学理论,产品设计要到达令消费者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遵循愉快原则,即产品功能满足使用者要求,产品结构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产品式样具有亲和效果,实用、经济、美观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美。整体美的产品会让人看起来顺眼舒心,用起来得心应手,使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感到轻松、愉快、自由。美国设计师蒂格认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它的可见证明就是美。

二、企业管理要体现“解放人”的美学情怀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自美国的泰罗倡导科学管理以来,专家们针对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如何挖掘生产潜能、提高劳动效率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他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制定了标准化操作方法,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度。这些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关心低成本”的雇主与“关心高工资”的工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但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以所谓科学管理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仍处在关心物的层次,还没有真正达到关心人的境界。现代企业要提升管理水平,就应注重构建以美学精神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体现“解放人”的美学情怀。具体来说,“解放人”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不把人沦为工具。以美学精神为主导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维护人的尊严,不把人当工具看待、当工具役使。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在研究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时发现,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人权意识的社会,但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被奴役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而是被一种高度合理化的、效率极高的、前途远大的文明外表掩盖着,并在这种形式中继续着。他深刻地指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可见,要真正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改变把人沦为工具的状况,并非易事。有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人的生命安全甚至瞒报事故的恶性做法,就是把人沦为工具的赤裸表现。

二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改变单调的生活。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社会,科学技术使企业生产变得更加标准和快捷,人的工作越来越机械,生活越来越单调,理性挤压了感性,物欲排斥着精神,发自心灵的音乐被用于商业推销,人们不再想象新鲜的、别样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以美学精神为主导的企业文化要关心人的生活境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满足员工“高工资”的愿望,更要引导员工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三是优化人的创新环境,激发人的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激发员工创造活力,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美学精神为主导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挖掘创造潜能,保护员工的创造热情。这是一个需要创新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代,企业管理只有体现出“解放人”的美学情怀,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

三、企业形象要具有“感动人”的壮美意味

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的感性显现。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接受还是抵制的心理。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诸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奉献是企业的责任”等醒目的标语,许多企业还不惜重金把这些标语口号式的话语经过包装放在了媒体上。其实这些做法都进入了形象塑造的误区,因为诸如此类的话语只是对企业精神的理性表达,而不是对企业精神的感性诠释;良好的企业形象要靠感人至深的言行来塑造,要具有“感动人”的壮美意味。企业文化建设要想避免进入误区,就要纠正对企业形象塑造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认为企业形象可以包装打造。在企业文化建设大潮中,不少企业都热衷于形象包装,或内部成立策划机构或外请专业策划公司,或印制精美宣传画册或雇人撰写报告文学,或把经营理念写成标语或把新闻记者请到厂里,或请大明星搞形象代言或租小飞机做空中广告,殊不知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是靠包装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全心全意为消费者着想的真情换来的,企业形象如果没有“感动人”的壮美意味,那它的知名度越高美誉度就可能越低。海尔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之所以高,其重要举动在于张瑞敏带头砸掉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对企业形象塑造来说,这一锤比任何形式的包装打造都有效,正是这一“感动人”的举动,让人们真正看到了海尔的企业精神。

误解之二是认为经济实力可以代替一切。经济实力确实是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惟一因素,甚至不是关键因素。社会对企业形象好坏的评价并不是看它有多么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不是看企业家在财富榜上的排名位置,而是看它在担当社会责任时的具体表现,比如,在国家和人民遭遇灾难时它有没有爱国之情、爱心之举,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它有没有良好的表现。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没有“感动人”的举动,甚至作秀,就会出现形象危机。在南方抗击冰冻灾害时某些企业认捐不掏钱、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个别企业掏钱发牢骚的言行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完全说明了这个道理。

误解之三是认为危机处理可以瞒天过海。危机会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企业在遇到危机时能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恰当方式来解决,并认真做好善后处理,也会挽救甚至提升企业形象。但不少企业在处理危机时,不是真正朝着挽救企业形象的方向做努力,而是企图瞒天过海,不向上级汇报实情,不向媒体披露真相,不向受害者说明情况,甚至威胁知情者、欺骗调查组、破坏现场、拿钱封口,结果是企业被摘牌、资产被查封、领导受处罚、国家受损失。这些“震惊人”而非“感动人”的事例应该让那些热衷于靠形象包装制造“轰动效应”的企业清醒了。

以上所论仅是一点儿粗浅之见,不妥之处,欢迎专家们批评。可以说,人类文明始终都凝结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任何文化都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形态,对之进行美学探讨应该是企业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希望美学研究能对企业文化建设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