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投资基本情况与特征研讨范文

企业投资基本情况与特征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投资基本情况与特征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企业投资基本情况与特征研讨

一、境外直接投资(含境外并购、境外持股等)

中央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对外投资发展迅猛。中央企业集中了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成为了“走出去”的中坚和骨干。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29家央企,有108家在海外和港澳地区设立了境外子企业和管理机构,占央企总数的84%,境外投资经营部分资产总额40153.4亿元,占央企总资产的20%,净资产18445.4亿元。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接近2.8万亿元,实现利润3000多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为1690亿元,占当年央企投资总额的6.5%。其中,境外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占当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股权投资655亿元,占当年央企境外投资的4%,占当年央企股权投资总额的22.7%。2009年境外固定资产投资排在前五位的央企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核集团、中国远洋、中冶集团;2009年境外股权投资排在前五位的央企是五矿集团、国家电网、中粮集团、中国中化、中国海油。中央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特点:

1.直接投资逐年增长,增速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投资额增长较快。国资委成立以后,2004年中央企业和单位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5.25亿美元,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使得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每年都有大幅的增加。2004~2009年中央企业和单位以年均67.6%的增长率对外进行投资,2009年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382亿美元。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增速逐步放缓。2004~2008年,中央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从115.78%下降到69.31%,2009年更是下降至6.14%。增速的变化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如经济危机产生的2008年,中央企业抓住机会海外抄底,投资额比2007年高出了100多亿美元。

2.中央企业境外并购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并对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经济形势有重要意义。2004~2009年,中央企业境外并购73项,涉及资产2151.69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和矿业领域,并购资产达1026.88亿元,占境外并购资产总额的47.7%。资产规模居前三位的境外并购企业分别为:中国石化并购的Addax石油公司(398.90亿元)、中国五矿并购的OZMinerals公司(192.38亿元)、中国石油并购的SingaporePetroleumCo,Ltd(172.78亿元)。这些行业是关系到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的关键行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央企业的发展初衷和国家战略布局。

3.境外资产投资效益好于境内资产。根据中央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统计,中央企业2009年年末资产总额210580.8亿元,净资产总额83968.9亿元,年度营业总收入12627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151.2亿元。同期境外投资经营部分资产总额40153.4亿元,占央企总资产的19.1%,净资产18445.4亿元,占央企合计净资产的22%。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接近2.8万亿元,实现利润3000多亿元,分别占央企当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22.2%和36.8%。央企境外单位仅用占全部央企约1/5的资产带来了接近1/4的收入和2/5的利润。国资委数据显示,境外资产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13.4%,评价总资产报酬率9.1%。而2009年,中央企业评价总资产报酬率只有5.3%,比境外资产的报酬率低3.8个百分点。不难看出,这部分境外单位的经营情况明显好于境内单位。

4.境外经营突出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国际形象。2009年年底,中央企业在境外和港澳地区投资设立的境外单位5901户,其中境外子企业4860户,境外机构1041个。央企如此大规模“走出去”,必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

中央企业在国外的任何细微举动都被放在聚光灯下,从而企业的光辉形象也成为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在国资委领导下,中央企业全面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据《国务院国资委2009回顾》,“中央企业在海外投资贸易活动中,模范遵守所在国法律,尊重所在国习俗,保护当地的环境,维护当地员工权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央企业在国家业务中模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树立了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同时许多中央企业注重于海外进行沟通,如中钢集团发表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澳洲报告,全面披露中钢集团海外经营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中国移动实施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凭借优异表现连续两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央企业的这些社会责任实践获得了联合国全球契约、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RI)等国际组织的积极评价。

二、海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影响力较低,品牌建设亟待加强。世界品牌500强是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定期的一项旨在衡量全球近8000个知名品牌影响力的排名榜单,在国家上具有较为广泛的权威性。世界品牌实验室按照品牌影响力的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全球领导力对世界级品牌进行了评分。2010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17个,其中中央企业有7个。通过查阅2007~2010年度入选的“世界品牌500强”资料,发现,近年中央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培育品牌仍是中央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通过对“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企业与世界公司比较,发现在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两方面落后幅度较大,这也是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总的来说,中央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偏低,有影响力的品牌屈指可数,上榜品牌数量止步不前,与中国国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匹配。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蒙代尔曾经指出,中国品牌目前难以满足市场对品牌差异化的要求,在国内形成的品牌价值无法复制到国外,同时中国缺乏国际水准的企业创意和品牌管理人才。这是造成中国也是中央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弱的重要原因。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成效分析,从规模上看,中央企业成功跻身于世界500强行列,主要得益于其主要经营重点在国内市场。从品牌来看,中央企业品牌影响力有限,品牌建设亟待加强。从国际形象看,中央企业在国际社会认可程度偏低,企业国际形象难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

2.境外投资战略不清晰。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具体完整的全球战略,一时间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全球进行资源配置。我们中央企业境外投资还缺乏战略性规划,没有一个系统、全盘的境外发展规划,境外投资有很大的盲目性。有的企业尚未意识到在境外投资时区域更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没有将境外投资完全纳入企业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因而缺乏境外投资的中长期计划。一些企业只是看重项目短期内的盈利性,哪个项目能尽快收回投资并产生盈利就进入,二不顾新建项目与母公司战略的兼容性以及与其他海外投资是否能产生集团效应。

3.集团对境外公司管理存在不到位等问题,管理运营差距较大。一方面子公司管理决策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总部派驻人员少,既不能在决策中集思广益,又不能形成内部分工,也不能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依靠管理者,没有健全的制度。往往是境外公司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尽职意识和职业道德;人在公司在,人走公司垮。另一方面是总部于境外子企业沟通不够及时、通畅。从制度上看,境外子企业与股东沟通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工作总结及负责人年度述职报告等实现。沟通过程中,信息流单向,信息渠道少,信息不对称。实践中,部分境外公司对总部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甚至不真实的问题。总部经常处于消极等待中,的确境外子公司经营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股东权益很难保障。

4.境外投资可行性研究工作不深不细,海外并购风险加大。境外投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下经营,必须全面了解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充分估计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有些企业在从事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对东道国各方面的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论证,就盲目定项目,结果导致投资失误。如中核集团,2009年支付3066万加元收购WesternProspectorGroupLtd公司(加拿大上市的蒙古公司),根据蒙古国新核能法案,据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蒙古政府有权取得其中51%或34%的权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海油所属中海油服2008年9月以23.6亿美元收购挪威CDE公司,账面净资产价值5.5亿美元,预计损失14.8亿元(股份减值、钻井船延长交付、在建工程损失等合计)。

5.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人力资源一直被许多公司誉为最有价值的资产。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大多数中央企业都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的口号,但现实是中央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在实施这一战略中极为乏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跨国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企业派往海外的工作人员中,或是有技术、懂管理但外语水平较低,或是外语水平较高但缺乏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既懂外语又懂现代经营管理和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素质的企业领导人才更是紧缺。二是驻外人员的轮换较频繁。目前我国境外企业实行人员定期轮换制,一般在三年左右就被调回国,导致其只关心企业在自己三年任期内的情况,这既造成了境外企业的短期行为,又使企业管理人员经常处于交学费状态。

6.境外财务管理不规范。境外企业财务管理不善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些从事境外投资的公司领导人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不向所属境外企业派驻专职的财务人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来监督境外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关财务的分析报告制度和审计制度也无法落实,公司总部很难掌握所属境外机构的财务状况,更无法对境外企业或机构的经营财务进行评价和考核,往往是等到境外企业经营出现重大漏洞或失误后,公司总部才进行财务清算。

7.海外并购过程中存在中央企业之间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现象。随着中央企业海外投资热情的高涨,在个别海外收购项目中,多家中央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出现了自家人挖自家人墙角的情况。据国资委相关人士透露,“中央企业间境外投资的恶性竞争近年来屡屡发生。已经有好几个项目,本来我们的企业可以花5000万~6000万美元收购,由于央企之间的相互抬价、恶性竞争,结果花了1亿多美元”。这既造成了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损失,也十分有损中央企业的国际形象。

8.缺乏统一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信息共享渠道。目前企业走出去缺乏统一的平台,企业与政府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企业之间的信息也没有共享。在国外投资,法律法规环境、政治方面的风险,也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平台。商务部、国资委2012年签署的《协作备忘录》,商定规范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提出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避免短期行为和过度竞争等。

作者:王寿君单位: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