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本土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当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创新方兴未艾,但是明显存在着盲目效仿国外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经验的弊端,忽略了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旗帜鲜明提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智慧的观点。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1研究背景
1.1中华文化造就国人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传承千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包括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等。上下五千年,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质。它在历史上屡屡遭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佛教、西方思想、马列主义等,但是,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概将其精华包容进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各行各业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坚守中与时俱进,和谐共进,让中华文化在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中大放异彩。
1.2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现实是本土文化缺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更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上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却忽略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这些照搬过来的东西往往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已经遭遇或正在遭遇南橘北枳的尴尬。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路,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去面对。坚守中华文化本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应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来不断提升与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进程。
1.3党和政府明确要求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文化兴盛,是国家、民族的强盛的灵魂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公报中着重提出: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这表明中共中央对国家实力的理解更加精准到位,对成为全球大国的理解更为清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得更加全面。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繁荣兴盛,既关系到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真正确立中国国际地位,关系到作为责任大国发挥国际影响力,更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当然也就关系到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也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当代,建设企业文化,以文化制胜已然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新法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宝藏,企业只要自觉地立足于本土化的文化建设基点上,定位于培育、发展、造就中国企业人才,就能充分运用这份宝贵文化财富,并汲取其营养和精髓,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质、国际视野的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和谐文化,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研究内容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阶段内单位组织中的个人所拥有的实力的总称,其拥有能够为企业所用,且对其发展发挥贡献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是指以经营、盈利为特征的组织单位,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调研和策划,规划制定与执行,工作分析与举措,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和录用、岗位配置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在职培训、创新潜能开发与激励、引导修身素养提高等。
2.1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源头及发展
2.1.1中国古代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自古中国就有企业文化,但古代不称企业而叫商或商贾。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老子告诉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这是古代经商的至理名言。再如《礼记•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里古圣先贤告诉人们,君子先抓住根本,根本就是德,有了德,人家就敬佩你,愿意跟你做事情,你就有人了。经营者如有德,然后钱财随之而来,所以企业可大可久。公元前627年,春秋时郑国商人玄高,去成周经商,路遇袭击郑国的秦军,遂冒充郑国代表,以4张牛皮和12头牛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又秘密派人回郑国禀告险情。一个生意不大的商人,将义利荣辱孰轻孰重,分辨得清清楚楚,同时又如此果断,如此明确。这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义为先、以荣为重的精神,被后人长久颂扬。范蠡也是春秋时越国的经商者,其“三聚财与三散财”的故事脍炙人口,所以“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成为千古做人经商的佳言。《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以不道义的手段攫取来的钱财与官爵,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天边的浮云。《论语•里仁》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官爵与钱财,是人们都想要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道义道得到它,那就不能不要。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们都厌恶的;不能用道义去消除贫穷和低贱,就不去做。”在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儒家价值观的由来。但是,古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注重人的外貌,面相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干部的必修课。在今天看来,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1.2中国近代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到近代,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了外来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中国近代企业文化。中西文化对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实业救国,实业兴国。注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灌输爱国教育,鼓励企业创民族名牌。但是过于苛刻,封建家长制烙印深刻,有明显宗教倾向。
2.2弘扬推陈出新的传统文化,文化兴企
2.2.1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是创新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有许多蕴含现代企业所追求的文化理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自然生生不息,遵循的规律刚强劲健。作为君子,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发愤图强,不断进步,追求至善的美德,以完成人生的担当。《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每天都在自我反思自我更新,那么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进步,于是新的一天,就能用新的自我去拥抱了。《大学》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内省自慎、求索开拓的进取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求变创新。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构建本土化面孔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传承过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中华文化的生存要诀是创新,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创新。只有弘扬创新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找到智慧泉源,找到前进原动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新要求,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企业人资管理环境要创新。一系列条例规则,一系列管理环节,都要有利于企业员工创新思维培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创新成果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进程中,让人力资源的效能实现最大化。中华文化用中国表达,讲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谋求中国发展。企业要在人力资源建设中打破常规、敢于否定,勇于探索、不惧失败,要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包容失败,为造就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文化。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健康发展的能力。
2.2.2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在于观念创新金桥企业自创的“金桥职场训练营”企业内训模式,自2008年起,坚持到现在,建设了训练系列课程、训练教材、训练规章制度及训练师资队伍。其训练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旗,将中华传统管理智慧作为训练主旋律。训练自成一格,特色鲜明,效果明显。《中华经典报》的创刊号头版专门报道了金桥企业这一创举。
2.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2.3.1中华“和”文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智慧泉源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关注人的本身,以积极的人文关系,来构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整体框架。员工的发展需求、利益诉求和疾苦现状,都是在企业人与人的大环境中需要企业关注、倾斜和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说到底是文化兴国的大格局中的育民工程,这就离不开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张扬。“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中华民族之所以聚久不散,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和”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中,成为代代相传的民族瑰宝。“和”文化认为只有处于整体的和谐状态,宇宙万物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论语》有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在要求人际交往时一定要推己及人,懂得谅解他人,包容他人,尊重他人,以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说:“和乃生,不和不生。”先贤大师们一再宣传的“天人合一”,就是“和”文化,人类社会顺应自然而存在,人顺应社会发展而存在,和谐是宇宙万物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和”文化有效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是形成友好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支撑。“和”文化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还注重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对于企业而言,和谐的劳企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必然途径。而这样的关系,则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最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企业作为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成员,必须要懂得,在借鉴外来管理经验的同时,不要失却了自身,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本土内涵。否则,在世界人力资源管理舞台上,就什么也不是。企业管理者务必要保持清醒的文化头脑,始终把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源头,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支撑,在各个管理环节中,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建设和谐共生的中国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活动,在企业中创造融洽、愉快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和”文化是是构建企业文化、产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以身作则,并善于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企业的战略绩效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上下、内外,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2.3.2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要提升文化素养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终极目标是要让每个员工提升中华文化素养,不能有技术没文化,懂知识却文化贫乏。金桥职场训练营将训练常态化、集中化、半军事化。辅导学习儒家经典,组织员工观看《和谐拯救危机》的培训视频,开阔视野,升华文化涵养;将党团工会活动整合策划,打包运作,不仅扩大了有限资金的效益能量,而且多元互动,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员工对于企业事业的认同度与忠诚度。金桥上下,把和谐当作人格理想,把“和”文化奉为处事原则,协调共进。《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两人如果有共同价值取向,那么,行动一致所发挥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宝剑,可以截断金属;如果在交流分享中产生共鸣,那么,所共同形成的氛围,就好比美丽的兰花,气味芬芳了。《吕氏春秋》上说:“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意思是许多人一起射箭,目标是一个靶子,那么无论如何,那个箭靶子也是可以被射中的。中华优秀文化高举人的旗帜,处处蕴含着“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的先进理念,强调患难与共、荣辱相随的团队精神,崇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组织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引入到日常行规管理,就要求全体员工怀着一份感恩情怀,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求大同,存小异”,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植根于传统文化浓厚底蕴基础上的文化,一旦与现代企业人资管理制度一旦结合起来,就能够让所有员工人尽其才,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坐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在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向心力,为企业的良性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金桥,人人学习传统文化,人人将传统文化得到融入到岗位工作中,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蔚然成风,得力于金桥人资管理部门始终坚守和创新本土化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3结语
金桥企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十万小企业,成长为拥有数亿资产的高新科技企业,这些巨大变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并不比西方管理文化差,而且要更强。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是本土化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根,是个人修学、企业发展的根,是个人、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真实体现。所以,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一定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并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在企业生根。
参考文献
1林德发.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邵卫华.中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江存.中国现代人事管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魏想明 郑琼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