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小企业品牌创新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营造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整个经济水平和质量的跃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企业在市场中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中小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做强做大品牌,充分展示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否则,就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发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深圳高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是深圳重要的中小企业集聚区,走出了中兴、华为、腾讯、迈瑞、金碟、研祥、大族、光启、华强、大疆、创维等一批国内外重要企业,在引领深圳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是深圳集约发展、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浓缩版。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目前有6500多家,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在品牌发展上缺乏长远发展定位,影响力、创新力不够,不能形成长远的竞争优势,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制约了高新区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多位学者已经分别从不同路径对品牌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内对中小企业品牌创新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从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发展的现状和环境出发,针对品牌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国内中小企业品牌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一、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现状和条件
(一)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现状深圳高新区依托改革开放和先行一步的优势和创新环境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链,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品牌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点的做法,彰显企业的核心价值:依托专业技术驱动品牌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迅速发展,普联(TP-LINK)、海能达、宇龙等公司拥有领先的专业技术,形成了一大批高端细分领域的代表性品牌。依托行业引导驱动品牌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拥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德立凯、开立科技、海普瑞、赛百诺、科兴等公司均在各自领域中引领着行业发展,是国内行业中最突出的品牌依托学科交叉驱动品牌创新发展。高新区新材料产业优势突出,通过引进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将超材料技术推向全球领先水平,充分融合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光电领域、数理统计领域等学科的先进水平,形成具有高度学科交叉与突破性创新研究创新模式。依托技术领先驱动品牌创新发展。在新能源产业,随着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新区太阳能产业、动力电池、智能电网、超级电容储能产业成为优势领域,涌现出科陆电子、奥特迅电力设备、瑞达电源、德赛电池等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依托互联网产业驱动品牌创新发展。高新区互联网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网络游戏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形成了珍爱网、迅雷、融创天下等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知名公司。依托高端制造驱动品牌创新发展。大族激光、研祥、万讯自控、大疆创新等是高新区重要的集研发和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各行业先进制造的重要代表。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特种计算机,是国内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高科技企业。
(二)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高新区大多数致力于创新发展的中小科技企业,对如何通过品牌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够,缺乏自主品牌主动权,没有从战略高度把品牌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缺乏长远发展定位。中小企业对品牌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认识不够,片面认为产品就是品牌,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在相同产业领域开发相同的产品或同类产品的生产,产品缺乏差异性和品牌个性,缺乏产品的长期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科学的品牌策划,没有建立科学的品牌体系。中小企业面对激烈竞争,追逐短期利益,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没有专业的品牌管理组织,在品牌营销管理上过于分散,缺乏效率。三是缺乏品牌创新的高端人才,随着要素成本的提高,加之企业自身实力不够,难觅高水平的人才,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人才流动性较大。知识产权面临挑战。由于缺乏良性竞争机制,新型专利技术的申报、维护时间长,实用专利技术调整的速度非常快,保护周期短,成本较高,高新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重要挑战。而且,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很多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屡遭海外抢注。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掌握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维权成本高、手段少、协调难,造成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扰。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政府梯度培育力度不够,不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品牌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建立起有效的品牌创新体系和完善的品牌经营机制。二是深圳市还没有鼓励支持品牌发展的总体规划,至今政府还没有建立统筹协调机构。三是政府组织“走出去”推广力度不够,虽然已有深圳高交会推广深圳品牌,但有计划走出去到国外先进地区办展、参加专业展会、开展品牌推广活动不够。深圳军团在海外集中“登台亮相”机会不多,影响不大。发展空间受限制。高新区面积狭小,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可利用土地空间已经不多,符合高端制造的产业空间配置严重不足。由于高新区特有的用地政策,原有一些科技企业已蜕变为一般企业,高价出租厂房,还有一些企业包装成科技企业,低价取得园区工业用地,一些企业私自转租用房谋取利益,造成大批创业初期的中小高新技术租房难、租房贵。在高新区北扩过程中,众多房地产项目挤占产业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高新区产业服务配套不完善,欠账较多。存在员工吃饭难、吃饭贵、坐车难问题。在社会管理、园区社区校区建设方面缺乏互补衔接,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局面。因此,高新区存在着突出的产业发展分散化现象,在发展空间上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集群效应。
(三)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深圳高新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稳居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列,技术创新名列前茅,品牌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良好的发展基础。高新区集中了深圳最优质的资源要素,是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特区———湾区———自贸区”三区叠加优势。高新区毗邻香港,与前海、蛇口自贸区互为一体,开放创新发展始终是高新区的动力所在。高新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6+1”的产业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12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深圳高新区排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良好的创新载体。高新区汇聚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5个,已有多所国内外著名的研究院校,拥有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268个,科技孵化器11个。高新区拥有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广场,园区有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为高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既有银行、证券、担保等传统的金融体系,又有对前沿资本市场、风投市场和众筹平台的探索,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较强的创新内生动力。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增强,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高新区一些中小企业的盈利模式、发展模式发生了可喜变化,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的企业将专利授权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卖技术”到“卖专利”,这种“轻资产”技术创新型企业,不断凸现深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高端业态,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占据产业链高端夯实基础。
二、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技术+金融+空间”的新型发展路径深圳高新区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其根本途径是以技术为核心,以金融为动力,以空间为保障,形成品牌创新“技术+金融+空间”新型发展路径。“技术+金融+空间”新型发展路径是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发展的核心,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品牌创新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是品牌创新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要集中体现在品牌上。品牌创新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必须依靠金融企业的支持,资金支持成为品牌创新的驱动力。品牌创新要以空间为保障,在中小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要有适宜创新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条件,为品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形成品牌创新的核心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问题,必须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企业的品牌。引进技术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技术市场购买转让,也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生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引进技术,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也赢得了企业的品牌。二是独立研发,原始创新。依托科研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小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打造自己的品牌。原始创新突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自己做主,掌握主动权,自主做出决策,自主组织实施。三是合作交流。一家企业很难独立承担一项重大技术突破,需要依靠外力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团队,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研究机构、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形成企业的品牌,达到合作共赢目标。四是仿制创新。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必须依附于大品牌,实行贴牌生产,生产一些附加值低的下游产品,作为短期采取的经营战略。从长期发展来看,在获得一定积累后,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山寨模式也是中小企业能够取得效益的措施,依托深圳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模仿生产,在标识、外观、技术方面做一些创新,赢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短期内获得较好收益。五是微创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去年“双十一”商战,传统家电大品牌、大企业受到新型产业的挑战,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在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微创新,谋求品牌的个性化、实用性和专业性。互联网时代的品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品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扁平化、低成本化。
(三)促进金融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形成品牌创新的发展动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最需要财政资金的扶持。政府要利用科技三项经费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加大科技投入,为新型产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二是加大银企合作力度。银行信贷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推出一系列科技金融扶持计划,如“孵化贷”、“成长贷”、“集合贷”、“集合发债”等,将金融支持基本覆盖到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三是加大直接融资渠道。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发展深圳区域性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支持创新成果实施转化或者二次开发。四是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保险机构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开发,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的新险种,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险、信用贷款保险,完善科技保险风险分担机制。推进保险机构、银行、再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共同参与科技保险新产品风险管理工作。五是强化高新区集聚功能。通过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园、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园,在高新区中区科苑路建设“科技金融一条街”,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形成品牌创新的发展保障一是拓宽物理空间,即政府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品牌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建筑空间。目前高新区及周围所释放供企业研发、办公的建筑空间较为宽松,特别是软件基地、生态产业园和大冲华润城的建设,建筑与楼宇增多,后海总部基地、大沙河创新走廊、留仙洞片区在十年内将陆续释放大量的产业空间,片区的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将增强。二是优化制度空间,即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支持中小企业品牌创新的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品牌创新发展的鼓励措施,对已有的政策进行梳理,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将品牌创新战略上升为全市的发展战略。三是优化市场空间,即政府部门要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竞争环境。四是拓展产业空间,政府部门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有前瞻性,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端制造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战略对高新区重新布局,明确高新区品牌创新发展的定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扶持力度,打造“深圳品牌”高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出台鼓励措施,把高新区品牌创新发展与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结合起来,凸显深圳高新区在“特区———湾区———自贸区”三区融合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和龙头地位,以此为引擎带动整个深圳的创新发展。深圳高新区则以品牌创新为突破口和杠杆,撬动整个园区的转型升级,继续在全国高新区独树一面旗帜,起标杆引领作用。
(二)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准确把握品牌发展定位政府要在政策、资金、办公场地、引进人才等方面对各类孵化器、创业咖啡、创客工场、众筹平台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进行优惠扶持,并根据行业发展进行整合,使之更加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和发展定位,支持企业由经营产品向品牌创新转变,建立有效的品牌创新体系,打造一批深圳制造的高端品牌。
(三)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重点推进中小企业三方面的自主创新,一是原始创新。大力鼓励原始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自主研发,同时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集成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和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关键性技术和领域,通过联合开发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四)实现三区融合发展,优化高新区创新发展空间一是实现园区校区融合,推动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大学合作发展,在资源、信息共享的条件下,园区与校区之间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构建开放共融的发展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个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二是实现园区社区融合,发挥街道、社区的优势,协调劳资关系、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新,激发和谐共融、文明向上、诚信经营的精神。三是实现高新区、南山区产业融合,推进高新区与南山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应统一规划,拓宽高新区发展空间。
(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一是高新区中小企业要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加大培训力度,设立专门人员、机构管理知识产权。通过建章立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知识产权。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高压态势。三是政府部门建立研发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查询体系,对违反知识产权行为的从业者进行约束,从而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作者:甄在峰 劳铖强 单位: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党工委委员 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