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集群企业竞争的陷阱论述范文

集群企业竞争的陷阱论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集群企业竞争的陷阱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集群企业竞争的陷阱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学者们对集群的研究更加深入,但是,从企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集群的存在并没有完全成为区域经济的带动力量,集群在经过形成、发展时期进入成熟期之后,有些集群并没有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反而出现集群内的企业数量减少,产业规模变小,企业间网络分工协作被打破,甚至出现了产业链断裂,集群核心竞争力衰弱,集群的灵活性也随着集群的发展降低,集群的发展受到桎梏,甚至出现很多企业集群的收益没有高于行业受益或低于行业平均收益的情况,由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关注到集群衰退。最早意识到集群存在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发展弊端的,是提出规模经济理论的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规模经济是集群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但是,当集群内出现规模不经济时,集群便出现衰落。迈克尔•波特(2003)也指出,集群如果不能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可能面对集群衰退的威胁,这种来自集群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使集群功能僵化。在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王发明、蔡宁(2006)得出集群内部企业网络结构的不同是导致美国128公路产业集群衰退的主因,而在集群的网络结构中,集聚程度、网络规模等因素直接影响了集群内的系统结构功能。此外,地方根植性、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减少也是集群走向衰退的主因。从上述对集群衰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已有的文献大多从集群外部市场、集群网络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而没有把集群内部企业行为作为研究主体进行研究,这就使得在分析集群衰退时,对集群内企业的关注不足。集群在形成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以后,集群内的企业会因为集群内的资源限制而产生一种竞争性行为,这种竞争性行为往往是一种非合作的竞争,在集群规模扩张的同时,这种非合作竞争相对于集群内有限的资源会显得更加突出,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恶性竞争行,这种非合作竞争行为甚至会加速集群的衰退。这类由于企业非合作行为引发集群衰退的现象也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永康市保温杯企业集群在极短时间内由盛到衰的分析,指出集群在形成后,集群内企业间的非合作竞争性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伯川德陷阱,伯川德陷阱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恶性竞争行为下出现的一种持续低效均衡状态,这种低效均衡的出现是引发集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二、伯川德陷阱的定义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伯川德竞争被用来阐述企业间的竞争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视角下,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争夺更多市场空间,会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但是,一个企业采取降价行为的同时也会引起其他企业的降价行为,由此,价格战展开,多轮价格战的后果是企业最终以边际成本的价格销售其产品,在此条件下,企业没有利润可言,但是由于行业退出壁垒的存在,很多企业短时间内难以退出,仍然维持经营状态。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伯川德陷阱一词来描述集群内一种类似于伯川德竞争的特殊竞争形式,这种特殊的竞争形式会在集群内形成一种低效率均衡,本文把这种集群内的低效率均衡的出现称为伯川德陷阱。但是,伯川德陷阱又不同于伯川德竞争,伯川德陷阱不仅表现为企业间的低价竞争,还表现为集群内其他一系列非合作的竞争形式,例如企业对集群内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无视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商标、品

牌等的滥用,甚至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而采取的大量占有生产原料来提高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而提升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行为方式都可归结为集群内企业竞争的伯川德陷阱。三、集群内企业陷入伯川德陷阱的竞争性特征

第一,集群内企业之间进行低价竞争。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进行产量竞争的同时,更会采用价格竞争策略。而在企业集群内,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更高,替代性更强,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当集群内的个别企业企图利用低价策略来占领更多销售市场时,很快便会遭到竞争对手的更为低价的报复性行为,集群内生产同质品或可替代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价格竞争,多轮的价格战展开并最终使集群陷入低价经营的囚徒困境。

第二,集群内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过高。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集群内的资源便具有相对稀缺性,尤其对使用同一种生产资料的企业而言,原材料争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对集群内原材料争夺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此外,当集群内某些企业大量占有某类生产资料时,集群内原材料的短缺也会使得原材料价格上涨,竞争对手购买原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成本随之上升。在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较大的关系,这就使得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变化,以便在原材料价格降低时大量购入,对原材料的依赖使得企业对原材料价格过度敏感,而对原材料的过度持有抬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使得集群内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第三,集群内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商标、品牌的滥用。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相对集群外的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集群内企业可以享受集群内的溢出效应,但是,在更多的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集群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使得集群内出现某种市场畅销产品时,其产品很容易被模仿,知名生产企业的商标、品牌被仿制,形成品牌商标的滥用。模仿、伪造产品,冒用商标的投机行为的直接后果便是低质产品充斥市场,最终挤占优质产品的市场空间,降低产品质量。

四、集群内出现伯川德陷阱的案例分析———以浙江永康保温杯企业集群为例

其一,背景介绍。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五金城,也是全国五金产业基地,有1万多家五金生产企业,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导产品有五金机械、电动工具、保温杯、防盗门、滑板车、化工、建材等。此外,永康是中国最大的五金出口供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滑板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保温杯生产基地,永康的五金产品的生产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永康从事保温杯的生产始于1995年4月,在全国的保温杯市场还是空白的有利条件下,永康的保温杯生产规模迅速壮大,同年6月份便形成集群发展模式,在永康的保温杯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保温杯产品迅速占领了全国大部分保温杯市场,永康的保温杯产业在1995年的年产值达到了15亿元。但是,在1996年初,永康的保温杯产业出现萎缩局面,很多企业开始退出保温杯生产,保温杯企业集群迅速衰落,永康也在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经历了迅速崛起到衰落的集群发展周期,成为中国企业集群昙花一现的典型代表。

其二,永康保温杯企业集群陷入伯川德陷阱的路径描述。

(1)保温杯价格的降低。1995年4月,保温杯的市场售价为200~300元,1996年初,保温杯的市场价格下降到15~20元,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收回生产成本,整个永康市的保温杯企业集群陷入经营困境。集群内保温杯产量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保温杯市场价格的变化。在1995年11月到12月的高峰期间,有近1300家企业生产保温杯及其配套产品,永康全市的保温杯生产线达到了2000多条,产量超亿只。而从1995年11月开始,保温杯产量急剧下降,2个月后的产值仅为峰值的1/8,如图1所示。

(2)保温杯产品质量的下降。由于产品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在原有的工艺水平,保温杯生产企业已经无利可图,很多企业寻求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获得竞争优势,但是,短期内难以找到更为低廉的生产原料,部分企业便把降低产品质量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永康市的保温杯生产市场逐步陷入低质量产品形成的“柠檬市场”,很多高质量的保温杯生产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进而形成了永康保温杯企业集群内伯川德陷阱的出现。

其三,永康保温杯企业集群陷入伯川德陷阱的原因分析。

(1)行业进入壁垒低,外部企业极易进入集群与在位企业形成竞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永康保温杯企业集群的发展便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的整个集群的发展历程,这与集群的行业属性存在较大关系,五金产品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模仿性强,这使得1995年初的保温杯市场只有少量产品供给却面对巨大市场利润驱使下,大量的中小企业转产生产保温杯,使得市场上的保温杯投放量在短时间内剧增,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集群内企业间生产及销售中存在的矛盾也更为突出。个别企业开始降低价格,期望通过降价获得更多的市场,其它企业也随之降价,采用价格策略争夺市场的行为使得企业陷入了非合作下的均衡———伯川德陷阱,持续的价格战使得保温杯产品低于成本销售,企业毫无利润可言,面对长期亏损,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集群内的企业由价格战而引发的伯川德陷阱的后果是整个保温杯产业集群的衰退。

(2)集群内同质品或替代品过多,企业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更多的情况下,产业集群内出现“伯川德陷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按照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企业间通过价格联盟会获得最大利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寡头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达成价格联盟,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之间都可能会采取私自降价行为赢得更大市场,而当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多时,这种价格竞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以高利润著称的电信行业,也存在电信行业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之间的动态价格竞争,并且越是在相同业务的领域,价格竞争越为激烈。究其原因,在于产品结构本身的特性,在短期内,生产技术及生产能力都不会产生改变,产品特性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使得生产同质性产品的企业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而在短期内价格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易变动的竞争手段,这便形成了以价格攻势为手段的市场争夺战。在中小企业形成的集群内,由于企业间产品的同质性更高,替代性更强,使得同类产品形成的集群内的竞争更为激烈,当集群内的某一企业企图利用价格策略来占领更多市场时,很快便会遭到竞争对手更低价的报复行为,由此,多轮的价格战展开,陷入价格战的后果便是产品的市场价格最终低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很多企业陷入亏损的经营状态,而在长期的亏损下更是不得不退出市场,这便形成了所谓的“伯川德陷阱”。

(3)集群内个别企业投机行为导致的柠檬市场。对于企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伯川德陷阱”,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灵是集群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购买者无法对区域内的同质产品辨别优劣,只能根据集群内产品的平均质量做出主观判断,对于优质产品往往给予与低质产品同等的价格,这就使高质产品难以以其较高售价赢得市场,多轮询价竞价的结果便是低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当消费者意识到产品的低质量时,最终无购买意望,从而引发了集群的衰落。集群品牌的溢出效应是企业集群形成发展中一个重要优势,当集群品牌形成后,集群内的企业都可以受益于集群的品牌效应,但是,当集群内的个别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不愿意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反而模仿其他企业的产品,甚至冒用其他企业商标时,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得集群的整体利益受损。此外,持续的价格战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最终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其产品,企业毫无利润可言,很多企业采用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的方式,但是,却带来了集群整体信誉机制的破坏,很多客户不再购买永康的保温杯产品,产品大量积压,最后更是整个保温杯集群企业的整体衰落。

五、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集群内出现伯川德陷阱现象的都是出现在生产同质、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集群,这类集群进入壁垒低,在集群内的某些产品供不应求时,极易形成外部企业大量涌入集群,集群内企业数量的猛增,使得集群内的企业面对有限的区域资源更易形成激烈的市场争夺,各种非合作策略行为的实施便就形成了非合作均衡的囚徒困境,也就是低效均衡下伯川德陷阱的出现,而这种伯川德陷阱的直接后果便是加速集群的衰退。由此可见,集群在形成发展规模后,更要防范集群内企业间的非合作行为而引发的集群内部风险,对于集群风险的有效弱化,最好的措施便是引入产品的差异性,开发产品自身特色,形成自我品牌创新,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此外,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避免产品替代性过强而爆发的恶性竞争,进而规避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非合作行为而引发的“伯川德陷阱”的出现,促进集群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