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寻找企业竞争优势根源范文

寻找企业竞争优势根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寻找企业竞争优势根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寻找企业竞争优势根源

何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如何创造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直是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核心课题。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后,大多数学者终于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厂商建构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并保持高利润的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Rumelt,Schendel,Teece,1994)。沿此思路各家学者分别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例如波特的强调从厂商所处产业环境的竞争力分析(Porter,1980)、Wernerfelt的关注企业专属性资源与能力的资源基础观的分析(Wernerfelt,1984;Barney,1991)、演进到蒂斯的动态能力战略观(Teece,Pisano,Shuen,1997)。

这些理论思路的转变,反映出各家学者们对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看法的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理论学者们理论思考的差异性[1]。随着动态能力的战略观长达10年的发展,经过众多企业战略理论先驱们的多年理论研究,不同的学术流派在其不同范式的基础上阐述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以及动态能力观的创建、发展及其重构,极大地推动了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理论积累及其实践创新,但是关于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的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却研究不足。本文在构建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关系的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力求搭建一个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管理之间的桥梁,以期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采用Teece等人的方法,根据动态能力的理论立场,“将企业的动态能力视为比核心胜任更深层次的组织过程”(Teece,Pisano和Shuen1997)。同时采用巴顿的方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通过分析企业获得成功因素,如独特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等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评估这些要素,以期找出更接近于构成“核心能力”要素的因素(Leonard-Barton,1992)。

一、动态能力理论的内涵

“动态能力”理论泛指一个活跃在经济学、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企业史等领域的流派。这个理论流派以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主要源头,该理论流派的学者们以着重经济和技术变化的动态演进性质为共同立场,批判了正统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着重从组织的层次上考虑一种能阐释技术进步动力的变量,认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知识和能力的进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当代战略管理领域内的一个新崛起的理论,将企业组织能力发展与竞争优势合理协调的联系了起来———标志性的文献是Teece等人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该篇文献构建了“企业资源观”与演化经济学关系的桥梁,并提出了里程碑贡献的“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Teece.Pisano和Shuen,1997)。这个框架以“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作为关键要素,强调管理层在寻求进入市场的新领域和最佳时机时,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识别出自己的独特胜任。管理者需要具备将已经拥有的资源不断重构的能力,此外,管理者为了提高其作为战略基础的特定资产、技能、和胜任特征,更应该关注企业内部的过程,在探寻未来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方向时,管理者可以通过投资决策来帮助分析,推动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动态能力与组织知识的演化模型

能力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知识的集合。Zollo等人认为,“从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来看,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的学习方式,企业通过动态能力可以不断修整和完善其独特的经营性惯例,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效率的目的。”(Zollo&winter,1999)蒂斯等人将动态能力为一种企业改变其作为核心胜任的能力(Teece,Pisano&Shuen,1997)。企业要改变自身的核心胜任能力,根本原因在于能力背后的不可见的知识已经超出组织环境的局限。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是其改变能力的结果。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改进自身能力的目的。本文采用Nielsen的观点根据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分类,把企业的能力概括为3种知识: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特殊性知识,即企业所具有的某个具体领域方面的知识,如专业技术等。同时企业的能力需要具备整合性知识,该知识可以将具体领域的特殊性知识整合起来。特殊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创造商业上的价值。因此,要看一种企业能力是否有价值就要看它是否具备配置性知识,该知识能够利用整合以上两种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配置性知识通过配置能力使能力充分地创造价值。因此,由于需求的变化使得配置性知识发生了改变。以上3种知识构成了企业的能力。

在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我们以上文为基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个组织知识与动态能力的演化模型(如图1所示)。在组织的演化过程中,组织一方面不断地从组织外部吸取知识,另一方面自身又会不断地开发出新的增强组织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1)新能力的形成和过去能力的运行是同步的。知识循环就是这样一个既不断交替又同时进行的递归循环过程,管理者可同时根据需要处理这两种过程,这也是动态能力建立的重点。(2)在组织知识演化的各个阶段中企业的能力呈现独特的变化性。在作为起点的变异阶段,组织可以通过从外部吸收和内部反馈两种渠道反馈的分析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内部选择阶段(组织知识演化的第二阶段),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解释说明,实现了将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从而出现了新的能力。最后,通过传播和保持阶段,知识通过不断减少的抽象性将深深地嵌入到个人的行为里,从而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企业通过对知识的重复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因此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3)组织能力的改变具有渐进性。企业的能力是一个慢变量,而这个慢变量在在组织系统中却对企业的状态起关键的作用。组织对知识的吸收与创造能力由于受现有知识水平的制约,体现了组织学习的渐进性,也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力的渐变性。(4)从组织知识的视角分析,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动态过程。企业动态能力发生作用的过程也可概括为组织知识演化的过程。

三、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随着中国加入WTO,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先行者优势对中国的企业筑造了强有力的能力壁垒,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需求结构,在性能特性上更符合中国本土需求特点的产品将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产品上的创新而获得其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特性的创新和在组织层次上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产品技术和制造能力是其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力的能力基础,这些能力是基于对产品系统的把握、市场概念等方面积累的大量知识和经验。中国企业要想在已有的能力平台上再次跃升,并且使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性能上都处于世界的前沿地位,只有通过自身技术的不断学习,发展出可以吸收和集成各种世界尖端前沿的“系统集成”。

我们把“系统集成”概括为以产品的创新作为导向的并且可以集成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但是核心元件技术与系统集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技术瞬息万变和掌控技术不完全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外部技术的能力是我国企业生产出自己独特竞争优势产品的有效渠道。要注意,系统集成并不等于简单地采用外部技术,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自主能动性,即企业系统集成就要使自己成为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主导创新者。它与上游核心元件供应商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是实现系统集成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外部核心元件技术的供应结构通过这种关系变为开放性和竞争性,避免了个别垄断现象的发生。新科在DVD市场的竞争优势就证明了这一点[3]。在产品系统层次上的继续学习是系统集成的直接原因。逐渐掌握了系统集成所需的能力中国的领头企业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1)更深层次的掌握了核心元件技术,即变不能做到像专门供应厂商那样提供核心元部件;(2)实现整个产品的系统设计,并大批量的生产;(3)为核心元件供应厂商提供在采购量和价格方面的优势更具有吸引力的市场。这些能力与产品的市场成功是分不开的,这些企业具备了多方面技术来源的更多的选择能力,从而可以建造出独特的上游技术供应结构。这些优势就使得中国企业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四、结论:若要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本土企业就必须实现自身的能力发展,Dosi认为,“由于企业能力发展的累积的特点,选择不同技术轨道的企业不能轻易地变换方向”(Dosi,1988),所以中国企业通过坚持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是可以走出自己独特的技术轨道的,以此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更理解本土市场需求的中国企业通过建构技术开发出更符合本土需求特点的产品是中国企业产品性能优势的来源,建构的技术能力会增强实现自己的产品概念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开发出具有独特性能优势的产品企业在技术学习上将会越深入。企业在其技术能力发展上的差异也决定着产品性能的差异,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战略资源只是其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的充分条件也许在于拥有一种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和整合各种能力的能力。因此,在动态能力方面的探讨将会是很有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