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限制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然而,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土地、能源、原材料、工资等要素价格的上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河南省纺织服装业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当务之急。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对于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增加就业和出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状况
纺织服装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纺织服装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生产经营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河南省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棉花种植大省,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0%,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左右;河南省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河南省的棉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2%,位居中部第一;河南省的布产量也高达全国总产量的4.36%。[1]近年来,河南省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纱锭总数达1420万枚,约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4.2%,规模居全国第三位。200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194户,年生产纱250万吨,在全国位居前列。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188亿元;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3和第5位,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1%;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2]目前,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梦舒雅、太可思、娅丽达、渡森、五朵云、纽伦、戈洛瑞丝、欧利?金盾等品牌,其中2010年,梦舒雅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豫派服装无知名品牌的历史。在纺织品方面,河南纺织服装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昌泰”牌精梳纱线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驰名品牌的纺织品。通过品牌产品的带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如神马集团的工业丝、帘子布产能占据世界第一,新乡白鹭的粘胶长丝生产规模占据世界第一,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37%。
2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目前在推进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纺织服装业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间。[3]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力量,全省约有90%纺织服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具备研发条件。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由于研发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尤其是新纤维的研发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导致许多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企业总体效益较低。另外,河南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向来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通过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来获取新技术。由于重引进、轻管理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工艺技术上长期处于仿造追随状态。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等环节较为薄弱,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功能性面料及高性能纺织机械的研发能力亟待提高。
2.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
长期以来,河南纺织服装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许多企业只能走贴牌生产之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囿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河南纺织工业先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白马”牌棉纱和棉布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的纺织品和梦舒雅、娅丽达、度森、太可思等服装品牌,但与沿海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相比,名牌产品太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不高
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集群效应来看,集群化程度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4]从所处的价值链体系看,整个集群仅仅处于生产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另外,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2.4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装备水平落后
总体上看,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织布、毛巾织造、毛线、服装加工、羊绒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受限制,产品研发能力几乎没有。由于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的背景,使得这些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企业扩大规模多依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和更新设备上,纺织品服装档次普遍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模仿、抄袭成为企业款式设计的主要途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装备水平近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相比,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县域纺织企业装备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棉纺织服装业新型纺纱、先进紧密纺、自动络筒等新型织机比例不高;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系统的使用比例还很小,导致河南纺织产品质量也相应落后于发达地区。
2.5经营水平较弱
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发展而来,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多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分拨、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的运作能力。在经营上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简单的模仿进行市场竞争,造成企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后,多数继续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没有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变。由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内部即使进行了某些改革,最终也会由于家族式管理引起问题而付诸东流,从而整体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的落后,是河南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加快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为消除河南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3.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纺织服装企业是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纺织服装业自主创新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河南纺织服装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相对雄厚,除了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外,还应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占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提高新产品产值占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纺织服装业时代脉搏的设计人才;注意培养高级技工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提高生产一线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中小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中介技术机构,特别在中小企业较为地区,建立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区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5]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由于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雄厚的资金,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难以进行独立研发。因此,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多数民营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选择。
3.2努力创建自主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同样的产品贴上不同的商标,价格就会差别很大。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软肋,因此,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确保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质量是创建企业品牌的关键。为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快高级人才引进,逐步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强化质量观念,严格质量标准,加强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可信度。(2)加强品牌营销力度。纺织服装企业应积极参加各种纺织品服装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运用各种媒体展示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加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纺织服装企业形象,创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力争得到政府的支持。品牌的创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一批具有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培育一批优势品牌。[6]同时,要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结合当地纺织服装业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强化区域品牌集聚力,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品牌创建中的引领作用。
3.3加强纺织服装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服装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通讯、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使得集群内各企业的学习意识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许多地区就是靠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带动了当地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加快我省纺织服装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我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工业园区是纺织服装业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政府应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产业区品位。(3)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7](4)政府应加强对纺织服装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技术改进、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在技术支持、创业辅导、人员培训、信息服务以及投融资、信用担保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全的服务,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纺织服装业集群发展。目前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我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合理引导,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真正以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
3.4改进经营管理模式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时期有利于节约内部管理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停留在自家人管理的层面上,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这是因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对外排斥性和对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家族式管理难以形成广泛的企业凝聚力和包容性很强的企业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亟须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观念,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定合理薪酬,迅速将家族式管理转向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改善管理和用人机制,有效利用现有的资金设备,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
3.5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业转移
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沿海土地、电力和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纺织服装强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国外纺织服装业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河南位居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资源、能源丰富,拥有庞大熟练的纺织服装业人员;河南也是我国东西经济过渡地带,是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纺织服装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河南应抓住这次产业转移机遇,依靠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业向省内转移。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承接纺织服装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3.6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安全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生产的纺织品服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纺织业,不断开发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生态纺织产品。提高环保技术和相关产品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改良。加大对染整、化纤等行业的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稳定达标排放。[8]同时对于在染色、整理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废弃纺织品对环境的危害问题,可采取回收再加工处理。制定相应的标准限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减少成品对人的危害,从产品设计、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全过程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出台相应的生产与产品标准,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产业,使生产绿色纺织品成为纺织服装业的新增长点,使绿色纺织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4结语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区域、交通、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十分明显;加之纺织服装业作为河南省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现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纺织工业的重要省份。然而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大而不强,与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相比,在劳动生产率、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方面与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优化河南省现有资源,加快转型升级。2009年2月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和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的获批,给河南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应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依靠国家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应紧紧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着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纺织服装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地位,使河南省真正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