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商制造型企业管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走进企业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实习的方式差异很大。理工类的许多专业,适于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如金工实习、化学实验等,很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习基地体系;但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有些专业甚至是最近几年才把实习提上议事日程,实习基础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实习,校企合作岗位不足。制造型企业往往认为,学生的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的资源,所以制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热心。如果学生实践人数较多,制造型企业非常担心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二)教师走进企业难。
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不重视进行管理和经营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发展方面的规划,而有研发需求和研发实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业则往往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太低,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一般要求校方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去,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为担心商业秘密泄露,企业往往不会安排校方师生专职岗位,更不让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走进学校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请部分企业经历的人员来上课,学生也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外聘往往难以成行。学校希望聘请的一般是对企业运作了解较为全面的资深、高学历管理人员,而这些管理人员在制造型企业都具有较高职位和较高薪酬,一般会因为学校课时费太低、课程安排计划性太强以及相关教学材料准备太过繁琐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学校兼职。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适宜的校企合作岗位。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经验表明,凡是与当地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基本上“零距离”,办学方向就明确,人才特色就突出,企业包括制造型企业与之的合作就紧密,校企合作呈现良性互动。要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而导致不很受制造型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联系学生实习实训,对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挖掘,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进行校企合作适宜岗位挖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就制造型企业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人员,典型岗位有:生产督导员、采购员/采购计划员、库存分析师、生产控制员、生产分析师、质量管理员。与制造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可以重点在以上岗位中开展。企业每学期可以对表中的岗位预留一定的顶岗实习人数,以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进入企业实训。
(二)搭建枢纽,通过枢纽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从本意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愿意同包括各类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展以上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非常有限,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通过多个平台,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平台,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宽度,最终目的是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适宜作为枢纽的机构可以是一些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人才招聘网站,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之一。
(三)三导师协调,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恰当的合作企业难寻、实习地点相对分散、较长时间的基层实习岗位过程、需要通过多个岗位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出现。这可以通过实施三导师协调制来解决。三导师协调制是指给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由这三类老师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实习过程中会出现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问题,能找到负责管理的人,有人去关心、管理学生;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三导师”协调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及监控都有效开展起来。从制造型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是由职业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与行业及企业进行联合,在校内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领,实现教学与企业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引企人校”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象”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来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就是保证校企合作双方较高的积极性。高职高专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的合作,关键在于寻找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各种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相关基础文件。这些相关基础文件可以包括: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规划、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制定新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制造型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中来。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制造型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标准体系。
作者:雷达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