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

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是为“双引擎”加注“燃料”的重要方式。经济新常态既是基础性经济特征,也是趋势性的状态,将从发展基础、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等维度对中小企业战略地位、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等产生深刻影响,并从服务需求、服务供应和服务机制等路径影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因此,按照新常态趋势性变化的内在要求,应从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内容体系等维度重构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并在资源整合、供需匹配、服务创新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对其机制进行优化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基础和发展方式的基本生态环境。经济新常态下,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将为小批量、多样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带来机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将催生新一轮创业热潮,大批中小企业将随之涌现。另外,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舞台和空间。由此可见,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中小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充分发挥其潜力有利于我国尽快过渡到增长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注重民生的经济新常态的理想状态。然而,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不强,没有政府特殊支持体系中小企业是很难生存的[1],发达国家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当前,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政府关注如何通过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造传统引擎,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加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提升中小企业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是为“双引擎”加注“燃料”的重要方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起关注。

一、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

目前,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相似的概念主要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中小企业支持体系等,多数文献对这些概念未做严格界定。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系统说(或体系说、总体说):曲红(2002),黄建新、施瑞龙等(2005),李凯峰(2008)等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素质和效益的软硬支持系统[3-5];郭晓立、王浩(1999)指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态、多方位特征的社会总体概念[6]。二是服务网络说:马国建(2002)、周直等(2003)、绍迪(2011)等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为中小企业的设立、生存及发展提供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网络[7-9];刘志荣(2011)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个复杂的动态服务网络[10];原国家经贸委的《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给出的定义属于服务网络说的范畴。三是机构说:高晓燕(2004)等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构成[11];刘东荣、王清华(2002)认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整套机构和组织,也是对社会分工进行组织和协调的机制[12]。四是服务说: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围绕中小企业开展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全套服务。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指多元主体基于特定目标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这个概念中(见图1),包括多元主体、多维目标、多种机制和多样化服务等变量,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研究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二、经济新常态影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机制分析

经济新常态既是一种趋势性的理想状态,也是一种基础性的环境特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内部结构、动力机制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从而对中小企业及其服务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根据上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概念框架,我们分别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机制和服务主体等方面分析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影响的路径和机制。

(一)新常态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常态下强调个性化消费、多样化消费等消费经济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型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更加关注居民收入提升,促进就业创业等民生问题。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从消费来看,中小企业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方面具有小型化、多样化特征,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从投资来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要载体。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13]。从经济驱动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创新数量是大企业2.5倍,将创新引入市场的速度比大企业快27%,20世纪60%的重大创新都起源中小企业[14]。从改善民生来看,中小企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我国新增就业的85%来自中小企业。其二,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尽管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6.9%提高到48.2%,但明显低于同等水平国家服务业比重均值(53%),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均值(73%)相距甚远[15]。新常态下,我国将落实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以大力发展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本构成和行业分布,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分布于劳动力密集、劳动力使用相对较多的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16],这使得中小企业在补足服务业短板中的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的发展必将使得中小企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区域经济结构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随着国家平衡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机遇。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地区的家庭农场、涉农中介机构等中小企业发展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三,中小企业的动力机制将发生根本转换。传统上,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新常态下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化。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环境和资源压力导致中小企业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从经济发展效益来看,依赖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本将提升更多效益,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利润不高的问题。从发展基础来看,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资源积累,为中小企业动力机制转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传统上,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17],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趋于紧缺、人口老龄化、大学生扩招(2015年,我国将有747万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工资水平上涨等,中小企业将转向更多依赖人力资本。

(二)新常态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战略地位、内部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变化,对于服务需求必然发生适应性变化。新常态下,服务需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战略地位的提升,全面创业战略的实施,中小企业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要求将进一步增加。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要求服务更加及时、全面、低廉、便捷,对于服务需求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新常态下中小企业需求的服务内容将发生适应性调整。服务内容是指各类主体根据中小企业需要提供的各类服务产品。理论文献、政策文献以及实践中对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的要求。从政策文献来看,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时,明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原国家经贸委2000年印发的《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应侧重于信用担保、筹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领域。但该文件同时强调,各地可以根据中小企业成长需求、服务市场发育状况、国家及地方财力可能,重点确定服务体系的内容。工信部2011年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创业服务、人才与培训服务、技术创新和质量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可见,政策文献中规定的服务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偏重。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服务内容既要满足传统上“解困、减负、赋能”的需要,也要满足中小企业成长动力转换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满足中小企业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需要,因此将发生很大变化。

(三)新常态对于服务主体的影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指在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或运营中发挥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安排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安排者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要职责是设计和规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体系建设提供资源支持并加以规范、评估和引导,另外,服务安排者也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律等行政服务。生产者是直接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盈利性机构、社会组织和中小企业自身等。消费者即接受服务的中小企业。新常态对于服务主体的影响包括:一是对政府主体的影响。新常态下,政府将以自身革命带动关键领域改革,在服务供应方面将强化服务,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和服务产品;在服务方式方面,将尽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将第三方可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交给市场或社会;在服务效能方面,坚持创新管理,着力提高服务效能。二是对市场服务主体的影响。简政放权和市场准入放宽以及经济服务化,市场服务主体将进一步增加。三是对社会组织的影响。随着向社会放权的深入,协会、商会等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四)新常态对于服务机制的影响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18],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机制是指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则、程序和这些规则程序形成的整体秩序和总体功能。服务机制是服务功能和服务效果显现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该建立在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基础上。一般而言,运行机制是以既定的体制为前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机制是在一定制度安排被确定后产生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主体的角色分工、宏观调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机制必将发生适应性变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常态的变化最终将显现为各种新型关系,机制优化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新常态下,从资源配置模式来看,将更多依赖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向社会和市场放权,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对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协作分工机制将产生重要影响。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方式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保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等,来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等,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决策机制、服务创新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产生深刻影响。

三、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重构

(一)目标体系的重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充分吸收借鉴公共服务理论、中小企业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其必要性进而明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目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建立统筹兼顾、相互结合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体系。一是“解困”和“赋能”。中小企业具有高生成、高死亡,融资难、担保难,管理水平低以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等特点[19],需要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其成长。二是“转方式”和“促转型”。三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发挥新引擎作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在促进消费、扩大投资、吸收就业、技术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完全建立、转型升级困难等。因此,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该从发挥中小企业新引擎作用,弥补体制机制欠缺以及为中小企业“解困”、“赋能”、“促转型”三个方面考虑。

(二)组织体系的重构中小企业的发展惠及面较广,多个主体都能从中受益,因此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公众都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不同主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在不同服务提供中具有不同的成本效益,应该在服务供应中形成合理有序的分工。另外,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早期,应该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中期,应该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当前,应该整合资源,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作用。新常态下组织体系重构的目标是适应多元主体属性和运行特征,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合理有序的分工格局。一是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领导和合力作用。提升中小企业战略地位,在全国人大设立中小企业委员会,逐步形成以基本法为基础,包含中小企业法律地位、税收优惠、服务机构设置、市场竞争保护等的法律体系。提升中小企业司(局)的行政级别,赋予其服务中小企业的法定职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半垂直化管理,强化市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能和权限,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向乡镇一级延伸,夯实开发区、专业镇服务体系。二是加快社会组织协同推进作用。加快政社分离步伐,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引导行业协(商)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业协会、商会组建步伐,增加协会、商会对企业的覆盖面,逐渐实现“全员入会”,并利用商会、协会抱团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顾问制度,聘请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咨询与创投机构专家定期为中小企业发展诊断把脉、开立良方。三是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完善中介组织机构体系,建立技术咨询与推广机构、管理咨询与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割断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利益联系,防止简政减负后中小企业负担向“红顶中介”转移。加强对垄断经营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发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联动作用。中小企业建设要和大企业的分工合作结合起来。鼓励国有企业承担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将其“非核心资源”外包给相关中小企业,形成围绕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产业族群。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培育一批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示范产业集群。

(三)内容体系的重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服务内容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响应需求原则,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存在的前提,也是判别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准绳,是确定服务内容的重要基础。二是全覆盖原则,服务内容应该满足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所有服务需求,包括创业前期的创业教育、创业过程中的信息服务以及企业创立之后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服务以及市场拓展服务等。三是动态变化原则,服务内容随着环境的变化、行业的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阶段、集聚模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国家政策取向等也会影响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具体来说,当前中小企业的服务内容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融资和担保服务。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风险大的问题,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企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体系。(2)人力资本提升服务。创新中小企业学习与培训范式,创建中小企业大学、集群大学、社区大学等,适应中小企业非正式学习特点,广泛采用网络技术加大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与高管培训。(3)转型升级服务。促进中小企业转变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在产业业态方面转向立足国内市场推出高质量消费品,在产业结构方面帮助中小企业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健康、养老、设计等服务业。(4)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工业设计、节能减耗、污染防治技术、清洁生产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5)市场开拓服务。提供市场信息、市场预测等服务,开展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政府采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6)管理提升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引进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专业化管理公司通过补贴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四、新常态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机制优化

(一)资源整合机制优化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目前,虽然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但中西部地区和县市区层面投入比重相对较低,甚至没有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规模,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二是有效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将分散于各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之中的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服务协同机制。三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不仅要推动公共性和公益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重视商业性、经营性、自助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市场或社会化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四是鼓励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可以有效扩大服务需求规模,有利于共性服务的集中供应,从而提升服务效率。五是建立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期通过直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组织加入,随着市场组织与中小企业交易范围、规模和频率的扩大,客户群体形成一定规模时,可逐步取消补贴,使得市场组织成为自负盈亏的机构。

(二)需求响应机制优化满足服务需求是建设服务体系的本质要求,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客观标准。对于政府等服务主体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有时难以识别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尤其是难以识别单个企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作为消费者,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理性的局限,有时也难以真正识别自身的需求。为此,要通过以下制度安排解决服务体系的供需匹配问题。一是建立需求调研制度。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服务主体要定期通过问卷、网络、座谈方式全面收集中小企业服务需求,设计针对性服务产品和服务政策。二是尝试建立服务消费券制度。政府向中小企业发放服务消费券,由中小企业自己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服务需求研究力度。鼓励大学、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研究和识别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为服务供需双方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三)服务创新机制优化一是注重政策和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全支持保障机制。二是注重目标与手段相结合,促进中小企业从事生产服务业,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创造就业机会。三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通过建立创客空间、咖啡论坛等形式创新服务载体。四是简化服务获取。中小企业人员少,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各类服务提供要遵循便利性、简单化、低成本等原则,减少中小企业信息搜寻、文书填写等成本。

(四)监督评价机制优化一是要加强服务机构服务评价。重点评价服务机构的资质、能力、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服务机构综合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培育骨干服务机构、认定示范服务机构、安排年度服务工作计划的主要依据。四是鼓励和加强其他扶持主体的考核评价。将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宣传部门等纳入中小企业扶持主体的行列。二是建立评价专门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协作,组建联合评价机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积极作用。发挥研究基地和智库功能,建立专门监督评价和研究机构。三是重视基础统计和信息收集工作。整合现有统计资源,建立相关部门统计机制,实现公共数据库信息共享。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地方经济发展和评价工作需要,对一些重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服务机构数据库和服务专家库,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K.Kasemets,R.Kriisa,A.Reiljan.SMESupportPolicyinEuropeanUnionandBalticStates:PrinciplesandProblems[Z].ERSAconferencepapers,2001.

[2]梅强,沈杰,江耀生.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11):83-88.

[3]曲红.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2(2):30-31.

[4]林凯峰.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08(7):86-87.

[5]黄新建,施瑞龙.创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问题与框架分析[J].商业研究,2005(14):101-104.

[6]郭晓立,王浩.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4):57-58.

[7]马国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2(6):56-60.

[8]周直,孙月平,王平,黄南.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3(9):75-80.

[9]王慧芳.泽州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1(8):125-126.

[10]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动力因素:政府抑或中介组织[J].改革,2011(3):95-101.

[11]高晓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路径初探[J].现代财经,2004(6):44-47

[12]刘冬荣,王清华.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科学经济社会,2002(2):55-58.

[13]朱岩梅,吴霁虹.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23-31.

[14]王晓红,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3):2-6.

[15]邓于君,李美云.中国消费需求软化促动产业结构软化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0-95.

[16]周天勇,张弥.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小微企业作用机理[J].经济研究,2002(4):76-83.

[17]魏杰,李阳子,施戌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税务研究,2014(8):6-11.

[18]贺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7-78.

[19]李庆勋.关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42-45.

作者:周评 倪良新 唐晓婷 单位: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