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时值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如何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建设双师双能型队伍,推进产教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产教融合;旅游管理;转型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3]1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中明确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科学制定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如何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并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把学校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以及相关的科研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1]。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当地企业服务,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责,产教融合就是实现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途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与服务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行业领域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及专业实践为基础,达成供需一致。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研究与实践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旨在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全力进行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并建立与此改革相对应的运行机制,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和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都是其典型代表[2]。美国是最早实施产教融合的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通过强有效的手段打破学术研究在高校教育中的绝对地位,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以此保障美国产教融合教育的有序高效进行。日本的产教融合主要通过从企业选派兼职教师传授实践操作及管理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企业派遣员工到学校进修提升理论知识素养等途径进行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赢。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建设的成功模式及做法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我国,产教融合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关产教融合教育的研究内容及角度也越来越丰富,如黄建伟(2009)对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两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3];赵爱华(2009)、蒋长春(2011)、郭栩东(2011)、潘冬南(2012)分别以不同的旅游院校为个案对产教融合教育的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王健(2012)对我国旅游业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运作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旅游科学研究是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导航仪,旅游产业是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原动力,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的人才库等[4]。

三、主要问题

近年来旅游院校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产教融合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我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正式起步较晚,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能适应产教融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产教融合教育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不科学。目前,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多照搬国内外其他学校。其次,产教融合基础不扎实。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只是形同虚设,表面看来内容丰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停留在“劳务输出”的层面,短期内解决了旅游企业用人的困难和学生实践学分的取得,在成效方面没有实现“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所以很难在教学中全面涉及到实际的工作问题。第三,产教融合机制缺乏政策鼓励和保护。由于鼓励政策的缺位,使得教师多忙于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成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产教融合教育中去,教师也很难走到企业中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把自己的工作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或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使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鼓励政策的缺失也使得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不愿在实习生身上投入过多资源,仅仅把实习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无法实现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培养目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真正实现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产教融合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定位、教学体系、培养途径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创新措施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在2003年底通过省教育厅新增本科专业专家组的评审,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成立,2004年9月开始招入全日制本科学生。2006年11月旅游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试办专业评估,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有八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旅游管理专业始终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应用性教育,职业化取向”的原则,坚持为旅游业发展培养职业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专业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在辽东学院向现代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以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办学定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建设双师双能型队伍,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确立人才培养定位高等院校的发展既要立足地方,更要着眼行业,人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科技服务适应行业功能,建立行业指向性明显的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5]。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方位的调研、反复论证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坚持为旅游业发展培养职业性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专业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秉持“应产业所需,育产业英才,解产业痛痒,为产业服务”的办学宗旨,明确“应用性教育、职业化取向”的办学定位,固化“遵循教育规律,顺应行业需求,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咬定“校内做标兵、省内有特色、业内受欢迎”的奋斗目标,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举办“家长欢喜、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旅游高等教育。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设计图,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我们以社会发展需要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复合的知识构架为内核,将管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突出前沿科学,注重和加强实践环节,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程。在制定方案过程中,为了解决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性问题,实施与省内老牌旅游管理专业学术性取向的错位竞争,我们依据职业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旅游业实践性与涉外性较强的特点,按照“应用性教育,职业化取向”的原则,确定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二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三是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既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保证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建立科学的培养计划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一个专业,三个模块方向,二二分段”的教学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构建了“行业认知、课内实训、阶段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打造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品牌,探索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构建“阶段学习、阶段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了适应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可靠环境。

(三)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政、产、学、研相结合是落实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使四者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在办学过程中,精心谋划、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与旅游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通过条件一流、环境仿真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打造,为产教融合的实现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我们精心打造由企业注资装建、校企合作经营的实体性校内实践教育基地。2012年辽宁新友谊公司注资400万元对辽东学院商务宾馆进行了颠覆式更新改造,使得设于其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水准有了本质性提升。2013年6月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正式启动了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及丹东市旅游局合作共建“辽东学院大学生旅行社、辽东学院旅游与文化创意坊”等两个实体性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工作。“三位一体”校内实践教育体系的形成对“一个专业、三个模块、二二分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以及对实战型酒店管理与服务人才和导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引入社会资金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实施产教融合的一个创举。其次,与知名旅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是产教融合不可或缺的途径。目前,我们与北京地区8家豪华五星级饭店及丹东地区14家国际、国内旅行社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这些实习基地成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及教师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的基地。与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共建行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正在谋划之中,这将是我们进一步进行产教融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目标,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我们于2013年9月与丹东市旅游局正式签署了《辽东学院与丹东市旅游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的签署,为学院师生向地方旅游事业发展奉献智慧或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为吸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操作平台。

(四)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要实现产教融合,教师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是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方位师资培养。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加强教师学术修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师学术修养提升方面,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历进修和非学历学习相结合等措施。近两年我们选派了4名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12位教师到台湾文化大学进行访学,这些进修有效开拓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了解和学习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我们与全国排名前五的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达成合作意向,邀请郑向敏院长三年内每年累积来校为师生集中授课一个月,介绍旅游业前沿问题及其旅游研究方法,并针对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讲授课程、研究方向“对症下药”,迅速提升本科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采用“本科教师深入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做法组织教师在本地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利用寒、暑两个假期组织教师集中深入北京昆仑饭店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从2016年寒假开始,我们有序安排本科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践工作,保证了产教融合下双师双能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只有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等方面发生适应性变革,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才能顺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J].才智,2014(24):185.

[2]熊文杰.从国外产学研模式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形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190-192.

[3]程晓丽,余向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J].池州学院学报,2014(3):117-119.

[4]王健.旅游产学研三位一体运行机制的深度思考[J].旅游科学,2012(1):1-6.

[5]陈志高.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科研究对象[J].文艺生活,2011(11):225.

作者:赵爱华 单位:辽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