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分析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设置不当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在沿袭本科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与理论教学,缺少实用性,与本行业需求脱节。据一些业内人士反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陈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随着旅游产品日渐多样化,如果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陈旧理论,知识得不到更新和丰富,那么,指导行业经营发展就无从谈起。另外,因人设课现象也比较普遍。由于师资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原因,一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忽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特色,考虑只是哪些教师能上什么课或哪些教师想上什么课。
2.实践教学环节
薄弱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旅游高职教学成败的关键,决定着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形成。可是目前的一些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甚至因为种种原因将教学实践取消,使旅游高职教育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学时不足,实习多为2~3个月,最多才半年;二是实践内容不到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又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另外,一些旅游企业也舍不得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投入,只是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进行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而且,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属于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由于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通常根本无心实习,致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3.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目前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师资情况却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从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而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同时实践能力又强的教师,其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不过硬,从而导致旅游教育对于引导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规划学生职业路径以及促进学生职业成长方面有所欠缺。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措施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它决定着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因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高职旅游专业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岗位拓展课。在课程设置上,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适应旅游各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与此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还可以针对地方实际,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如《山西导游》,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2.强化实践课教学,加速学生的职业适应
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突出特征,很多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在录用高职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技能操作是否扎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针对企业的用人要求,在教学中应基本上保持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为1∶1的比例,并在不同时期循序渐进地安排企业观摩、校内专业技能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校内实践环节要强调仿真性,实训室布置、设施设备、实训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校外实践环节周期长,应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对学生在实习中要完成的任务、要了解的行业知识、要掌握的行业技能等进行细化,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在实习期间要加强跟踪,适时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找出需要弥补、提高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理念,练就职业技能,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的“零时间适应”(一出校门就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3.突出产学结合,促进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产学结合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可以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产学相结合方式,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同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企业提供实习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不能落到实处,基础建设最为重要。保障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实习实训场所的建立。
1.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注重专业教师更新知识。由于旅游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为适应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所有教师必须坚持在岗进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此外,要建立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制度,即派出教师到旅游企业学习调研,同时请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给师生作专题报告,把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内容移植过进讲课内容中。第二,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经常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如利用假期到企业第一线进行挂职实习,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聘请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旅游行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2.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大量校内训练和校外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既要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比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前厅及中西餐厅模拟实验室等,更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作为学生校外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如山西青年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早在2001年就开始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至今已发展了一些稳定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如平遥古城、晋祠景区、万景国际旅行社、山西大酒店、晋祠国宾馆等。这些校外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胜任岗位职责。
作者:崔莹单位:山西青年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