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管理区域文化教程的开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区域文化课程开发设置现状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区域文化直接相关的课程比较少,无论是高中后的三年制高职还是初中后的五年一贯制,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周期里将行业所需的资格证书考取已实属不易。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的条件是除了要达到所需要的学分外,还应该取得普通话证书、英语和计算机证书,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书或者饭店高级工证书),这些相关课程的设置占据了教学计划中很大的一块,有区域文化背景的课程少之又少。
(一)与区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零散存在
在公共基础课部分,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置了语文、地理、历史课程,这三门课程中隐含了一些和区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职业的思考。但是有区域文化背景的知识点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着的,不仅横向之间没有联系,而且也没有纵向的线索可循。一般认为,区域文化课程的要求是略高于一般性旅游基础知识的,是对其他旅游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其次,缺少相应的校本教材,通用教材下的课程缺乏对地区人才能力培养的关注,部分高职校虽然已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如《地方名人文化》、《地方旅游歌曲欣赏》等,但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而且只关注到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综合考虑地区间的文化大背景。
(二)与“轻理论、重实践”的思想观念相背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比较强调企业管理学知识和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而中高职的教学更倾向于教学内容模块化,创建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幅度提高技能实践学习。似乎在一些师生的观念中,通过几年的高职学习多获取一些资格证书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诚然,这种不重视底蕴和文化背景的所谓思想观念是逆社会潮流的,也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但也是不可否认的教育现实。如果只是完成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般性任务,不从区域地方文化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提升,毕业生踏入实践岗位后虽然也能够完成基础性的工作任务,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暂停留在理论研究水平
笔者所在的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且文脉深厚,区域文化主要表现在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运河文化等方面,这些相似或者共通的文化背景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开发。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相关的课题都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且受到每座城市各自为政和开发意愿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实际的产出和转化到课堂教学资源中。其次,教学计划饱和,不可能安排出一定的课时来讲授还没有成型的课程,况且要讲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受到研究水平和师资的制约。
二、开设区域文化课程的意义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区域文化课程已经势在必行,这将会引导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育界曾盛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美言,到了学生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为宣传家乡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倘若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都不热爱,那么在他的旅游讲解中又怎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讲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产小吃、历代名人等知识,让学生知晓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感受过去的智德先贤们坚毅、谦和、隐忍等高尚品质,领悟本地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成为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之人,抛开城市间的偏见、区域一盘棋,将本地区灿烂的区域文化介绍给远方而来的客人。
(二)拓展专业技能水平和层次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院校有大赛”,一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学生技能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而旅游类的技能大赛主要有导游和酒店两个方向,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餐饮项目(高职组、教师组)和导游项目的所有组别都与区域文化展示有着一定的关联。餐饮项目在宴会摆台之前要有一段不少于五分钟的主题说明,该主题说明要围绕宴会设计的中心思想,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而导游方向的职业技能大赛有一个比赛项目就是五分钟的导游词讲解,导游词创作要立足本地景点,正确、清楚地介绍景点知识,且要做到内容的生动、灵活,尤其是导游词的结尾部分要有一定的升华,吟咏出对家乡景物的热爱之情。导游项目教师组从2013年开始新推出了一个“旅游产品策划”的比赛项目,要求对某一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广,最好有一个中心主题,如某教师在介绍“华东名城五日游”时提到杭州是山水画、苏州是工笔画、上海是油画,不光生动地将江南诸城比喻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还描绘了各个城市的文化特点,这需要参赛者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综合考量区域文化的能力。历年来的比赛经验告诉我们,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光是比技能,还要比构思、比底蕴,只有把握住区域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才能在比赛中突出个性,才能赛出好成绩。
(三)促进课程的优化
纵观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安排无非是遵循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课后核心课再选修课的规律。从教学内容来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专业课程,旅行社方向的课程是按照地方(景点导游)、省级区域、全国(全国导游证)、世界(领队证)的顺序,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有一门关于华东线导游的相关课程。课程一体化的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只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将每门课程中带有普遍性联系的内容抽取出来,组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也就是将课程一体化集中落实到一门课程中去,专门设计一门独立的《区域文化旅游》。这样一方面让原有课程得以优化精简,另一方面又可以独立细致地对区域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讲解,保证学生至少能够在某一个专题领域有所涉足。
(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专业水平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授课之余应多钻研业务知识,多参加各类型的比赛、竞赛,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高职院校的师资一方面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力量互为补充,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完美融合。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来到高职院校工作,明显表现出“水土不服”,大学教育重视理论研究,而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但是经过大学教育的高职师资拥有教科研的优势,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传输知识。区域文化知识是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知识,需要教师多钻研、多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去关注本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变化。
三、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近些年在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领域成绩斐然,但在过于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又削弱了理论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区域文化内容的相关知识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一)德育课堂引入区域文化内容
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应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去开展工作,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德育课堂中引入区域文化专题,启迪作用明显。经过长期积淀的区域文化,其自身所形成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挖掘区域文化的精髓,依托一些文化遗址、革命旧址建设成为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既了解和旅游专业直接相关的历史文化,又感受内在的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开展区域文化讲座,宣扬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观念,努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无锡东林书院为例,明代晚期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此聚众讲学、抨击时政,触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利益,这一段历史典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东林书院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更是家喻户晓,东林精神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不畏权贵、心怀天下的高尚品质,也要求当今的学生养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与公共基础课程的进一步整合
高职旅游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除了数学课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外,其他的公共基础课都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做一些大胆的创新。公共基础课应该做好为职业教育乃至专业课服务的准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和工作能力的养成这个基本目标,大胆地对原有教材进行删减组合,抛弃一些“偏、杂、难”的理论知识,多开发一些本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校本教材。语文课本可以多一些介绍本地区优秀人物、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的文章,多一些与本地区相关的导游词和诗文欣赏。如江南地区在饮食中清明有吃青团、食蛳螺的风俗,冬吃混沌夏吃面,到了秋天的重阳节则要吃糕团,也许这些知识在专门的旅游专业课中并未涉及,但是可以在语文教材中以散文、小说甚至文言文的形式穿插其间,这也是对专业课教材空白领域的弥补。英语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学生介绍西方社会的优秀文化,学习创作本地景点的英文导游词,而体育课则可以结合登山、徒步等运动,展开对区域文化的探寻。当然,我们提倡的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区域文化的整合,也只是一种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并不意味着课程间的物理合一,丧失公共基础课本身的独立性。
(三)联手开发区域文化教材
某一地区的区域文化有很多种,如江南地区就可以以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园林文化等多个专题来开发校本教材。反映区域文化的校本教材应该由本地区优秀的高职院校联合组织编写,充分考虑行业专家、文化名人的观点意见,并且要结合到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反映区域文化的校本教材应该是种类齐全、丰富多彩的,同样也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开发,并且安排在不同年级的选修课教学计划中。同样以笔者所在的江南地区为例,旅游专业低年级可以开发设置《乾隆下江南》、《吴越春秋》课程,浅显易懂且学生容易复述讲解,而高年级则可以安排和民族工商业文化相关的区域文化课程,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主要便于学生今后接待高层次游客之所需。开发的校本教材既要重视表象的地方文化普及,还要重视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批判与反思,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高度。
(四)开展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专业实训
没有文化底蕴的岗位实训是苍白的,也是不能持久的。专业实训课应衔接前后,成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工学结合、毕业实习、正式工作等实践环节的桥梁。可以按照旅游行业的岗位分工或者工作能力,在校内模拟教学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的认知。笔者所在的学校旅游专业“实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入门与通用知识技能(入学初)、饭店服务与知识技能、导游服务知识技能、旅游产品设计与操作。以旅游产品设计与操作为例,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安排学生设计旅游宣传资料、旅游商品创意、旅游LOGO设计,这些创意和构思都离不开区域文化内涵,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五)以毕业论文设计为总结和升华
虽然有很多专家提出了高职层次的学生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替代毕业论文设计,但毕业论文创作仍是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与其去写作一些不着边际、高高在上的课题,还不如紧扣地方文化,从区域文化课程中去寻找灵感。毕业论文设计与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又是对高职区域文化课程的总结与升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发设置区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一方面是旅游专业自身要求学生应该了解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文化课程和旅游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灵与肉的关系,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没有文化灵魂的依附,所有课程的开发都不会具有可持续性。
作者:顾跃峰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