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管理实践性教课阐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安排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合轨
课程安排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合轨主要表现在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从课程安排来看,不少高职院校面面俱到,“本科院校计划压缩版”使课程的理论性深不可测,而实践性课程则屈指可数。教育部规定高职实践教学课占总课时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40%,细细推敲,不少学校的40%根本就是生拼硬凑的,存在较多水分,且课程设置并未根据旅游专业区域性特点设计,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相互“借鉴”使课程设置基本上千篇一律。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知识结构侧重于旅游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而人文知识和实践能力被轻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不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门后很难迅速适应市场需求。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只有注重技能的传输,转变单一注重学历教育的观念,才能真正促进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合理配置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以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技能化”高等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加拿大的学校其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为一周中2~3天的时间在校上课,其余时间去企业实习,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较好地结合,既避免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无兴趣感,又能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及积极性。
专业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合轨当前,高职院校所用教材部分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或是本科院校教材的高职版,换汤不换药,注重知识的涵盖量及研究性。此类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显然与高职生的实践性需求目标不一致,且冗长的研究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用型、操作型”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显得苍白。长此以往,本来就缺乏参与实践能力、意识的高职教师也就乐意于依赖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结果可想而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老师及学生的提升起着负面作用。针对适合于高职教育教材的缺乏,一方面,应加大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材编写力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充实的案例和充分的练习;另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要随着版本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整合,实现教材建设的“与时俱进“”与技俱进”。
与人才的培养方向及目的性不完全合轨从课程的模式设置来看,我国大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仍然按照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式设置,而少有如何创业方面的课程。这种按部就班的设置、安排客观上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当前我国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完全相符。
二、每节课都应蕴涵实践能力的提升
服务型行业的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与一般的第三产业的要求不一样,其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技能,且需有较强的管理、预测、沟通、表达等能力,而良好的服务意识、质量及态度亦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通过技能课就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境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且情境创设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生命力与活力。只有如此,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与岗位工作相对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现代大多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心放在“教”上,即教师的“授”上,较少或没有与“学”互动,“填鸭式”体现得较充分。目前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有一定适用性,因其培养的学生注重理论性钻研,而对于有不同定位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在教师“教”的指挥棒下精力就只有放在被动的学习和应考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所谓的“好学生”往往也是“高分低能”,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也不符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旅游从业者智商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情商更为重要,因为旅游工作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是做好服务的关键,服务又是旅游工作中的关键。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重智商教育,轻情商培养。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将实践性教学方式带入到课堂,才能挖掘与发挥学生各项旅游者所需的潜力,使每一节理论课都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结合起来。要知道因技能而学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显得空洞、无聊、审美疲劳,将学生的技能在平时小处、从点滴中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旅游人才。采用多样化和参与性的现代情境教学方法则能大大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轮流或交互采用“课堂讨论交流“”情境角色表演“”实例情景再现“”团队合作引导“”案例交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轮流讲课”“自主模拟评议”等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教师仅起启发、引导作用,搭好“框架”,学生有组织地将“框架”绘上绚丽的多彩。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收获了知识;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组织管理、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旅游工作者所需的综合技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体现学校环境育人,“让学生的岗位能力课锻炼”体现教学方式育人,“让学生的每一刻都是岗位工作者”体现旅游工作者培养的理念。
三、实践内涵及基地应与市场无缝对接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教育的推进,结合行业自身的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须在实践性课程中不断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首先,针对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实践课比例。其次,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切入点,融“教、学、练、做(顶岗)”为一体,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性。
(一)丰富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内容的内涵简单操作技能的训练是现在很多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实践课上所学的内容,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技能掌握的内涵。如酒店管理技能训练,中专生所应掌握的摆台、席间服务、铺床、前台服务等最基本的技能仍是很多院校实习实训的全部内容。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紧贴市场,将基本技能与市场急需的内容融为一体,完成学生所学的技能结构,如如何使用不同的调控技巧分析顾客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进行宴会的核算布置及过程调控、管理人员如何全面如鱼得水将人员机构及设备运转得井井有条等。若高职院校学生仅获得那些简单的操作技术,而高一层次的管理技术却无法从学校、老师处获得,长此以往,就会感觉技能的技术含量偏低,因为社会人员只要经过短期培训也能掌握这些技能。与市场的对接距离太大,感觉没有优势的高职生们,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显而易见也提高不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对接市场,当学生不满意、不满足这种教学内容时,对整个高职教育教学来说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二)加强校内实践基地与市场的互动高职培养的学生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有出路。而旅游专业一般化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无需太大,但必须紧贴市场,建立模拟实践基地,才能与市场的需求零距离对接,闭门造车将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技能面较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将实践基地产业化对外经营,如酒店、旅行社等,实现基地即岗位、岗位即基地。将企业现场工作岗位作为学生展示实践教学的舞台,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训练的同时又能将市场需求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学校,从而更新、丰富了高职院校教学内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优、创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在国外有不少好的例子,如在加拿大,学校与工业商界的合作很广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作关系都很紧密。再如欧盟,采用“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方法使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证书得到相互承认,推动了欧洲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全面、直接接触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深化校企合作。校外课堂得到广泛利用,也能加强学生专业思想和意识的培养与巩固,同时能使学生进一步接触、适应社会,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互利、互惠、平等基础上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应使之成为学校的“练兵场”、学生的“习武地”。一方面,要坚持“互利多赢”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学校、学生的各自需求,建立有效的可以达到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校企要真诚实质性合作。学校积极参与到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中,与企业相互配合加强管理和引导,及时纠正影响任一方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三方利益共长。在管理过程中互通前沿信息,取长补短,积极丰富学校、企业自身,促进双方共同提升,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良好关系的发展与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重中之重应是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的专职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未经过旅游企事业的洗礼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且加上旅游专业开办得较晚,有蜂拥而上的感觉,早期国内少有专门的旅游教育人才,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多是“半路出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不少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普遍有限,实践性教学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应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应铺路子、搭台子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可多渠道、多措施展开全面培养。其一,加大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深度与力度,让教师带着任务、项目到第一线企业去从事实际工作,在管理与服务中不断积累与充实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此促进实践教学内容、手段等的发展、提升;其二,加强与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合作,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并鼓励他们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三,轮流安排本院校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的学生,让每位专业老师都有机会接触、了解、管理、协调学生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完全胜任工作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水平,显然教师也收获了理论与实践相长,不断了解熟悉业界情况,为日后的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通过这些途径,高职院校在自身师资力量方面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院校除配备自己的专业教师以外,还应拥有一支稳定的具有“院校与社会双重师资”结构特征的教师队伍,将行业内的一些专家引进到学生的教育教学课堂中担任教师角色,旅游及相关企业的高水平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亲临学校,开设讲座、指导学习、交流心得,使学校时时、处处都融合了企业理念。这样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接企业需求与学生的培育。
作者:廖维俊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