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创新体系中科研管理论文范文

创新体系中科研管理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新体系中科研管理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新体系中科研管理论文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管理人员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敏感度不足、配合力不强,科研管理工作模式仍未摆脱传统工作观念,缺乏精细化工作思路、开拓性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鉴于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数已持续高达12亿,该数字可直接与美国平均水平媲美[2]。在高校科研经费持续攀升的新形势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自然对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高校对本校已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从高校负责人、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领导到学院科研领导,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工作思路上,没有明确的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意识,往往过多地关注于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的级别与经费、成果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在拥有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仍然遵循陈旧的工作思路,懒于思考,不求创新,只满足于做好一般性的项目立项管理、成果管理;本应做细、做好的项目过程管理环节以及科研产出的跟进等重要环节经常被完全忽视,以至于最终出现科研经费乱用、滥用,不按原始预算操作或超出预算范围,项目在结题验收时不能正常通过审计程序。

(二)专门针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甚至于缺位,直接导致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根基受损,稳定性欠缺。目前,高校关于科研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已相当健全,广大一线任课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被广泛激发。但是许多高校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门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在该管理岗位上,工作得好与不好、效率的高低等,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很多时候,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待遇差别也很大,这些都难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最终导致许多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被动工作,或转而应聘高校内部其他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高校科研管理队伍随之失去了其本身该有的稳定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

目前,高校通行的科研管理岗位在设置上一般遵循本校常规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设置科技处或社科处,部门内配置若干工作人员;学校各教学单位一般在院办公室配备一名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科研秘书,负责学院日常科研管理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并直接接受科研院长的领导。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常规性职责,涉及面较为繁杂,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解读科研政策的能力、协调科研人员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做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创新管理人才。实践证明,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样的科研人员,一样的科研经费,一样的时间和信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强弱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有效的科研管理能够使国家划拨的巨额科研经费恰如其分地用到刀刃上。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全方位深入研究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与实质,在项目立项、项目管理、科研过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许多方面做好功课,创新工作技巧,扮演好其应有的管理者角色。科研管理人员要力争对本领域科研工作有熟悉的学科常识,以便在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能够积极地以个人学理知识辅助本学科其他科研人员做好工作,及时发现、合理避免一些问题。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利用个人学科积累,做好学科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最新信息及时反馈给本学科教师,帮助其确定新的选题;要有效地促进本单位任课教师、其他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科研团队的合作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润滑剂作用。

(二)科研管理人员要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内控机制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成为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2013年10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连说两个“愤怒”以表示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恶性问题”的痛心和错愕。在“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面前,我国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仍然疲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较少,频繁出现的来自国家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腐败案例”直接影响了科研投入的效率。[3]鉴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乱象,管理人员应改变往日对科研经费不闻不问的客观“不作为”做法,积极地参与到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环节的全过程。在明确所有校内外科研经费均纳入学校统一财务管理、设置高校专职“科研项目会计”并为每个项目开通“经费卡”[4]的前提下,学校科研处、学院等部门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审计处审计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专职科研项目会计管理好每一笔科研经费,做到定期碰面、沟通,要帮助科研项目会计搞清楚经费来源、经费原始预算、经费实际支出与使用明细、经费使用变更情况等,做好科研经费的有效监督与监管。由于许多课题负责人缺少必需的财务知识,导致各种经费使用误区的出现,比如将科研经费视为个人收入、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科研项目结题但不结账、以经费购买的设备仪器据为己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项目结题时难以通过项目来源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程序。因此,为了避免经费使用误区的出现以及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严重脱节,科研管理人员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审计知识,学习财务管理政策文件、财经法规和审计法规。同时各学院也要定期邀请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到学院举办科研人员财经知识法规学习专题讲座、科研经费审计法规知识讲座等,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的宣传。各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还要以兼职审计员的角色协助学校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已立项的重大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工作,以避免经费开支中各种漏洞的出现。

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职责权限拓展的若干思考

在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制中,期待科研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创新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切实做好日常科研管理工作是一种美好的希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会遭遇瓶颈。为了促使科研管理人员应有的角色定位得以更好地实现,高校务必克服瓶颈问题,剔除阻碍科研管理队伍成长的不利因素,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并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大胆的拓展性尝试。首先,高校各二级学院应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以配合日趋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管理要求。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的逐年加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要求高校必须大胆改革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思路,促进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积极探索精细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科研管理工作思路。高校要敢于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适当放权,督促各学院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办公室,大胆打破以往仅仅是将学院科研秘书岗位简单地挂靠于学院院办公室名下的传统做法。目前,国内相当一些高校在本校教育机构改革中已经尝试设置了学院教务办,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教学固然重要,科研工作的地位在当下更是不容小觑,因此,设置专门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办公室势在必行。同时,高校要赋予该机构科研管理人员以新的职责权限,确保其最基本的人员配备和相应的职级待遇。高校尤其要做到努力保证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享受同样的薪酬,以激发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科学管理的积极性,保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常规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技巧,转变工作思路,以精细化管理代替粗放型工作方式,勇敢地从旧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其次,为了便于科研管理人员真正介入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中给科研管理人员开放财务监督权限。按照部分高校的常规操作办法,一般将该权限集中于高校各学院一把手负责人手中,其他人员无权查看一个单位的总体科研经费到账情况或科研人员个体的独立到账情况。这就使得负责直接科研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完全脱离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过程,对于本单位所有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浑然不知。为了最大限度地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的内控机制,科研管理人员的权限必须进一步加大,以使其方便通过网络及时掌握本单位所有科研人员不同时期的到账经费、经费使用情况、票据报销情况等,要及时利用个人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履行提醒和指导义务,杜绝科研经费的滥用、随意借支与恶意转移。正如习所说:“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客观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该体系的创新管理人才,为一线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做好一系列辅助性工作。因此,在继续推进“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该群体的队伍建设也将成为一个必须长期重视的话题,也更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科研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作者:张现红张军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