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迄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说:按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指导思想是“指导性”,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国日前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所涵盖的经济业务面不大。目前已的具体会计准则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应当通过不断修订准则来提高准则及其产出的财务报告的质量。
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首先要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即: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美国FASC将这个标准定为:(1)能及时弥补财务报告模式中的明显不足;(2)能改进报告信息整体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包括国际可比性),促进财务报告信息价值最大化,增强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投资和信贷决策能力;(3)能改善资本分配决策有效性,并且新准则实施的效益应大于成本。
我国著名学者葛家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1)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那些概念,如财务报告以决策有用性兼顾受托责任为目标;(2)高质量会计准则原则上应当符合所有的质量要求,而最重要的质量是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与充分披露;(3)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准则最重要的属性,公允性与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4)能够提供新的信息;(5)要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6)要正确处理表内确认与表外披露的关系;(7)要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定。
一、加强概念框架研究
我们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谈起。裘宗舜教授认为,这一基本属性就是准则的制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密的、综合性的、总括性的会计基本概念及其框架,即准则的概念依从性。上述所提的概念框架是一部宪章,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可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所以,概念框架的功效是为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指导,为尚未有准则规范的、特殊的及新近出现的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的框架,确定财务会计和报告的边界。
在众多高度评价概念框架的文献中,以FASB的观点最具代表性:(1)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2)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3)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4)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所以,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首先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有这样,才能为准则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学者李玉环指出:《基本准则》中规定一些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标准也与其后制定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规定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基本准则》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与当前的会计改革不完全相适应,也难以起到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也指出:“制定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时机趋于成熟”。
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系统、完整性原则;(2)一贯性原则;(3)立场中立原则;(4)相对稳定性原则;(5)国际化原则。遵循上述原则,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在充分考虑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的情况下,会计目标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应由财务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作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基于以上认识,我国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绪论。具体包括制订宗旨、适用背景和范围,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与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2)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3)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4)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5)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6)财务报告。
二、需要一个完备的准则制定模式
在准则的制定上,一直有原则导向的观点。它拥有最高的抽象性、最广泛的实用性和最低的可操作性。鉴于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此方法并不十分适合我国的国情。而规则导向则会使准则提供大量细节性的描述。市场交易创新是个不断涌现的过程,准则过于细节性描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从而使准则经常滞后于市场创新,不能满足及时性要求。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把两者综合起来。这样,它既涵盖了“纯原则”的全部,同时又吸收了“规则基础”的优点,在“度”的控制上恰到好处。此种制定模式,以一贯运用的概念框架为基础,使每个准则的制定都要根据内部一致的概念框架进行。它明确说明准则的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这使公司管理当局想绕过会计准则本来意图而进行财务操作的可能性减至最小。而且它提供适量的细节描述以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
三、完善准则的制定机构
由于我国现阶段准则的制定权仍在财政部,它更多地照顾国家的利益,对有关各方的利益还关照不够。准则的制定机构应由高质量、高水平,代表各方利益的专家组成。在准则制定机构中应广泛吸收来自工商界、金融界、职业界、学术界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代表,设立一个广泛代表各方利益的日常咨询机构,增强所制定准则的广泛代表性,从实质上提高准则的权威性。此外,财政部还应与证券管理部门紧密联系,相互沟通。原因在于证券管理部门在证券市场管理方面具有充分的行政权威,如果会计准则得不到证券管理部门的认可,那么,它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就会降低准则的质量。
四、准则的制定力求与国际准则相协调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与国际的商业往来更加频繁,这必然要求提高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协调提供了条件。国际会计准则是当今公认的国际惯例的代表文献,各国的会计准则要努力与它协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这种协调一方面可以改善一国的投资环境,从而提高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也可节省准则的制定成本。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说:准则转变后有可能造成财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下降;不同准则中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和传统因素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冲突,造成新准则得不到完全执行等。因此,我国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只要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中国经济实务一致或者相近,在实务操作上可行,就大胆的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五、准则的制定程序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只有公开、公正、透明的制定程序才能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我国在准则的制定程序上可以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充分程序”的做法,提高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并尽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加以评价,从而使最终所制定的准则,更好地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六、减少以至避免会计程序的备选方案
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甚至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只有在只有使准则减少以至减少备选方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