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改善教学评估有效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美、日、中三所高校中的三份教学评估问卷,试图吸取他家之长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评估体系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本文论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目的和对象;(2)如何编制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评估表或问卷:(3)如何对评估数据进行处理以达到发展性的评估目的;(4)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评估。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数据的处理;有效评估的组织实施
教学评估对于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教学评估对教学工作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教学单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国外有不少大学在这方面走在我们前面。笔者收集对比分析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下简称上外)、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以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京都外大)三所大学的教学评估表,试图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系统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所大学的教学评估问卷各有特点。京都外大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问卷都是由所在国学生用母语来回答的,因此问卷的题目相对较多,在20大题左右,美国的问卷中有的大题下含有10个左右的小题。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问卷是面向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的,虽然可以翻译成英、日、韩三个版本,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学生用外语来回答问卷,因此上外的问卷只有10个项目。我们认为三份问卷的题目在数量上都是合适的。
从评估指标体系上来考察,上外的问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日本和美国的两所大学的问卷中也都包含了这几项指标。而在日本和美国两所大学问卷中均采用的“教学计划”这项指标,上外的问卷中没有。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美国的问卷中有考查学生学习行为的指标,而日、中的问卷中没有。日本的评估采用的是6级量,美国和上外的评估采用的是5级量。
另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日、美的评估问卷设计的问题是针对一门课程的,而上外评估的指标体系则是针对教师的。
三份问卷在细节上的一些区别:日、美的问卷有一个给学生的说明,说明学生反馈的重要性以及不会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京都外大的评估还考虑学生该课程的出席率。我们觉得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出席率与该份问卷的有效值应该成正比。卡内基梅隆大学采用的是网上评估。上外的评估问卷中,担任同一个班级课程的教师都放在同一张问卷中,这是符合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特点的,因为如果让留学生分别作4、5份评估问卷不大合适。
本文试图通过与国外两所大学评估方法的对比以及我们对教学评估的认识,明确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特点,找出现存问题,对现有的评估加以改进,从而促进教学工作。
一、评估的目的、对象和理论依据
借用美国著名教育评估研究专家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L.D.)的话,评估的一般目的不外乎证明(prove)或改进(improve),或曰:了解或提高。教育界普遍接受斯塔佛尔比姆的观点,即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转引自刘德联,李海燕2004),除非有特定的评估任务,比如说需要筛选合格与不合格,需要评出等级或需要与奖惩挂钩等等。评估的对象会因评估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如果评估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评估的对象应该针对课程或教学而不是教师,评估所设置的参数应该对“事”不对“人”。如果评估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那么评估对象更多的是对“人”而不是对“事”。因此是采用教学评估还是教师评估,应视评估目的而定。
教学评估包括教学单位评估、课程评估、课程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评估等。教学单位评估考虑考查教学单位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思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师档案、教学和教学管理文档建设,核对有关数据的真实性等等。有效的评估对改善提高一个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课程评估包括对一门课程的设计、使用的教材、学时、教学环节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课程设计是否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使用的教材是否适合这门课程,学时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课堂教学评估是目前国内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评估方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既定的指标体系收集信息,通过定量或定性分析,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做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教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工作可以为教学管理层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制定教学管理措施提供客观和全面的量化依据。
另外,即使是教师评估也不一定只是为了证明,对教师的评估可分为奖惩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奖惩性教师评估是一种将教师评估结果直接用于做出奖励、加薪、升职、晋级、降级、解聘等人事决策的教师评估制度。这种评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常常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响应和关注(薛伟,王春英,2003),是一种外部的驱动力。发展性教师评估,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来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由于这种评估制度与奖惩无关,教师一般不会有顾虑和担心,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评估,更加关注自己的评估结果。这是一种内部驱动力。
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目的总体上是为了改进教学。联系上外的评估来看,以往的评估并没有与教师的奖惩相联系,评估更多的是一种监督的手段。评估理论认为,评估除了作为一种监督的手段,更应该将它上升为改进课程设计、帮助教师提高的手段。从这一目的出发,评估的对象确定为,课程评估结合发展性的教师评估而非单纯的教师评估,这样更为合理。我们希望评估的结果能成为修改课程设计、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二、编制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评估表或问卷
(1)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与评估指标的选择。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生因素等等。在引言中,我们比较了三个国家三所大学的三份问卷,比较结果说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是大家公认的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此外,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将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对象确定为课程评估而非单纯的教师评估,那么,“教学计划”这一直接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应该作为课程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估指标的时候,将“教学计划”纳入了我们评估的一级指标。
对外汉语教学评估另一个有别于其他课程评估的特点就是,它更主要的是对语言实践课或操练课的评估,因此我们在选择评估指标时需要考虑语言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指标下,我们设计了“这门课的课堂气氛好吗?”、“这门课给大家的操练机会平等吗?”这两个体现语言课程特点的问题。
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中,除了要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特定的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外,还要考虑评估者的特点。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学生评估,即学生作为评估者。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且很有可能被要求用外语作为工具来进行评估。因此,评估指标既要全面,又不能有冗余或太复杂。
(2)评估指标的表述。指标的表述要尽量简单而且明了,避免使用抽象、概念性的语言。在编制修改评估表的时候,我们首先打破了上外原有评估表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框框。虽然这些指标以及指标的目的、层次和等级在编制者心中应该是很清楚的,但作为提供教学反馈的学生却没有必要非得了解清楚。对他们来说能客观、真实地回答问卷中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其次,我们将原表中四字句的表述如“备课充分,讲稿完备,严于律己”改成学生易懂的简单的问题形式:“老师的教学态度认真、热情吗?”。我们认为较之原来的表述,这样的提问方式对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留学生更易被接受,更清楚易懂。第三,有些问题我们向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在日本和美国两所大学的评估问卷中,一级指标教学计划下分别有3个和5个问题。而鉴于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特点,我们希望问卷的题目不要过多,能控制在15题以内。因此,我们设计的问卷中涉及“教学计划”有两题,其中一题“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清楚吗?”后面的括号中,我们提示学生:“包括课程的目标、进度、成绩评定的方法等”。再比如,一级指标“教学方法”下的一个问题“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能给予有效的帮助吗?”后面的括号中,我们提示学生:“辅导、答疑、指导作业、沟通交流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示学生在评估时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另一方面,作为发展性评估,也能促进教师在这些方面改进教学。
(3)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和分数体制。评估指标的权重体现了评估组织者对各指标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主次、轻重的看法,另一方面反过来也会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在我们修改的评估表中,一级指标有5项,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一级指标下的问题数量来体现评估指标的权重。教学计划下有2个问题,教学态度下有1个问题,教学方法下有5个问题,教学内容下有2个问题,教学效果下有2个问题,还有3个问题涉及到5项一级指标的各个方面,共计15个问题。很明显,我们给了教学方法较大的权重,教学态度较轻的权重。
分数体制我们采用最常用的5级量分制,5分为“非常”量级,4分为“比较”量级,3分是“一般,还可以”量级,2分为“不太”量级,1分是“完全不/没有”量级。
1~12题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13~15题采用非量化评价的方法。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是为了使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片面的因素。量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评估者和评估组织者都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评估者——留学生只要看懂了提问,在5级量分制下选择一个等级对他们来说是毫不困难的。量化的方法也便于评估组织者搜集资料,统计数据。非量化的方法又能提供给评估者发表自己主观看法的机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也能使一些未被评估指标涉及的方面得到反映。
三、评估数据资料的处理
不同的理论假设(外力激励教师还是内力激励教师)对评估数据资料可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样,不同的评估指向(面向未来还是面向过去)、评估目的(奖惩性的还是发展性的)也要求我们对评估所得数据资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李亚东,王孙禺,2002)。如前文所述,我们的评估目的若是基于帮助教师改进所教课程,以发展为目的,那么,我们的评估就应该重视形成性的评估结果而不是终结性的评估结果。也就是说,对评估所得资料的处理应该能充分发挥反馈、调节和激励的作用,提高评估的有效性。结合我们对上外国交学院教学评估表的修改,对评估数据资料处理的以下细节值得注意:
(1)数据公布的方式。上外以往向任课教师所告示的评估数据是教师承担一门课所得的总分,对于各项指标的单项分数在告示中并无体现。大家知道,总括性的分数往往会掩盖某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如果评估只是为了奖惩,只有一个总分大致也能满足评估要求。但是对于帮助教师改进一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仅仅只有一门课的评估总分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向教师交待评估中每项指标的平均得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环节或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应该继续保持,而哪些环节或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改进。比如,我们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教学计划”下的一个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清楚吗?(包括课程的目标、进度、成绩评定的方法等)”,如果教师这一项的平均分得到4.86的话,说明这方面做得很好,没什么问题,应该继续保持。再比如,“教学方法”下的一个问题“这门课给大家的操练机会平等吗?”,如果一位教师在该项上的平均分只得到3.28的话,说明他在这方面有欠缺,班上一定有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操练机会。也许这位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其他方面还都做得不错,就是这方面没注意到,影响到了他这门课的总分,或者跟其他课程的总评分无甚区别,看不出问题在哪儿。要是我们只向教师公布一个总分的话,教师就无从改进教学和课程设计了。
以往上外向任课教师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还有一项就是按总分的排名。原意是希望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全院教师排列中所处的位置。但是这种做法很值得改进。教师所得到的每门课的总分可能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所评定出来的,也就是说评估者是不同的。学生的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不同班级学生的评估缺乏可比性。另外,排名第10与排名第15,可能总分就相差1%不到,那么这5名的差别到底是教师教学上的差距呢还是不同班级的学生打分上的差异呢?诸如此类的无法反映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数表述,很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了让评估结果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建议是,在给出每项评估指标得分的同时,也向教师提供他所得评估的总分及一系列参照数据。这一系列参照数据包括:所有参评教师所得的平均总分、最高分、最低分、处于某一分数段的教师人数等。
(2)评估结果的使用。参与教学评估的有评估者和评估对象。评估者可能是领导、专家或学生,评估对象是课程和教师。不同的评估者和评估对象应该有查看评估结果的相应的权限。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评估的评估者为学生。但是为了改善管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领导或专家应有查看全面评估结果的权利。我们的建议是,与我们发展性的评估目的相适应,目前评估结果不要直接与奖惩、聘用、晋升等挂钩。领导或专家查看评估结果不是为了了解孰优孰劣,而是要从管理的角度帮助教师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当领导发现某一群体的教师普遍存在问题的时候,领导就可以针对这一群教师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相反,如果领导发现特别优秀的教师,就可以让他介绍经验,或组织其他教师听课等等。评估者学生应该可以查看所有教师的综合分。如果实行选课学分制的话,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学生在选课时,除了看上课的时间外,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了。评估对象教师应该可以查看本人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以及综合得分,还有评估者提供的定性评语。但不能查看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具体评估情况。
(3)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问题。对评估获得资料的处理还应考虑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前文已经提到,我们的评估希望把重点放在评课程、评教学上,而不是针对教师。因此,评估指标的设计也尽量针对课程和教学而不是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评估这一主观的反映更逼近客观现实。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评估者的特殊性,教学评估发生偏差也在所难免。刘德联和李海燕(2004)经调查分析找出留学生作为评估者的主观方面造成偏差的原因有:印象的偏差造成评估时的心理倾斜:特定文化背景带来的评估偏差:个人主义造成的偏差:对评估不重视不认真随意填写造成的偏差。因此,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教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在使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尽量降低评估给体制、教学及个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四、保证有效评估的组织实施
要提高教学评估的有效性还需要对评估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这包括评估前、评估中和评估后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以求达到共识。完整的沟通包括评估信息的传递与正确理解(杨道莲2004)。在评估前,组织者应向评估者和被评者传递评估的积极意义。首先要向留学生宣传评估的重要性,尽可能事先纠正由评估者主观方面造成的偏差,特别是纠正对评估的不重视不认真而造成的偏差。上外现行的做法比较积极,就是在评估之前由留学生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召开留学生班长会议,向班长说明评估中学生所要注意的问题,再让班长传达给班上的学生。另外我们建议在评估表中说明组织者的诚意以及学生评估对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要性,并承诺学生的评估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成绩。其次组织者与被评者的沟通在于:第一,双方都要充分了解评估的目的。若是以发展为目的,双方就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第二,评估指标体系也应该经过各方的讨论修订,特别是被评者应该充分了解评估体系。因为评估除了有监督改进教学的作用,也还应该为教学指明方向。被评者如果充分理解了评估体系,教学也就有了较明确的指导和努力方向。第三,评估结果如何公布使用不仅组织管理者清楚,也应让被评者清楚。新晨
在评估中,还需要规范各项操作程序。评估表的发放人、发放时间和地点需要统一,这与提高评估回收率、降低评估偏差是有关系的。为了提高评估回收率、降低评估偏差,评估表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学期结束前或一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上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填写。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离开教室。填写完后,由班长收齐评估表装入专用信封交到行政办公室。在课堂上填写评估表比让学生把评估表带回家填写回收率肯定要高。这样的做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真程度,降低评估偏差。
评估结果公布后,评估组织者或管理者以及教师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对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比如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可能牵涉到上一级的行政管理,不仅教师要思考,管理者也需要思考。对于教学环节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管理者有组织培训交流的责任,为教师创造互相交流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在评估之后也应作全面的总结,与以往的评估结果比较,探讨如何改进今后的教学。另外,评估结束后,评估参与者还应该对现有的评估体系进行修改,使其不断趋于完善,逼近最佳的评估效果。
最后,要提高评估效率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当评估者和评估对象比较单纯的时候,手工操作还能满足评估要求。但不能否认,手工操作比较繁琐,而且容易出错。虽然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如果参与评估的人员比较复杂,有不同层次的评估,查看评估结果的权限也因人而异,那么,运用网络技术,采取网上评估会减轻评估工作量,提高准确度,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