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管理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在科学界定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培养能力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理念,构建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其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
比较成教与普教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别,不难发现:由于成教学生已具有较好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但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较在意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而普教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外,还特别关注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这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思路、机制上与成人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当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基础性职业能力、核心性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运用适当的知识、理念、工具、方法,根据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成因的科学诊断分析,提出更科学的治理方案,以较少的资源成本获得较大的治理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的综合目标追求。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其具备体系健全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辩证的管理职业思维、爱岗敬业的管理职业精神、现代高效的管理职业技术、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等基本性管理职业素质,使其形成管理人才特定的管理职业基础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有效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自觉以管理者视角观察管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改善意见的思维习惯。
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是在管理岗位就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横向竞争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是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核心业务工作能力。具体而言,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是根据实际、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出相应处置决策方案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内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协调,对外加强宣传引导、谈判协作,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来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现代工具应用能力是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从事管理专业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素质与操作应用能力。
拓展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适应环境重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在组织运作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计划执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自我内在潜力的基础性发展能力,是一种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快速适应新情况与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种对未来管理职业工作岗位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变换、拓展、提升、创新的潜在适应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不仅有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条件(时间、场地、资金、师资、考核机制)约束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考核机制上缺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与考核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是基于管理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按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和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培养体系构成的总体教学体系与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机制,确保管理人才充分满足管理人才市场各单位多样性、应用性、复合性需求。树立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规格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必须经常通过常设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调查机构或定期委托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等指标变化的调查,科学系统地了解和预测市场对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充分认识管理人才的市场要求规格定位,明确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以相应的管理人才特定的教学体系与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素质、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在素质层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知识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认识管理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掌握管理类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职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地获取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管理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各种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在此总体目标基础上,按照各高校特定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需求差异来细化。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总体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在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对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贡献度为标准,考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或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课程,并确定学分修读要求)。以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为标准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增减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贡献大小为归依,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和组织行为学等)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强化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知识的综合应用、由知识的传授到综合素质逐步提升;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管理职业教育趋势相适应,适当开设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趋势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拓宽管理人才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以较为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经济、法律、语言和技术等知识)和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养与基本管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深化,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各高校不仅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开设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而且应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实验训练环节以及综合训练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学时,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达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能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管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1]。因此,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成比例,应当按照“理论够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即可)、实践至上(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至上)”的原则,对传统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调整缩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资源上要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具体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性、知识实用性和技能多元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管理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多层次实际要求,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又要专门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课堂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课堂示例性管理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实践情景教学、软件模拟演示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机制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记效果,转而注重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个人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单项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单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是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各类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良好的企事业管理、管理文秘工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管理工作基本技能与上岗资格。学校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技术模拟管理系统与流程,帮助各个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操作过程及其标准体系,体验管理环境中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经验。为此,有必要围绕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设“管理岗位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通过各种情景式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综合项目管理模拟的组织、资源、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相当复杂,用手工得出项目管理综合平衡的最优解比较困难,最好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将管理专业学生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团体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综合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高校要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参加院系班组织的社团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管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高年级开设综合项目管理模拟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或小组共同组织、管理项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综合性管理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综合模拟可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综合性更高、训练更全面的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既可以据此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的培养目的。管理综合模拟课程可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管理来进行演练与评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业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实践活动。四、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制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师资素质与实训条件两个方面。在教师素质方面,不仅应当达到规定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还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课外学术活动、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利用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其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训环节,鉴于接纳单位难落实、指导老师缺乏、学生不安心等局限,高校应高度重视管理类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加大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配套各类实用的管理实训软件,通过完善校内实训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场所也能充分感受到管理现场顶岗实习带来的收获;同时,广泛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平台。根据人才质量评估标准,结合各校办学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管理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提出明确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考核,改变以往期末考试占绝对比例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使各级教学管理者能够通过检查实验计划、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奠定监控基础。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机制还要求及时有效收集到教师、学生实践环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奖惩结合的保障体系。为此,高校必须定期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估,完善学生与专家的定期评教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及时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让毕业生参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信息。
总之,基于职业能力的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在培养目标、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方法改革、条件建设、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全承相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