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范文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要:

高职生应具备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能力,能让高职生成功和自信地展示自己。“交流与表达”课程侧重培养高职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策略是角色扮演。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交流与表达;角色扮演

1高职生应具备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生是未来的职业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基础能力。这些基本(基础)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能力,能够伴随职业者终身,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以帮助他们成功、自信地展示自己。这些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8项。这8项能力可以分为两类: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就个人而言的,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属于职业方法能力。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不仅要保证基本生存,还要保持基本发展,这就需要具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是职业社会能力,它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1]。2006年教育部在16号文件中提出:“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职业核心能力的新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这些岗位技术更新快、智能化程度高、技术复合性强,劳动者如果不善于学习,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又没有改革创新精神,就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工作完成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作流动速度加快,终身职业不复存在。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成为社会的必需。高职生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做到在任何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2“交流与表达”课程可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着力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此,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除了拥有共同的职业方法能力外,另有各自的侧重点。如数学偏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偏重于外语应用能力,“交流与表达”这一课程侧重的是职业社会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2]。这种能力不仅是职业岗位的需求,更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让生命延续,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孤立的个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孔子也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学习与生活中的“友”,恰恰需要通过沟通来维系。虽然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许多工作岗位都出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劳动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正趋于消失。与之相反的是,当今社会对人与人的和谐要求远胜于人与机器。毕竟,真正的社会是无法被互联网完全复制的,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的英雄同样需要面对来自现实的压力。正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更需妥善解决完成某项工作时与他人不可避免的摩擦与碰撞。高职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他们未完全踏入社会之前优先进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无疑对其今后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3角色扮演策略在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课堂中的角色扮演就是给一组学生设定某种情境,由小组成员担任某个角色,设计语言动作并出场表演,其余的学生在一旁观看,同时注意与培训目标相关的行为。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讨论观看和表演时的情感体验。角色扮演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增加对自己和他人感情的感受力,由此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潜在的机会。基于社会生活的“交流与表达”课程被分为5个教学情境,即社会交往、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答辩、求职与面试、日常办公和业务工作,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角色扮演是“交流与表达”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策略之一[4]。

3.1生活中自我的扮演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女、父母、祖父母、领导、群众等,由于这些角色的到来自然而然,非有意而为之,因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多重角色的扮演者。“交流与表达”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扮演身边人、身边事,令他们身处特定环境,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如社会交往情境中的“交谈”这一章节,为使学生掌握谈话技巧,可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即兴表演,再现校园中的各种情景。如“宿舍初见”、“校园偶遇”、“借阅图书”、“老乡见面”等情景,展示的是如何把握时机、引发话题的技巧;“老师训话”、“母子交谈”、“劝说和好”等情景,表现的是怎样及时转换话题、避免谈话进入僵局的技巧;而“老友来访”、“记者采访”、“实话实说”等情景,呈现的则是以静制动、从容应对的技巧。尽管学生的表演有些稚嫩、刻意、不成熟,与专业演员不可同日而语,却因为贴近生活,又是由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一起扮演,因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带着兴趣学,效果自然不一样,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显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这就是在“做中学”。

3.2学习角色的换演高职生求学的最终目的自然是完成学业,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毕业前的临门一脚是准备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的写作对高职生来说是一大难题,要解决问题,要言之成理,要见解独到,还要达到数千字以上,关键是写完还要说。接触不多,要求又高,因此,在教学时宜删繁就简、从易到难:每小组集体完成一篇专业性的论文,分工合作,最终推选一名代表做论文答辩,该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小组其他学生可以代为回答,不影响小组成绩。一个小组答辩时,另一小组成员扮演答辩老师,其余小组在老师提问完毕后,可以继续提问、点评,以此类推。整个活动现场,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论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这种做法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一把“老师瘾”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鉴赏力与理解力,贯彻了“学中做”的原则。除此之外,求职面试的情境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如果说求职者是本色扮演,面试官就是角色错位。面试官通常有分温和型和严厉型。模拟面试时,一组学生演温和型的,一组演严厉型的。温和者意在让求职人轻装上阵,不存紧张心理,完美地表现自我;严厉者则是考验求职人的意志,看他们能否不被外在的气势所压倒,仍然保持自我。课堂上,扮演面试官较之于求职者难度更大,此类人物他们见过,但自己没有经历过,所提问题要适时、适量、适度,对度的把握不太容易。上述两个情境中都形成各自的团队,无论是答辩老师还是面试官,都以小组形式来组织活动。小组同学关系融洽的则配合较好,平时交流不多的小组就默契不够。练习情境结束后,教师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对各小组表现也做出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随着小组活动的增多,各组的协作会越来越自然、默契。

3.3职场人物的预演都说商场如战场,职场亦然,为使学生有一身过硬本领,尽快融入社会、融入职场,不被社会所淘汰,高职院校作为“新兵训练所”,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交流与表达”课程自第三个情境起,开始模拟公司的运营模式,教师和学生全部转入职场角色,教师任董事长,班长做总经理,每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部门。学习办公室工作情境时,由虚拟公司的办公室安排会议事项、日常工作,董事长做职业培训。接待人员如何对待上级领导、下层群众、平行部门,如何介绍人物、介绍产品、介绍单位,在实地预演中展示。至于产品的推销、海报的制作,不仅要求学生对本单位的产品足够了解,还需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作为职场新人,往往易犯的错误是颠倒了职场精英们的办事顺序:有时间去做,知道该怎么做,最后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职场精英却是:我知道该做什么,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有时间去做。将“交流与表达”课程的后3个情境设计成职场模式,便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精英的办事三步骤,以期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

4结语

当然,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全程加以控制和指导,按步骤进行。首先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角色的知识,其次要求表演投入情感,第三要求扮演时完全进入角色,第四要求表演把握分寸,不能过于夸张,不能脱离活动的目标。通过角色扮演,“交流与表达”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创设了良好的人际氛围;学生个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开始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达到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EB/OL].(2011-10-29)[2015-08-05].

[2]谢丹影.浅谈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56-1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4]卢锦明.交流与表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何兰玉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