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 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受市场环境的约束较多,所以为有效的应对市场风险,事业单位需内外部经济管理,平衡单位资金收支。因此,本文对新时期如何构建经济管理新模式展开讨论,旨在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力度,创新会计核算、财务预算方法,规范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流程,以此健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模式;事业单位;新时期
引言
经济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有利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保障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效果。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求产生较大改变,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剧,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经济政策的变化,进一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以此稳固事业单位经营发展,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水平。
1 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单位财务活动所展开的重要管理措施。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平衡事业单位内部收支,维持事业单位经营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改革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新时期社会进入改革时期,为适应改革时期的经济环境,事业单位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方案,满足事业单位经济需求,合理使用国家财政补贴,优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另外,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多为国家财政,其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稳固事业单位经济水平,使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高效率的解决民生问题,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1]。
2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2.1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在新时期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内外部经济环境愈发复杂,其经济活动中的日常开销逐渐增多。所以事业单位需要借助经济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内部开销,应对内外部环境中隐藏的风险问题,降低事业单位财政风险,节约各项经济事务中的资金成本。一方面,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会严格控制内部成本,从单位内的各个环节中科学限制资金使用,完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机制,挖掘各类经济活动的实际价值,确保事业单位经济规划、成本管理方案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会通过分析成本管理风险,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成本管理透明化,从而落实成本监督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保障事业单位经济效益[2]。
2.2投资管理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中,投资管理尤为重要。事业单位会通过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确定下一季度、年度的投资管理方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资产进行投资运营,从而为事业单位获取经济效益,优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比如事业单位可利用股权外放的方式,增加事业单位收益,扩大事业单位规模,完善事业单位基础设施。随后,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案中适当增加外部投资比重,并通过投资风险管控的方式,使内外部投资收益最大化,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确保事业单位投资方案的科学性。
3 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3.1经济管理人才缺失
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体制逐渐改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会使单位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效率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案难以落实,且内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尚未完善,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较少。多数事业单位会由内部财务人员进行经济管理,但根据事业单位新时期的经济管理需求可知,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出现较大变化,财务处理要求提高,财务内容更为复杂[3]。若事业单位没有积极推进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则会使得单位内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甚至因经济管理中的疑难问题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不利于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3.2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压力增加,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改进传统经济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满足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需求。但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且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业的变化,事业单位所沿用的传统经济管理理念过于落后,无法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仍坚持以管理层个人经验为核心,忽视对经济管理需求、市场风险的分析与管控,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实效性不足,存在突出的经济管理决策风险。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投资管理效果、成本管理质量,容易造成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3.3会计核算不规范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会计核算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关系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平衡。但在当前时期,由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度”较为复杂,财务管理难度增加,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财务信息,维持事业单位内部收支的平衡。所以在国家财政资金尚未拨付时,事业单位需要预先垫付,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不准确,无法准确的评估未来经济管理需求,继而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4]。
4 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4.1落实柔性管理理念
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时,为避免经济管理人才流失,夯实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基础。事业单位应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完善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事业单位应换位思考,从员工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宣传教育、鼓励激励政策,转变员工经济管理思想。增加员工的岗位责任感,引导员工自觉的遵守单位经济管理制度,执行经济管理方案。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可结合经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管理方案,针对性的挖掘、分析员工潜在价值,并通过尊重、平等沟通、相互学习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基本优势,保障经济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为使员工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环境,事业单位应加强员工素质建设,通过专业培训、组织学习等方式,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其经济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处理经济事务、管理财务信息过程中,懂得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并结合新时期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管理方案,全方位的优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措施,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突出单位经济管理价值[5]。
4.2健全经济管理机制
健全的经济管理机制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内容,首先,单位管理层应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方案,重视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评估。管理者应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积极构建经济风险预警机制,并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竞争风险,调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指标,增强单位经济实力。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还应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审核、财务监督,用宏观调控的方式管理各个经济事务的资金管理流程,合理把控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处理经济管理中的不当行为。最后,事业单位应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中的经济风险、经济决策需求,制定可执行、可落实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期间的岗位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各部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6]。以此强化内部员工的责任意识,发挥经济管理制度的引导作用,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方案的落实。使事业单位可以稳定经营,有序的处理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4.3优化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方法,合理编制预算报告。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所颁布的《新会计制度》,改进单位内会计核算流程,依据该制度中的会计核算规程,调整会计核算模式,确保会计核算质量。在新时期,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应加强风险防控,全过程的管理内部资金使用,安全、完整的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7]。另外,为确保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结果的可靠性,事业单位还需科学调整会计核算计量基础。事业单位可结合《新会计制度》变革单位内的会计核算体系,将权责制度融入会计核算模式内,以此转变会计核算思路,准确的运用会计核算结果反应资金使用情况,便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平衡内部资金收支。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在将“权责发生制”应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时,还应坚持以新时期经济政策、《新会计制度》为导向,不断细化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会计核算偏差,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率。
4.4加强经济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往往需要不断进行基础建设,采买单位公共服务、办公所需的材料设备。所以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中,事业单位仍需通过合理的预算,规划事业单位不同时期的经济开支,确保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对此,事业单位应加强经济预算管理,在购买基础设备、材料时,严格控制资金支持,并通过透明化的管理模式,评估预算信息、资金数据,从而避免资金浪费,减少财务预算风险。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可定期编制财务预算报告,用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控制财务收支预算,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流程。在此期间,事业单位还应完善预算制度,要求内部员工根据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执行预算方案,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支出资金,资金使用前期还应确保支出手续的完整性。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而言,其在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预算规划时,应持续优化预算方案,编制合理的预算报告,科学预估不同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需求,为事业单位合理的节约成本,防范资金风险,确保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4.5重视财务风险防控
随着新时期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升,其内部财务控制、经济管理环境愈发复杂,整体财务风险增加。而财务风险会导致事业单位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失效,继而无法实现经济管理目标,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建设。因此,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时,事业单位还应重视财务风险的防控。首先,事业单位应正确看待市场风险,主动分析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组织经济活动时存在的风险因子,为员工、领导树立风险意识。随后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建设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应对体系,使得事业单位具备处理财务风险的基本能力,可以在风险来临后解决风险问题,减少风险损失。其次,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还需正确认知风险,了解风险来源,科学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多层次的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务风险处理的有效性。之后,事业单位需结合风险产生因素,分析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继而控制风险来源,降低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顺利执行。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在防控财务风险时,还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定完整、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借此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预防财务风险,减少资产损失。对此,事业单位应细化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人员分工,引导员工定期汇总固定资产信息,了解资产管理相关数据,使其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处理日常资产管理事务,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管理提供助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时,还应积极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同时根据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环境,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推进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通过健全的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的落实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确保事业单位经济规划方案的可靠性,夯实事业单位经济基础,维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以此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需求,促进事业单位进步与发展。
作者:林江河 单位:安溪县市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