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面提高公共危机监管能力范文

全面提高公共危机监管能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全面提高公共危机监管能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全面提高公共危机监管能力

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1]。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公共危机高发期。县级政府处于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维系县域社会秩序的核心力量,也是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性力量。因此,提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县级政府能力,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县级政府介入公共危机管理的必然性

公共危机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社会事务。县级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公共危机管理职责。

1.1公共危机管理是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县级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具有“公共性”,即其执掌的是社会公共权力,执行的是社会公共意志,谋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管理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承担的是社会公共责任[2]。换言之,县级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是其基本职责。目前,我国县级行政区有2860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国土,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也发生在县域范围内。公共危机直接威胁公众生命安全、财产,损害公共利益。这就要求县级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公共危机管理,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应对,维护县域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

1.2公共危机管理中县级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公共危机破坏性极大。危机救助、危机后恢复与重建,需要极大的社会参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这就要求其管理主体具有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的能力,具有极强的资源调动征集能力。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十分有限,资源征集调动能力更是不足,从深层次讲,也不具备社会动员和资源调动征集的权力与法律地位。而县级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具有健全的职能组织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有能力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可以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调动征集本县域一切公共资源。因此,由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是不现实的,县级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1.3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要求县级政府介入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预防为主,二是反应迅速。县级政府处于基层,掌握县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风气、常见犯罪活动等信息。县级政府介入,有利于贯彻预防为主原则,便于进行潜在危机和风险分析,排除隐患,消除危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发生在县域范围内,县级政府具有迅速应对和处理的条件与优势,可以迅速到达危机现场,迅速布置应急措施,迅速上报危机信息,迅速调集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时控制事态发展,避免次生、衍生危机。

2.公共危机管理中县级政府能力的缺陷

县级政府能力是指县级政府在执行既定公共政策、履行政府职能过程中,以其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为基础,解决面临的问题,实现其职能目标所体现出的内在能力。我国是一个公共危机多发国家。在以往公共危机管理中,县级政府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公共危机应对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但综合来看,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县级政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2.1预警能力不强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处理以及危机后恢复和重建等多个环节。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多侧重于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与危机后恢复和重建。特别是县级政府,危机防范意识不强,预警能力不高,没有常设的危机应对机构,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缺乏系统科学的预警预控管理体系,不能做到事前预防、早期识别,致使发生公共危机后,仓促应对,被动处理。可以说,预警能力不强是导致近年来矿难、食品安全问题等频发的根本原因所在。

2.2控制应变能力有限从理论上说,县级政府对县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应是最先知晓的,应当当机立断,立即启动预案,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对公共危机进行控制以防事态扩大。另一方面,危机应对措施和控制办法无先例可循,需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尤其在始发期,控制能力对于控制危机的蔓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县级政府的危机控制应变能力还很有限,对危机发展态势判断不准,在危机面前反应迟缓,控制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高,常常错失最佳应对时期,致使危机得不到及时快速控制,造成危机蔓延,损失扩大。

2.3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毋庸置疑,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应在危机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有效的危机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公众、企业,乃至国际社会等的共同参与[3]。当前一些县级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几乎包揽了一切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工作,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危机管理中孤军奋战,导致公共危机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4信息沟通能力有待强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障公民知情权,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然而,一些县级政府信息机构设置不合理,信息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信息搜集方法不科学,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不健全,不能迅速向上级政府反映情况,不能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披露危机处理措施及结果;个别县级政府甚至采取“捂盖”办法,漏报、少报、瞒报,极力阻挠媒体介入报道,不让公众了解危机事件真相。这一点在矿难事故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2.5职能部门协作能力低下公共危机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可以单独应对的,需要公安、消防、财政、物价、医疗、卫生、交通、通讯、文化、宣传、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当前,县级政府普遍没有建立公共危机专门管理机构,往往是公共危机发生后临时成立一个指挥协调机构,加之又缺乏应急运作规则,很难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协作,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相推诿,这势必影响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危机处置的重大失败。

3.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在以往的公共危机面前,我国县级政府经受住了考验,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不可否认,县级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与社会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提高。

3.1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预警能力县级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及时捕捉危机征兆,及时发现潜在危机。一是要建立危机监测系统。由于潜在危机因素众多,专业性强,需要长时间跟踪分析。因此,县级政府可以根据危机的类型,将公共危机预警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职能部门。比如,卫生部门负责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安全监督部门负责安全生产事故预警,公安部门负责群体性事件预警,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食品药品事件预警,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预警,等等。二是建立预警信息传送系统。预警部门收集到危机信息后,及时通过预警信息传送系统传送到有关部门。预警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减少传递层级,缩短传递路径,以减少信息传递时间,避免信息损耗、失真。

3.2建立公共危机专门管理机构,强化领导,提高应对处置能力为实行公共危机管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便于协调和调动各种资源与力量,县级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在非危机期间,进行县域社会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等;在危机发生期间,制定出周密、具体的行动措施,明确行动方向,统筹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专家库,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根据危机类型聘请相关专业人才、专家组成智囊团,为危机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必要时参加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3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预案系统,提高应变能力县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本地区总体应急预案及对应应急保障方案,根据公共危机类别,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专项应急预案;督促指导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帮助乡镇政府、城乡社区制定修订重点领域应急预案,努力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在制定危机管理预案时,应明确危机管理的整体策略、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预案启动标准和原则性对策措施。特别是危机预案启动标准和原则性对策措施,要尽可能周全、周密、详尽,要包含人员调度和疏散方案、物资储备与调动方案、安全保卫方案、媒体公关对策等内容,并且应具有实用性、适用性、科学性、操作性强等特点。

3.4培育多元化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形成有效合力对于公共危机事件,仅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成功应对的,必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以县级政府为核心,企事业组织、公益社团积极参加,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管理主体框架。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利于集中民智民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巨大合力,迅速实行社会救助,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在参与中了解真相、打消疑虑,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

3.5完善公共危机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提高政府公关能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有义务向公众、向媒体公开信息。“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它说明了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的重要性[4]。县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软硬环境建设,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一是要完善信息报告制度,要畅通与上级政府的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将公共危机具体而真实的情况向上级报告,使上级政府掌握、了解公共危机的具体情况,以便做出科学决策。二是要完善公共危机信息披露制度。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没有闭塞的角落。政府应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会、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披露真实信息,以官方的权威稳定民心,消解公众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信息公开,也有利于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缩短危机持续时间,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