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危机保障体制创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突发性公共危机频繁发生,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破坏性等特点,不仅给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破坏了政府形象,对国家的声誉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以此为背景,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已被加紧提上了政府日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
1公共危机应急保障的概念及必要性的阐述
公共危机是指对公众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破坏的事件。引发公共危机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六种因素。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就是针对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善后等方面进行的保障,这种保障包括人力资源、各类物资和应急能力的保障。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是预防危机发生,降低危机危害,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有其必要性。一是公共危机自身的特点决定必须建立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扩散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既无固定模式,也无任何规律可言。在无任何的信息和准备的情况下,危机一旦爆发,对常规状态下的系统必然是致命的打击,财产的损失,人员的伤亡,甚至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瘫痪。在信息缺乏、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危机事件极有可能迅速蔓延,引发更大的社会恐慌,造成更多的损害,而且对公民心理将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二是政府的职能决定必须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应该履行其社会职能,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减少危机事件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创建安定和谐的社会。
2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逐步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但从长远来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首先,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缺乏法律保障,保障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依据,责任不明,应急保障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其次,专业力量不足。危机事件的处理仅仅依靠有限的医务人员和临时召集的专家难以应付复杂的场面。第三,缺乏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出现危机时,政府临时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这样被动地应对危机,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也无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原则
3.1统分结合的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既要有统一的指挥,也要有分层的管理负责。一方面,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危害的范围往往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而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众多地区、众多部门的连锁反应。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这样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调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入到危机事件的处理之中。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当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危机特点建立适合本地的特色应急保障机制。
3.2时效原则危机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发性,因此,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在建立的初期就要重视时效性。政府官员作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主体,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在常态工作环境中居安思危。一旦危机爆发,要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建立应急指挥部、分析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防止事态的恶化。
3.3合作原则公共危机的预警、化解和处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应急保障机制,同时社会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与媒体的沟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动员各种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化解恐慌,积极应付公共危机。
3.4信息共享原则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整体范围内的系统建设,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因此在建立应急保障的时候,无论是危机预警时期物资和人员的储备,还是危机爆发时的信息,都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员的合理调配奠定基础。
4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的措施
公共危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是降低其破坏程度。因此,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势在必行。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包括三个方面:法律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和组织保障。
4.1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法律和教育保障体系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的履行必须走法制化的道路,将政府的应急行为转变成必然行为,在危机的预警和处理的过程中明确责任、有的放矢。教育保障主要体现在全民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不仅要靠政府,而且需要公民危机意识的养成。各级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卫生等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全民危机防范教育,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承受能力,将危机防范变为自觉的公民行为。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培训,通过学校、公司、部门等相关课程、规章的设计,提高公民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
4.2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物资保障一是财政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政府预算和支出中救灾资金的比重,杜绝救灾资金的挪用和滞留现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资,通过社会赞助、捐款、民间集资等方式公开筹集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充足。二是物资保障。物资保障主要是针对应急救援需要的物资储备,包括生命救助物资、工程保障物资、工程建设物资、灾后重建物资等。如防护用品、急救药品、帐篷和食品、挖掘机、吊车、炊事车、供水车、宿营车、移动房屋、消毒车、电力抢修车辆、抢修器材工具、直升机、搜救犬、红外探测器、生物传感器、生命探测仪等物资的储备。这些储备直接关系到危机发生地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各方面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相关物资的采购、贮存和更新工作,在物资的质量和保管方面必须严格把关,为应急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
4.3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人力保障
(1)组建和管理应急专家队伍。应急专家的工作是平时的应急教育培训和重大课题研究、危机时的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理的咨询、危机后的事件评估、性质和责任认定。在应急保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应急专家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危机事件处理的成败。一是在专家组的筹建工作上,要建立专家信息库,记录专家的主要学术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和灾害应急工作,各有所长,各司其职;二是在专家组的组织方面,要做到有机构、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为专家组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三是在专家组的管理方面,要对专家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更新知识,提高队伍素质,为应对危机的发生做好知识储备。
(2)组建和管理应急专业队伍。应急专业队伍根据专业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防疫队伍、建设与水电队伍、军队应急队伍(运输)。其一,卫生防疫队伍主要负责现场救护、疾病的防控、环境的保护和灾后心理问题的疏导。卫生防疫队伍的建设要将人员培训纳入到常态管理之内,并建立达标和资质考核制度。此外,定期的危机应急模拟实战综合演习也是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二,建设与水电队伍主要负责危机处理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房屋建设、水文勘测和电力供应。此队伍建设应该侧重于挖掘、土方作业、建筑装卸、锻锤切割、电力检修等方面的训练。其三,军队应急队伍是集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和军队于一身的队伍。由于部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该队伍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物资的运输和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和安全的保护、现场人员的搜救等等。此外,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军地结合,组建依托消防部队和武警的应急救援队,通过应急救援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实战应急演习和信息共享,在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装备的同时,提高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尽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装备精良、技术过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的应急处理队伍。
(3)组建公共危机应急志愿者队伍。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预警、处理和恢复的各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根植于社会基层,更贴近社会大众,更熟悉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具有深厚的群众资源优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更加的灵活快捷。要把这部分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管理。不仅在资金方面要给予一定支持,更要在志愿者专业培训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和人力、物力的帮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组建一支有技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4.4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组织保障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需要应急处理人员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将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到最适合的地方,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在中央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内部建立一个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任总负责人、由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是危机处理的中枢神经,在危机出现时赋予其紧急处置权力,统一指挥应急工作,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各种应急行动和资源的调配。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常态状态下的危机防范、危机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危机对策设计等工作,战备状态下转入现场指挥、信息收集与、决策咨询、善后总结等工作,充当危机处理的参谋部和指挥部。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的运筹帷幄和有条不紊才能保证决策有理,指导有力,行动有利。
5结语
SARS事件之后我国加紧了危机应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急保障机制也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之中。但是也应该看到,应急保障机制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保障机制还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团结一心,共同参与,为国家的安定有序、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