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危机管理互联网舆论解决范文

危机管理互联网舆论解决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危机管理互联网舆论解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互联网舆论解决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传播过程中,互联网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政府部门必须正确把握互联网公众舆论的导向,从而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借助多种手段消除不良影响或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本文将从公共危机管理互联网公众舆论这两方面的交互入手,分析互联网公众舆论对于危机事件的反映,并借鉴公共管理理论的框架,提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对互联网公众舆论的对策,为构建和谐共赢的互联网公众舆论环境做出理论上的研究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对危机的定义上,国外起步较早,许多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罗森塔尔等人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格林认为: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少损失将是主要的任务。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佩尔森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雷德认为:危机管理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危机处理,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二)国内研究现状。相比较而言,我国是近几年在现实的触动下才开始对危机管理有所引入,自身研究十分匮乏,学术届、半官方、民间、咨询机构等对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大多都还处于政府出台行政性决策条例的合法性研究。所以,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主要将公共危机事件界定为发生自然灾害,食品、水、空气污染,传染病爆发,化学或其他有害物质泄露,放射物泄露,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事故,人质劫持,爆炸,火灾,恐吓,暴力事件等可能存在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

三、互联网公众舆论社会心理分析

(一)互联网公众舆论对公共危机的关注体现了其既有特点。在公共危机中,网络公众舆论类似于一种虚拟的应激状态下的“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本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这类的“集群行为”代表了在公共危机的极大激发下,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响应。所以,网络公众舆论体现了民主意志,同时代表了公众追求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二)公共危机中的互联网公众舆论凸显了负面效应。在面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危机中,公众往往会产生心理的恐慌和不安,这时网络公众舆论的负面效应会比较明显地得到显现,这也会促使网络信息较其它媒体信息而言,更容易出现失真或者蓄意造假,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全国各省市高清摄像头启动拍摄不系安全带情况并给予处罚”等内容的消息,公众对于是否被处罚的关注,远远高度系安全带对于安全驾驶的关注。贵阳警方12月19日在网站主页上刊登了《高清探头拍车内违法?没这回事!》的新闻,澄清了事实真相,并从侧面引导公众行程良好的驾驶习惯。

(三)互联网公众舆论体现了对“知情权”的强烈追求。在互联网环境中,公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所获得信息的丰裕程度和即时程度也都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介入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公民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越开放、信息渠道越多、自主意识越强,公民的“知情权”要求也会越高。如果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不能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不仅可能造成舆论失衡,而且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四、政府应对互联网公众舆论对策建议

(一)满足公众“知情权”,确立网络舆论环境下的政府权威。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人成为了大众传播者,信息扩散以秒计算,而且在传播过程中,网络公众舆论对事件进行铺陈,产生了激烈的情绪,如果政府应对滞后则容易陷入被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容易激化,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网络公众舆论容易倾向于相信负面信息。因此,需要借助各类网络媒体工具,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在日常的工作中确立政府在网络舆论环境中的权威性,注重营造自身作为权威信息源的形象,并时刻注意维护这一形象,这样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地确立政府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设置互联网舆论焦点,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互联网传播总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声音,同时,更加容易被负面声音所带动。因此,政府需要借助网络媒体根据自己的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重要部分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程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引导受众正确看到信息的正面,从而使危机管理顺利展开。如“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就第一时间在人民网上报道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召开会议研究汶川地震的消息,同时,又设置专题,报道了国家各部门和当地党政机关干部群众共同抗灾的消息。地震当日19时22分,人们就从央视《新闻联播》中看到,国务院总理抵达成都,正赶往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21时42分,新华网消息:国务院总理已经抵达地震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始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震后救援最关键时刻的表现,既为救援工作顺利进展打下良好基础,更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塑造出中国政府高效、负责、亲民的形象。

(三)促进互联网法制环境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对网络的立法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运行管理和网上行为管理两方面,网上行为会涉及到公共利益,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可能会有不正当的、甚至危害社会的网络公众舆论产生,这就要求政府对如传播谣言、流言、攻击、谩骂等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只有通过政府有效的倡导和监管,才能培育健康积极的网络公众舆论,保护绝大多数网民的利益,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舆论氛围。

五、结语

公共危机中的互联网公众舆论的兴起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危机管理水平。互联网公众舆论既是政府应对危机时必须面对和管理的对象,也是政府处置危机的帮手。网络作为新媒体,其上的网络公众舆论不但会成为危机事件造成的有害信息飞速传播的介质,也可以成为有效消除不良影响的途径。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正确认识互联网公众舆论,并科学地进行管理将有助于打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文明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