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危机监管特殊影响因子解析范文

危机监管特殊影响因子解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危机监管特殊影响因子解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危机监管特殊影响因子解析

诱发和影响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而西藏受到特殊地域环境、民族宗教、行政区划、国际环境、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公共危机管理较之其他地区的风险更大、隐患更多、处理更为复杂。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特点

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的脆弱程度和地质构造的特殊性与大多数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更是人类抵御灾害,重建家园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

(一)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西藏地势高亢,地形复杂,河流、山川自然景观多样,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高空空气环境的影响下,西藏区域气候差异明显,日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湿分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候特征使得西藏地震、雪灾、旱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较内地更高更强。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而言,错综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救援难度,因此,正确把握地形和气候因素是逐步完善本地区应急机制的前提条件。

(二)资源丰富,分布和开发有限

西藏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优质草场集中在藏北一带;耕地约36万公顷,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未开发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30.71%。林地主要集中在林芝地区,占全区林地面积的80%。水资源年平均径流量约有362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居全国首位。铬、铜、盐湖等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虫草等生物资源独特。

但受到地势和气候的影响,西藏各种都资源呈现出绝对数量大,分布不均的特点,因此而形成的问题层出不穷。一是优质草场、林地、虫草资源面积小、分配不均,而导致的争夺草场、虫草资源的民间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多有发生。二是因本地农牧产品单一、生产有限,一旦大规模自然灾害爆发,农牧民赖以生存的食物及生活资料将难以自我保障,严重依赖外部援助。三是牧区、农区聚集度较低,当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政府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应急救援难度大。四是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引发种种问题:一方面,将面临生态破坏的挑战,将导致各类突发自然灾害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分配收益,将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制造新的不平衡因素,从而引发社会张力加大,甚至导致社会矛盾增多。

二、人口与民族宗教特点

人口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潜在的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特定的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表征,也是特定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西藏人口发展现状

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为3002166人,男性人口为1542633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1459533人,占48.62%。藏族人口为2716389人,占90.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0514人,汉族人口为245263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1.83%。[1]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3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5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847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可以看出,西藏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人口相对丰富,性别结构基本平衡、年龄结构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人口城乡结构不均衡、受教育程度低、年龄负担系数高等一系列不足。这种状况制约着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在公共危机的应对过程中民众的参与能力也将更多地受到知识储备不足的制约。

(二)民族宗教信仰特征

西藏总人口超过300万人,农牧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多数信仰宗教。现区内共有1700多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多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拉萨市现有回族居民2000多人,其中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情况的复杂性,增加了本地区处理民族宗教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难度。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处置往往容易掺杂民族情绪、宗教信仰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对地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行政区划的的地方特色

西藏管辖地域范围广、行政区划层级多样,这对于各类危机事件的应对处置是一个考验,需要合理设置应对处置机构、划分管理职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较大的范围集聚人力、财力、物力,并使其有效发挥效用。

(一)管辖地域广阔,行政区划相对较少

西藏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设置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包含6个地区、1个地级市,共7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69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包含140个镇、534个乡、8个民族乡和9个街道。从上述行政区划状况看出,西藏地区的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管辖地域范围广,行政划分相对较少的特点,有些县级政府管辖地域甚至比某些内地省市还大。这有利于日常行政事务处理的精简、效能,但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看,尤其在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层级较少与管理范围过宽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这对应急机制建设的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行政层级多样化,内部管理指挥和协调成本较高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西藏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的行政层级设置,在省区都设有地区一级政府,相对于沿海城市的市级行政单位,地区行署在职权和协调力度上往往不能和市政府相提并论。同时,多层级的民族自治区域划分以及地域资源、人力上的差异性都使得面对危机事件时各地区的统筹协调就较为困难,难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共享,因而区域的协调成本相对较高。

四、经济发展方式的地方特点

经济问题一直是作为引发各类矛盾的诱因和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而备受关注,它影响着人们危机预防意识,对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西藏继续保持着跨越式发展的势头,2010年生产总值达507.46亿元[2],延续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12%以上的良好态势。但相对于本地实际需要,目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根本解决实际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需增强应急资源整合能力

由于西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人口各方面条件区域差别较大,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致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分布不均,应急能力和保障有限,无法达到同一标准。因此,在应急机制的构建中,必须做到高效地整合现有资源,并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从而为危机管理提供坚实的资源供给途径。

(二)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人们预防危机的思想观念

由于经济基础差,社会生产力落后,长期以来,西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长期的“供给型”经济使得某些地方“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仍然十分严重,再加历史上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旧的行为方式、传统观念和社会习惯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改变这些“无形的阻力”,就需要进一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逐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观念和社会习惯,改变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自然经济观和“等靠要”的依赖观,树立市场经济观、创新观、竞争观、自强观和效益观。这对于在公众中树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危机意识、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五、反分裂斗争关系国家安全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保障。流亡国外的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分裂集团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阴谋制造各种危机事件企图阻碍西藏发展。西藏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关系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必须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尖锐性。而在西藏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过程中,必须明确反分裂斗争任务,实现预防管理的日常化,从根源上消除隐患。

总之,西藏地区自然环境多样、资源能源丰富、宗教色彩浓厚,形成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势。同时,这些优势也构成了西藏发展的诸多挑战,环境资源面临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挑战,能源的开发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宗教和民族特色对社会整合形成一定挑战,反分裂斗争加重了地区维稳任务。西藏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备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就必须认真对待处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