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众参与危机监管的意义与途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如环境污染、“非典疫情”、金融危机、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HIN甲型流感”等,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重大损失。所以为了减轻公共危机事件对国家、对人民的不利影响,必须调动多元主体,采取多元主体联动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多元主体联动管理机制是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媒体、国际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同时发挥各自的独特资源优势,协同处理危机的系统机制。其中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有许多力所不及的地方,很难实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和灵活,必需依靠全社会公民共同参与,才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救和他救,也有助于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问题,并确保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本文将重点研究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参与方式以及增强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效果的途径。
一、概念解析:公民、危机和公共危机
从根本上讲,公民是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公民是他的称谓,公民身份才是本质。[1]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2]一个“好公民”在出现公共危机时应具备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公共利益意识以及宽容意识的品质。[3]危机一词,首先是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的概念。罗森塔尔等人认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国内学者张茜认为“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受到破坏或严重威胁的状态”。公共危机一词,美国劳伦斯·巴顿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国内学者张成福认为公共危机是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或者说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4]所以,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以及危害性等特征,发生后急需快速做出决策,人员、物资以及处理时间都非常有限。
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但由于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对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等多重因素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危机的持续恶化,使得这些应急性的急救措施很难立即发挥作用。而正在此时,广大公民参与并且理解和配合政府采取各项危机管理措施,或出人出力或捐钱捐物,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救援工作,为政府开展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也相当程度地控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危机应对的快速、高效和灵活,而公民本身具备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并且拥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其有效的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意义
公共危机事件在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等物质损失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生活方式以及公众价值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于危机的恐惧远远超过危机本身,尤其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公民的忧虑与恐慌。由于公民本身是公共危机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所以希望了解和掌握危机处理的进程和现状以及想表达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如果让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公众各方面的诉求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架构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通过公民的参与,可以使他们了解危机的真相,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减少参与传播谣言以及危机现场的抢夺等不合作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公共危机事件对公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可分为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两种情况。一方面,负面影响主要是危机造成人们物资的匮乏,可能造成各种混乱,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危机的发生都是和人类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是人类长期不当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出于预防危机产生的目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革除许多陋习,形成新的良好的习惯,同时会自觉学习并掌握应对危机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广泛而有序的公民参与,更能体会到危机的危害,从而调整今后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同时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混乱和损失。
公共危机事件对公民价值观也会有所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是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普遍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领域,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之间的行为往往是不合作的,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全和便利,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结果是没有了秩序,有的只是混乱和无序,而这种无序和混乱,往往又会使人们的行为效果极差。但在危机时刻,公民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刻,心很容易走到一起,其行为就会被重新考虑,彼此都会认识到只有信任和合作才能共同度过危机。[5]
(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经济价值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除自身积极参与并发挥主导作用外,更应注重公民的参与,一方面,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公民不再是被动地了解和执行决策结果,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危机管理的机会和更多的知情权。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建立起强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对危机决策和决策执行的失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有助于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充分了解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和愿望,同时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危机决策得以迅速实施。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公民的有序参与能够及时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缓解由于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和心理伤害,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危机管理成本。[6]
三、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方式
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类型有很多种,而按照其形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一)出劳力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中会有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被破坏,且范围广、受损严重,所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公共危机发生的救援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实施,而消防、武警等国家相关部门的人员毕竟是相对少数,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重大危机;况且,有些特殊的工种也并不一定能够及时招募到。这时,如果公民使出自己的劳力,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有序地参与自救与互救,能够极大地减轻政府救援人员的工作量,有利于政府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重点工作上,这将大大提高解决危机的效率。
(二)传播信息
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共享是政府与社会公众合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前提。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建立了完整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系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危机的最新信息。当然,信息的传递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常常需要经过多次的搜集、整理、传输、反馈、确认和输出才能完成。这样,在信息的逐级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问题。公民是信息的重要来源,由于陷于危机中的公民或者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公民对于危机的情况较为了解,他们所掌握、提供的信息往往更真实、准确和及时,所以,公民参与传播信息有利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三)捐赠
公民的捐赠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形式,包括捐物和捐款两种形式。物资是解决危机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物资,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像食品、饮料、药品、衣服等物资是危机过后灾民急需的东西,虽然政府危机管理所会有存储的物资,但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且能否及时将物资送达也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很难确定,这个时候公民及时地捐物对于受灾群众来说,往往是能够决定生死的。所以,公民平常就要准备应急物资,一旦危机爆发,可以拿出来自救或互救。
公民的捐款也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物资,政府在制订危机预案时虽已有一定的应急经费,但由于公共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易在事前就能进行准确估量,应急经费往往很难与实际需求相符,所以,来自民间的资金就成了重要补充。而且公民提供的经费虽然比较零散,却很灵活,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起到及时应对危机的作用,这就有效地控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给政府应对危机赢得了时间。[7][8]
四、增强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途径
(一)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
公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处理公共危机的效果,因而要对公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培养。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同时,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以人的实践行为为载体,“指导人们去积极地改变世界”。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根植于意识。因此,培养全体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具备良好的公共危机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公民个人的应急能力。全社会良好的危机意识是预防公共危机的前提,也是改善公共危机管理、增进社会安全的基础。要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需通过学校教育、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公民就潜在威胁较大的危机形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危机教育,让公民了解公共危机知识,识别生活中的危机警示,掌握应对危机的正确方法,从而使公共危机意识根植于公民之心。另外,要树立牢固的公共危机意识,还需对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加以强化,可通过大量的广泛宣传,营造出相应环境,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能感受到相关信息,通过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危机应对、减灾防灾等信息家喻户晓,强化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总之,公共危机不可避免,全社会必须摒弃侥幸心理,树立牢固的公共危机意识,常备不懈,做好预防,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改变公民的盲目性、自发性、零散性等缺陷,建立非政府组织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各种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结习惯,造就更具社会责任感、更大行为能力的人,其有效途径即建立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包括各种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各种自治组织以及知识性、专业性较强的组织等,多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在危机发生时,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宗旨使其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凝聚民间资本,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其成员的力量投入到危机应对工作中。同时一些志愿性组织也可吸引大批的志愿者,他们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做好群众疏导和后勤保障工作,弥补政府在人力资源汲取方面的部分缺陷。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壮大,可以有效地降低危机处理的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从源头清除危机的诱因,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广泛而有序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对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9]
(三)建立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是人们行为的动力保证,促使他们行为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前面我们提到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因而若能让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其效果会更好,所以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在激励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些因素,激励以人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有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不同类型。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要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应做相关宣传,使公民认识到自身在公共生活之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求公民个体要超越仅对一己有利的狭窄视界,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另一方面,要了解公民的需求,对表现优秀的应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以资精神鼓励,这是对其行为的认可与肯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内在的激励,会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对奉献突出的,除了授予荣誉称号,还应给其今后各种升学、升迁机会优先的资格,这样加上一定的外在激励,进一步增强公民的行为动机,激发公民的潜能,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管是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过后重建过程中,公民这一社会力量都能取到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应采取各种方式有效地促进公民和政府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