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合作培养机制范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合作培养机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合作培养机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合作培养机制

【摘要】实践教学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获得岗位胜任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某医科大学为例,通过该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培养机制,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岗位胜任力的有效路径。在院地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从合作培养基地的遴选与评估机制,带教标准作业程序机制,专业导师与基地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健全院地合作培养制度等方面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院地合作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机制的路径,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宽与专业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合作机制;实践教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院校;机构

拥有相应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备能够在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胜任力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1]。为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学院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以下简称合作培养单位)共同建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2-3]。本文选取西部地区某医科院校为例,通过该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培养机制,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岗位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1院地合作培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4]。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实践需要、就业需要、职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综合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很有必要[5]。院地合作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6],是院校和地方专业机构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院校和地方专业机构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双向参与、定岗实践;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卫生事业管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助力就业。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推动本科生教育理念转变、深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7]。通过开展院地合作,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需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

2院地合作培养基地的遴选与评估机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合作培养基地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要求,一般以医疗机构(各类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卫监所、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为主,也可以根据需要覆盖政府(卫生健康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局、检察院、法院等)和社会组织(律师事务所、健康相关服务事务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医院成本管理中心、健康研究院)以及健康服务企业(保险公司、医药制造及销售企业)等。(1)制定基地遴选标准:选择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意向,在行业内应具有一定代表性,能满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能运用现场研究、专业训练等方法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机构作为合作培养基地。基地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能够指导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应具备专业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并具备劳动、卫生、安全保障等举措以及优先考虑吸纳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单位。(2)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与合作培养单位签定协议,规定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期限。双方根据协议要求加强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合作协议到期后,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和合作成效,可续签协议;未续签协议的基地自动终止合作并取消基地资格。(3)评估与反馈机制:每隔三年要对合作培养基地进行考核和重新认定,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地的保障条件、人才培养成效、组织和制度建设、特色及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级。根据考核结果可以给予该基地继续合作或给予撤销的处理。

3合作培养带教标准作业程序机制

学生在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践阶段,在进入合作培养基地之前,通过基地提出需求,学生和基地进行双向选择,双方达成一致意愿后,学生进入基地实践。对于进入基地的学生带教建立标准化作业程序。(1)规范化岗前培训。要求合作培养基地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地简介、培养计划、工作纪律、工作要求等,通过岗前培训,学生能快速了解实践要求,尽快适应实践单位的要求和工作。(2)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与学生事先沟通合作培养目标与计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期望,根据学生的时间合理制定培养计划,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实践技能,参与部门日常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而且有助于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学生与基地的双赢。(3)带教工作效率化。完善带教手册,将工作的说明及具体步骤整理成工作规范。通过手册,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部门日常工作规范,并将规范应用到工作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部门日常工作形成电子手册、视频等,可以大幅度提高部门的带教效率。(4)评价考核规范化。每位学生指定一名基地导师,指导实践工作以及利用实践积累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基地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计划、部门工作经验,结合机构管理实际,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完成后,科学评定学生的考核成绩。

4专业导师与基地导师联合培养机制

进入合作培养基地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分别为其配备基地导师与专业导师。合作培养单位按照专业校外指导教师评聘办法的具体要求,推荐基地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基地导师。专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包括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而且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基地导师负责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指导,协同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等论文设计,同时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并对学生在基地实践的工作和表现进行考核。基地导师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等学生培养相关活动。双方导师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定期交流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事项,共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鼓励基地联合培养学生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合作培养单位具有明确的行业或职业背景的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健全院地合作培养制度

加强合作培养工作制度保证。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合作培养的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使合作培养工作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直到带教执行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促使合作培养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8-9]。院校与合作培养基地明确管理权责,避免不同管理职能发生脱节。院校一般下设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事项的实施和监督。并保持与基地定期沟通,对合作培养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针对问题制定解决办法。这种相贯通的管理体系,使合作管理在宏观上有决策、有指导;在微观上有措施、有落实,为加强合作培养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院地合作是一种院校和基地联合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这种合作,基地可以从与院校的合作中获得新的决策理论和管理理论,院校则可利用基地的工作现场进行实践教学,院地双方实现了互补和资源共享,院校希望利用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9-10],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合作单位则可以依托院校的理论优势和人才储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11-12]。本研究仅以典型案例形式进行基地和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探讨,从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院地合作的过程也是双方培养人才的过程和双方优势互补的过程,今后还需要对该机制不断进行评估与完善。

作者:陈菲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