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的挑战及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公共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学科,是当代中国最具前景的学科之一,它涵盖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等内容,用以解决社会面临的公共信任危机和财政危机。关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人们应对新时期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危机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挑战;治理方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新常态”已成为时尚之词,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潜力学科。其主张的弃陈建新,取消垄断,充分发挥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协同性,推动了社会各领域利益相关方面有序地发展,实现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社会也向多元化转变,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在公共的事务问题处理上的公平、公共利益的实现,并以公共管理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其研究管理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
二、公共管理的特征
(一)主体角度从公共管理的主体角度看,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管理都具有社会职能,而国家和政府的社会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印上阶级和历史的烙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增强服务能力。随着社会性组织的独立性增强,社会公共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职能达到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渐丧失而成为真正的独立主体。
(二)对象角度1.从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角度审视其社会性,就是对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者和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与目的两个方面,通过对管理对象的表面管理,实施统治手段与管理方法,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衡量政府举措的公共性,从而加强国家统治,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2.从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视角来分析社会性,体现在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方面。为满足社会公众所追求的公平,民主行政的模型被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将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平提高到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实施公共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利用新闻媒体、电子信息或其他舆论手段,形成对政府机构活动的有效监督。
三、新时期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发展的蓝图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新常态下的高要求,但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所造成的困扰是发展的瓶颈,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长远的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治理能力要求与当前实际情况差距甚远。我国的治理体系中明确提出治理要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实施法治化;治理程序要以人为本,实施民主化和透明化,以多元协同治理为方式,实施和谐有序、高效的公共治理网络。但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比如: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法治与民主化的程度较低;治理主体的分配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现代化网络治理程度没有雄厚的制度基础做保证;社会机构组织和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的参与配合度不够;治理力度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的范畴内,对治理主体的内部素质尚待提高和改进,与社会要求的管理职能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存在着差距等。第二,公共管理组织的个体与组织文化的倡导相悖,道德约束机制执行力不强。个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执行都反映了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伦理观;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组成了一个整体机制,相互之间不断渗透和影响。良好的组织文化体系能促使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伦理高尚,组织文化健康,价值体系健全,相反则会使组织管理内部的成员走偏路,道德沦丧,视公共权力为满足私欲的有力手段,导致公共权力的行使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超越了其权力的范围,降低了公共组织对社会运行的推动效率。第三,基层与上级之间的改革途径配合关系的矛盾。在我国顶层设计规划中,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一整套的周密部署,从地方到中央构建了高效创新民主的大部制,对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与打击腐败制度的“转作风”行动。但在措施执行过程中,因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话语体系和技术平台没有保障,自主化的网络合作,使得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特有的行政环境下受到阻碍,顶层设计的实施缓慢。
四、公共管理矛盾的解决办法及有效途径
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的解决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大力宣传了理论的重要性,以求为群众所认识和掌握,将身边的事物和文化转变成物质力量,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寻求社会现象中的矛盾统一。
(一)提高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和治理能力从治理角度看公共管理者,不同的组织治理层面所承载的治理权限和范围不同,因此对不同管理层面的治理能力的要求也各有差异。首先,政府的管理方法及能力要求,是通过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制度来实现的,所以应优化政府内部的治理部门,完善人员任用,制定激励机制,培养和加强政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树立服务理念、回应意识等政府职能所要求的行政意识,提升他们治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社会组织的管理方法和能力要求,是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有组织地对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激活社会活动中的协同治理元素,运用自治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最后,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公众能力。他们是主要的生产力,是创造历史的源动力。社会公众的参与,能极大地促进和完善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并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意识的认可及配合度,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使政府、社会组织的治理更加地顺畅。
(二)倡导现代公共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新常态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数据智慧型的公共管理技术日新月异。如数字治理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都极大地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和基础保障。智慧政务技术和科学决策技术为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所以,在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者的革新意识中,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维,自觉地接受和学习先进的当代科学技术,提升自身的素质,结合互联网、物联网或者是公共危机预警技术,创新更实用、更得法的技术支持理论,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三)高屋建瓴,构建顶层设计的落实机制顶层设计是指导地方政府放开手脚进行治理,实行自主选择有效的治理模式,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推陈出新,实施改革,在失败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改革道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新时期公共管理改革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究性,保证地方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构建创新型的社会治理团队,制定新常态的治理体制,以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和相关的法规为基准,将自治和法治相结合,刚柔并济,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并驾齐驱,治理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协同治理,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公共价值的创造。同时,对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治理目标,要制定治理绩效考核,对治理目标的达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透明公开地反馈评估结果,使相关部门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为下一步治理工作找到提升的路径。
(四)重塑公共管理中的伦理价值制度体系,解决公共管理文化“染缸”窘境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中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使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置若罔闻,公共管理原则也束之高阁,社会群体与政府组织之间缺乏信任,甚至产生一种不服政府管理而欲取而代之的倾向行为,严重危及到国家的稳定、和谐。因此,对公共管理领域的伦理道德进行重新打造,构建健康、正直、民主、公平的伦理制度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培育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观,使社会公众与政府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接近公众与政府的距离,将公共管理建设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主要导向的管理制度,以提升公共管理者和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准。
(五)建立新型的治理网络现代化,为公共事务提供更好的服务新时期下,传统的单一垄断公共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治理理念为新时期适应当前公共治理的发展,和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者与其他成员之间有效互动、价值共享所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共管理者由原来直接管理人员或项目而组成的政府或社会组织,转变成管理更多的网络结构或承接更多的公共事务,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能力的体现。抢占社会公共事务先机的组织机构,在其公共管理领域必有新的突破。因此,是否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必然会影响机构的兴旺与衰败。公共领域的治理网络,有着广阔的资源共享能力,打破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的垄断地位,使不同的组织可以参与到治理功能中来,实现治理功能耦合,增强公共管理的实效性,为公共服务提供优质的供给,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合作协商的公共服务平台,使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实现良好的对话与整合,发掘社会公共价值的潜力,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实现新时期公共管理的应然目标。
五、结束语
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价值理论,为解决公共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佐证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管理方法、信息通过网络治理的形式,输送给公共管理者,达到增进与社会公众、社会团体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使公共管理模式更加前卫,更加合理。通过政治管理者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德行,形成社会公众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意识,从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共管理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祁凡骅.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发展脉络[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3).
[2]张来成.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交际,2012,(03).
[3]张玉强.加强中国公共管理的本地化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9,(03).
[4]许峥,赵连荣.公共管理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孟祥瑞.公共管理的文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3,(13).
[6]李晓云.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研究[J].群文天地,2011,(02).
[7]黑燕.浅析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作用[J].当代电视,2014,(03).
作者:潘晔华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