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公共管理概念下推动我国教育制度革新范文

新公共管理概念下推动我国教育制度革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公共管理概念下推动我国教育制度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公共管理概念下推动我国教育制度革新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新公共管理”无疑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它摆脱了传统官僚桎梏,开拓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也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新成就。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经济效率的优先性,强调市场功能,强调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方式,强调顾客导向。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解决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为核心,创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知识理论框架,以适应西方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理论开阔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具有一系列的主题创新。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结合了管理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起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和交融性。它借鉴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成本———收益分析、交易成本理论等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利用了企业管理中的绩效评估、顾客导向、人力资源开发等理论和方法,将这些综合运用到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由于性质特殊可能无法全盘照搬新公共管理的模式,但其有益成果,如注重效率、关注顾客需求等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思维转换与内部管理还是不无借鉴意义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广泛的知识框架也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例如,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拨款为主,要想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必须增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教育享受者的关系,增强服务供应者的竞争意识,加大体制创新的力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2.新公共管理理论提供了一种公共行政的新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政府官员常以恩赐者的姿态出现,而常常忽略为公众提供的服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预示着公共行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把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政府管理中,要求公共服务部门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且以契约形式明确公共部门应该提供的服务,以便接受公众的监督。通过建立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元结构,促使供应者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正是“市场导向”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往往是教育行政部门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教育系统内“顾客”(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等)的需求,服务质量不高。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广泛听取顾客的意见,建立明确的顾客服务标准,向顾客做出承诺并赋予顾客教育选择权,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受教育者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去。如在英、美等国家旨在提升家长教育选择权的教育凭证制度再次受到关注,一些州已经通过立法实行教育券制度,通过教育券的流通实现学校的优胜劣汰,体现了消费者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3.新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政府治理工具。传统公共行政条件下,人们基本上将政府的行动视为执行政府单方意志、实施政府权威的过程,所以,政府治理的工具主要是强制性工具。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治理是共同解决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政府治理的工具有:(1)传统类工具。包括建立规章制度与制裁手段、管制或放松管制、监督和调查、税收和拨款等;(2)创新类工具。包括特许经营、技术支持、有价证券、催化非政府行为、改变公共投资政策等;(3)先锋派工具。包括种子投资、股权投资、需求管理、重新构造市场等。政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这些工具,而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推动公共管理学者不断摸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政府治理工具,教育行政可以适当借鉴,这也是对教育行政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管理思路的转变需要相应的工具作为支持,只有治理工具多元化并不断创新,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更好地推进并贯彻下去。

4.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新公共管理淡化了政府的政治职能,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行政具有更加积极的内涵:第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积极的发展。政府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管理职责的理念、方式和管理过程的控制等方面都做了调整。第二,在管理理念方面,政府由过去的单纯注重效率发展到效率、效益以及公正、公平并重。第三,在管理方式方面,新公共管理打破了传统由政府垄断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管理,并把管理的主体扩展到非公共机构领域,不断探索公司合作的新途径。第四,在管理过程方面,由关注管理过程发展到关注管理结果。

三、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客观上改善了西方各国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集权化。我国的办学体制是以国家为办学主体的,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使学校成为了政府管理的附属物,缺乏自主权和办学活力。其二,投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办学主体单一,缺乏个人、社会的共同参与,导致教育投资渠道过窄,社会资源利用不足,以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其三,缺乏竞争机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基本是以政府为主,社会及个人办学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不断地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并没打破政府办学的格局,民办学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和公办学校的竞争。其四,缺乏服务意识。国家为办学主体的性质是造成我国教育缺乏服务意识的主要原因,随着WTO的加入,教育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受教育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教育服务,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关注学生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仍需要不断的进行必要的改革。

1.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办学。政府在推进公办学校改革的同时,应当加大力度推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调动起社会与个人办学的积极性,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大众服务。在推进民办教育的时候,政府应通过教育立法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教育标准和学校标准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通过加强教育执法和督促检查来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共同、良性发展,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2.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应放宽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自我管理。政府应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调研决策系统、宏观监测系统和服务系统。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成果来换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并积极吸收充足的生源,学校由此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可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3.更新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现代教育行政的本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政府提供教育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以此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必须以服务观念作为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当前,质量的好坏和顾客的满意度日渐成为管理的主题,教育质量己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理应看到教育市场的需求变化,在管理改革中要削减指挥意识,强化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