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角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创新范文

公共管理角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角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角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创新

一、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状况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服务的,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在组织构成方面,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由校领导分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招生、毕业生分配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处)来负责,学生党建工作由党委组织部和同级院(系)党组织负责,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由学校团委负责,学生的教学与学籍管理由教务处与院(系)共同负责,学生食堂宿舍管理、后勤保障由后勤管理部门负责,职责分工比较明确。但在实际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职责分工和部门利益的考虑,经常出现职能部门之间水平协调的困难,出现效率危机,更不要谈为学生的服务了。

二、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的发展趋势

“组织的发展基本上总是在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传统管理的方式,并强调管理必须是参与性和合作型。”[1]

不断完善组织职能,做到职能齐全、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灵活,是新时期组织的发展方向。当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承担一部分学费,学生的教育消费意识开始显现。此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高校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毕业生被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教育消费意识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使得学生对在校期间所能接受的教育和服务更为关注,这就使得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政府部门组建了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招生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并不断深化其服务职能,这是学校服务型组织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将成为必然趋势。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的理论路径

(一)组织的含义与功能

对于组织的界定,“格罗斯与埃策尼关于组织的定义是:‘组织,是人类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标,而特意建构的社会单元。’”对于现代化组织的分工,其“分工的方式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传统的,而是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加以精心设计的”,[2]即为了特定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组织将会是一种有机的、适应性的结构形式,组织结构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并能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的公共管理思维

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政府财政危机,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主流思想理论遭受严峻挑战,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3]

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本位”的理念;在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方面,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在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方面,要明确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改革学校主导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管理模式和对话机制,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管理模式。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的主要任务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职能也将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学生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切实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组织及其职能,在完善正式组织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构建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根本目标;服务型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主要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管”字当头向“服务”至上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的现实路径

(一)学校正式组织:强化自身服务职能

笔者通过对南京某高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近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应更多地体现服务,而实际情况只有32%,同时仍有33%比例的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太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因此,学生教育管理组织改革的重点是对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部门等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加以强化,完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同时将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管理部门进行部门功能整合,形成有效的合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学生管理部门:加强服务和协调

笔者所提到的学生管理部门即指高校的党委学生工作部(又称学生工作处),以及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或者年级办公室等组织,主要负责学生事务性工作,此类部门是直接面向学生且与学生发生联系最多的组织,因此也就成为学生利益诉求和寻求帮助的主要对象。首先,组织职能由日常管理向日常服务转变,方式由“管理为主、服务为辅”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转变,既要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更要处理学生提出的诉求,解决好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为学生争取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其次,成立专门的学生服务性组织,诸如学生利益诉求机构,处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建议与意见,并积极协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学生入学教育指导机构和学生资助机构,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

2.教务管理部门:完善服务和督导

教务部门即高校的教务处和院(系)的教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调整、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学历证书等工作,与学生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也是学生联系较多的部门。首先,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又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学计划的安排既要方便老师,更要方便学生。其次,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建设,严抓教学质量,树立品牌意识,使得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第三,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建设公共教学信息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第四,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减少管理部门的机关作风,教务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其根本是为学生服务,要大力推动和实施一系列在成绩、课程、培养等环节的便民措施。

3.后勤管理部门:加强服务与监管

问卷调查显示,有近33%的学生对学校的住宿条件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简陋和设施维修不及时两个方面;对于学校的宿舍管理工作,有9.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宿舍公共环境和管理秩序混乱两方面。学生对于宿舍管理工作方面的建议,学校首先应该在硬件设施上改进,其次是环境卫生方面,再者就是管理者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态度有待加强。后勤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履行管理、指导、检查、监督职能,确保后勤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后勤管理作为学校最大的窗口服务单位,其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总体评价。首先,制定统一的后勤保障工作服务与考核标准,对后勤保障及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其次,建立与完善后勤保障工作的服务价格体系,确定校园内相关服务收费范围、标准、价格维护学生的利益。再者,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积极做好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等。

(二)学生服务型组织:完善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只要是学生合理的需求,学校就会有相应的服务。[4]

因此,结合学生合理、正当、普遍的实际需要,学校要大力建设一批“学生服务中心”类的学生服务型组织。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而设立“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解决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在各个教学学习区域设立“学生学习指导服务中心”;为解决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在各个宿舍区域设立“学生生活服务中心”;为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并加强学校部门协调而设立“学生投诉受理中心”等。学生服务型组织属于学校正式组织范畴,其功能就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并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服务保障,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管理的服务特征。

(三)学生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与服务

教育民主化思想内涵之一就是教育体制内部的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平等与民主,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及教育教学的民主化。[5]

因此,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也是对学校正式组织管理服务职能的有效补充,更是学生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诸如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自律委员会”、自我服务的“学生宿舍社区居委会”等组织,成立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诸如监督食堂饭菜和服务价格质量的“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监督学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学生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学校教学质量的“学生教学监督委员会”等,但关键还需要学校层面为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包括制定规章制度确认学生自治组织的合法性,提供办公场所和物质支持,经常与其进行互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能和解压作用。

(四)学生非正式组织:与学校正式组织进行合作共治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梅奥于1927~1932年间进行的有重要影响的“霍桑实验”以后正式提出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成员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校的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扩大学校服务学生的广度与深度。高校的非正式组织主要包括教师协会、学生社团等,其中学生社团是高校目前最普遍的非正式组织。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为主要目的,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而学生对参加学生社团历来有着莫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寄希望于经过参与社团的活动,使自己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教育作用、补偿作用等。[6]

对于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社团,要积极鼓励并为其成立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和经费,但关键是要注意对社团活动的规范和引导,设置一定的准入机制,在不影响社团自身活动和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加强其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