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养老新政下三种人养老现实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个人账户退休养老金社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制度企业改革
当中国人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养老制度后,对于如何养老忽然变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不知所措;
明年正式实施的养老新政,对“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养老方式作出了全面的安排……
新的养老制度值得每个人期待。“辛勤劳作了几十年后,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将会为自己提供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福利,保证自己能享受到悠闲而富裕的晚年生活。”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自己退休生活的一个不算奢侈、但够美好的设计。不过,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些许差距……
新政出台我们能领多少养老金?
按照新制度的设计,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为每月发放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1/120。
另外,国家对于“中人”还将给予以过度性养老金为方式的补偿,但是,对于过度性养老金的制定和发放标准新政尚未明确。
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人”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具体算法为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期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
举例:北京居民王先生是“中人”,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0年,假设10年后北京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那退休后,他能领到多少退休金呢?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后,王先生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3000元15%+3000元8%1210120+=690元。
其中,(3000元15%)为基础养老金;(3000元8%1210120)为个人账户养老金。
养老保险改革步入雷区20年难题待破解
现年66岁的梁小年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他家的阳台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铝罐和饮料瓶,那是他从邻居家或者街上捡回来的。每个月,他都会分两次把这些废品搬到收购站,换回一把总额不超过100元的零钱。
梁小年每月的退休金700多块钱,交付了电话、水、电等费用外,还剩下约500元生活费。因此,每月卖废品赚得的100多块钱对他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说这笔钱可以偶尔买点平常舍不得吃的肉制品。
梁小年老人退休前是北京某钢铁厂的工人,对于这位消瘦的老人来说,不给子女增添任何负担是他的心愿。
梁小年的2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儿子梁兵今年40岁,前几年下岗之后一直就靠给人开车揽活为生,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己的儿子还在上学,所以趁着身体还行多干几年给儿子挣个大学学费是他的心愿。至于如何养老,他的想法很简单,养儿防老。“自己的儿子长大之后肯定不会不管我吧。”面对记者,梁兵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梁小年的女儿在一家企业给人记账,家庭也不富裕。女儿所在的单位虽然给她办了养老保险,但是由于每月的工资本来就很低,所以每当要从工资里扣钱的时候,她总是不情愿,“我更愿意拿这些钱来改善现在的生活。”
梁小年的家庭生活和他们一家人的养老想法,可能代表了不少现在的中国家庭和中国人的养老现状。
当中国人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养老制度后,对于如何养老忽然变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不知所措。
养老新政之焦点:个人帐户缩小
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记者招待会。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会上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并且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将全部用于社会统筹,确保当期的基金养老金发放;个人缴费则全部用于积累,用于本人将来的养老问题。
他强调,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据专家介绍,养老新政对于个人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因为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意味着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缩小。
现有的养老金办法是,个人缴纳月工资的8%,放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中,同时企业也按职工月工资20%缴纳,其中3%并入职工个人账户中,另17%放入社会统筹账户中。自2006年1月1日,即养老新政正式实施后,企业缴纳的3%将不再并入职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放入社会统筹账户,所以个人账户就由原来的11%降为了8%。养老金重新划定三种人——老人、中人、新人
刘永富副部长还介绍说,目前中国不够合理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应当改变,将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逐步过渡”的方式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老人:指“新政”实施前,即2006年1月1日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仍按照国家原有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并随以后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
中人:指1997年之前,即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简称“国发”)之前参加工作,“新政”实施后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保险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国家将还将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新人:指1997年后,即“国发”实施后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缴费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除此之外,“新政”在覆盖面上还做了进一步扩大—明确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这部分人适当的倾斜。据了解,目前,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总比例为28%左右。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
从新政内容不难看出,政府对于此次变革还是十分谨慎的;而在方式上也考虑周全。如12月15日正式公布之前,早在11月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就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养老保险的资金压力很大。”他说,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及做实个人账户,均是可取之道,但关键要有足够的财力。并透露了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比例的变化幅度和正式实施时间。
对于养老新政的出台,各方都表示,改革绝不会以牺牲职工待遇为代价,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低。
养老金制度为何要改——弥补缺口做实个人账户
我国养老金制度实行的一直都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将职工及其单位上交的养老保险费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两部分。把“社会统筹”部分拿出来供养现在的退休人员,而“个人账户”部分则归个人,也就是交得多享受得多。
不过,我国是在1997年才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因此,在1997年前所有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这批人退休后尽管要领取养老金,但是其个人账户都是“空账”。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尚难完全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因此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便被用于统筹使用。正是在此背景下,职工养老金“个人账户”变成了“有账无钱”的“空账”。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目前我国养老金账户缺口已达2.5万亿,预计未来将达到9万亿多,不过这些数字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缺口的存在却是事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研究所的李刚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养老金缺口有两个涵义,一是指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就是“收不抵支”;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自己退休后使用。
“问题就出在这里,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这些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李刚介绍说。
为什么会出现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李刚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劳动者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而当时的“高积累”政策使得职工的大部分劳动所得被征集用于企业的再发展资本,一般人的工资都很微薄。作为回馈,国有企业为职工们提供了“大而全”的福利化制度。
然而,改革开放使得这种制度一夜之间瓦解,许多国有企业改制,被同时推向市场的就是这些职工们。但此时最大的难题就是他们的工资水平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他们几十年来的大部分收入都化为了工厂里轰然作响的机器设备。大部分人收入都在几百元时,能够按比例交纳的养老保险费少得可怜。
李刚分析说,“收不抵支”是历史性欠账,几千万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国有企业职工们为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默默地将自己应得的一部分收入交给了政府用于扩大再生产。给他们一个相对更公平些的补偿机制,是这个社会应尽的职责。
“‘空账问题’则牵涉到目前仍然工作的每一个人。”李刚说,目前,公共养老金体制只覆盖了不到25%的劳动者:基本体制覆盖了15%的劳动者,公务员体制覆盖了3%的劳动者,自愿参与的农村体制覆盖了大约5%的劳动者。其中,农村是最薄弱的环节,民营、私营等企业是重灾区。
三种人的养老现实
此次养老新政出台后,备受各方关注,其中很多人担心个人账户一旦“缩小”,未来养老金会有所降低。
老人:养老新政是保障
如果说年轻一代还有为自己“老有所养”进行奋力一搏机会的话,现如今,大部分老年人则只能默认现有的养老现实。
“我们老两口现在的退休金加起来总共4000多块钱。”说这话的时候,潘老的老伴儿刚从外面买菜回来。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退休教师,潘老觉得现在的退休金已经够他们老两口舒服的过日子了。“可毕竟我们代表不了大多数,中国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年纪的老人吃不饱饭。”潘老说。
文章开头提及的北京市梁小年老人养老生活的艰辛,更代表了大多数普通老人的养老现状。
“改革对老人的影响不大,就是说目前老人能拿到的养老金不会有任何变化,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专家介绍说。
实际上,这次养老新政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证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据了解,为了离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高达2093亿元。
“但仅有政府的重视和努力还不够,”李刚博士评价说,“还需要有实质性措施予以解决。”此次养老新政把个人账户“做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完成从空账到实账转变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据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各项缴费比例已高达40%,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为维系这一制度的正常动转,不得不挪用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形成了约7400亿元的空账,并且每年还在增长。
中人:“新政”损害在职职工利益?
“等我老了能领到的退休金会因此变少吗?”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侯志勇满脸狐疑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求证。已过而立之年还在为事业打拼的他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但他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是否会减少显得十分在意,“等我退休的时候竞争压力肯定会更大,养老金要是少了,生活质量如何保证?”
“改革意味着政府将通过提高社会统筹的比例来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受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去年起承担了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黄必红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基础养老金不变的情况下,个人账户规模的缩小,将使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金水平缩水。
有业内人士提供了以侯志勇为案例做的一个养老金计算:侯志勇是养老新政实施前参加工作且在新政实施后才退休的职工,假定他的平均月薪3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0年;再假设10年后北京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那么退休后,他在政策变化前后各能领到多少养老金呢?
按养老新政之前的养老金政策看,侯志勇在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是880元;如果将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将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即实施养老新政后,侯志勇退休后每月可领到的养老金690元。
也就是说,在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后,侯志勇每月少拿了190元。但是“新政”明确指出,国家还将专门对中人发放“过渡性养老金”,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偿,但发放标准和形式尚未有明确规定。
黄碧红博士认为,“中人”在改革前并无个人积累,这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养老新政”实际上是通过牺牲在职一代的福利,来保障退休职工的福利。而且,再过三十年,现在在职的一代人将到退休年龄,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顶峰。届时,在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支付日益增加的养老金,如果政府仍然采取现行的政策,即进一步缩小个人账户比例,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将使未来工作的一代个人账户养老金进一步减少,最终可能使养老金制度完全成为现收现付制。从养老金支付的自身规律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大国,没有积累的养老金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新人:凄凉与潇洒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但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这种养老方式也几乎失去了可能性。而对于目前已经长大成人并刚刚走上社会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养老问题可能只有依靠社会或市场来解决了。
目前的中国已经迎来了“421家庭”时代。所谓“421家庭”,即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位,4个父母长辈、小夫妻2人和1个小孩。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已经让身在塔尖的年轻人不堪重负;而教育、医疗、住房这“新三座大山”更使他们气喘吁吁、举步维艰。许多人感叹:我们连自己的福祉都谋取不到,如何还有能力让父母老有所养?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年轻人对于养老的反应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凄凉。
刚参加工作的刘志坚最近一直在和同事讨论这样一件事情:自己结婚以后,如何来照顾双方的老人,虽然父母一再告诉他不用担心他们的养老问题,但刘志坚还是觉得父母加起来不到1500元的退休工资难以维持较好的生活。
“可是我该怎么办?我根本看不到自己将来能够有多大的发展。”刘志坚说,他有时会为此而失眠,父母操劳一辈子,而自己挣钱又不多。“总不能再让老人补贴我吧。”
与刘志坚的悲观预期不同的是,另一批年轻人对未来养老非常乐观。正在某大学读研二的曲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不担心工作之后单位是否会给自己上养老保险,他会靠自己的努力在10年之内赚到100万。“靠每月缴纳养老保险来养老不现实,可能到时你都用不上那笔钱,所以趁年轻挣一些钱养老才靠得住。”
曲波们的养老观念让专家比较着急。“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会有风险,而当年轻人逐渐变老的时候,当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支付危机。”
据了解,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到2030年,中国人口结构将从现在的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老龄公共政策的原野博士认为,西方国家进入老龄时期一般都花费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从控制生育到进入老龄化只用了18年时间。“我们这个社会‘未富先老’,所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繁重。”
事实上,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这是从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职工养老金费用总额。”黄必红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报告根据2004年到2033年每年对退休人员发放的养老金数额趋势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从2032年起我国养老金债务才会开始下降。
目前,1997年前退休的那一部分老人已经全部在90岁以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很低;1997年前参加工作、1997年后退休的那部分“中人”由于多年来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拥有使用自己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权利,政府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能平稳推进,做实个人账户,30年后养老金缺口将得以填平。
养老的另一种期待—企业年金
养老新政只是让养老金账户变实,让中国人实现“老有所养”的措施之一,专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其它办法,如适量减持国有股。
“现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持有的股份是政府当年对企业的财政性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研究所的李刚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过去企业和职工没有缴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费用,职工工资水平也很低,那部分本来应当作为社会保险费用积累起来的资金,国家拿去搞建设了。现在养老金出现缺口,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也是合情合理的。”
养老金缺口是世界通病
业内人士张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事实上,养老金缺口问题并非我国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的“通病”。从一些国家成功的养老金改革经验来看,我们对此问题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有着很多措施可以借鉴。
比较常见的是收支标准改革,包括: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如法国对其公共部门的雇员就实行改革,提高其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工作年限;改革养老金支付的指数化方法,将与收入指数挂钩改革为与价格指数挂钩;将与税前工资挂钩改革为与税后真实工资挂钩,英国和德国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及90年代进行了这一改革。
张彤认为,如果说收支标准改革、延迟退休和建立预筹基金只是在原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那么从单一支柱转向多支柱体系、建立名义账户制或完全基金制,则是养老金体制的彻底改革。
为了响应世界银行关于建立养老金多支柱体系的倡导,欧盟各国近年纷纷由单一支柱向多支柱体系转型。英国、德国、西班牙通过改革,已经形成了两支柱体制:基本保险加补充保险;介于现收现付(固定收益制)和基金制(固定缴费制)之间的名义账户制(NDC制)为转轨国家所青睐。
据了解,意大利、拉脱维亚、波兰、瑞典等欧洲四国于1995年、1996年、1999年先后实施了NDC制。类似于现收现付制,NDC制的资金来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制建立了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记入账户,个人账户余额将影响到员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金额高低。
渐行渐近的企业年金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未来几年,企业年金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良方之一。目前关于企业年金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已经逐渐成熟。
北京大学社保中心杨元明副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举例说,王先生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企业效益不好,他于2003年初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担任技术主管。他每月从公司领取的薪水有3000多元,但需要扣除200多元用于缴纳基本养老、医疗等费用。另外,他所在的公司还向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团体补充养老保险,其中每月需由个人支付300多元的保险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补充养老保险合同的规定,王先生将在退休后向政府领取一份基本退休金,并同时从保险公司获得一份额外的退休金。
王先生用自己的工资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费用就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而以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所购买的补充养老保险,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年金的一种运作方式。
“由于我国的企业年金从补充养老保险演化而来,发展的时间较短,许多人对其还比较陌生。”杨元明评价说,目前来看,企业对企业年金反应也比较冷淡。
他解释说,企业对企业年金的冷淡主要来自于几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需要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的费率加在一起已经超过40%,很多企业没有更多的能力再为员工建立能够“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企业年金。
据了解,企业年金真正功能应该是防范风险,如在企业遇到风险时、或是员工因故需要提前退休时,启动这笔资金,以便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障。
实际上,企业年金计划若运用得当,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障,还可以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杨元明认为,企业年金多采用个人账户式管理,企业为雇员缴费的多少一般会与雇员的劳动生产率挂钩。对于年老体弱的雇员而言,提前退休在年金方面不会有太大损失,而且他们同没有企业年金计划的员工相比有更多的储备。
年长雇员的退出可以为年轻雇员,特别是那些有志于走上管理职位的年轻雇员提供机会,同时也会对年轻雇员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因为他们离目标岗位的时间被缩得更短。所以,对于雇主来说,建立正式企业年金计划可能是解决年长雇员不能胜任工作问题的一个良策。
众人话“养老”
40岁(媒体人):对于我,既要上社保基金,又要上商业保险,我不会把自己的老年时代交给后代,对于养老院,只能考虑。也许自己的老年会去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地方,不排除海外。28岁(自由职业)我以后会去养老院,钱多就去高级的,身体很差的时候找24小时陪护。钱少就去普通的,慢慢等死。不信任养老保障系统,只希望现在大力建设养老院,满足高中低档养老需求,等我老的时候可以像选择超市一样选择养老院。
30岁(IT公司):我想将来我老了的时候应该不会去养老院,保险可能会上。但也不会全指着养老保险。可能会在能挣钱的时候存一笔钱留作养老吧。说实话,我个人对养老院一直没什么特别的印象,总是不太信任吧。保险我还是会上的。首先钱不会太多,对于没有退休金的我们来说,商业保险可能是老了以后首选的保障吧。
28岁(医院职工):目前去养老院的人基本都是不好过的,一般他们也会说去养老院就是等死了,以后养老的发展方向也不是养老院的,而是社区养老。说实话,我觉得我不想活到还要养老的地步,不过还是要说啊。我觉得老年人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养老的,不要指望后代。如果将来的养老院机制还是跟现在一样,不是最好的去处,国家应该有个很好
25岁(在校生)保险的话,我宁愿买养老保险金,打死我也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养老院的老人生活很无助和绝望,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形形色色,老老少少,如果全是老气横秋的地方,你人不死心也死。
25岁(会计师):我觉得养老院是未来社会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如果想要很好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那么必然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保基金和养老院的结合首先必须是政府对养老院做出比较全面的规划和投资以及相关的政策之后才可行的。
西方的百姓如何规划退休养老金
美国退休者主要有三大经济来源:第一,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保障金,退休后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领取,约占一般人退休后收入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人储蓄;第三,政府推行的个人退休计划,也就是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得回报,作为自己退休金的一部分。
退休计划分两种:一种是投资人自己在金融机构设立,投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的IRA计划;另一种是401K计划,由雇主通过金融机构为员工设立,主要投资于各种开放式基金,也可投资于本公司的股票,基本原则是回报率稳定。个人退休计划的参与完全是自愿的,并且受到政府和雇主的鼓励。参与退休计划的全部投资所得都可免缴所得税。另外,雇主会补贴员工的401K计划,在一些福利好的企业,补贴能达到员工基本工资的10%。存入个人退休计划的钱只能在投资人年满60岁并退休之后才可以提取。但401K计划允许投资者将自己账户里的钱短期借出。在这些政策鼓励下,一般美国人手头上有了闲钱都会尽量将钱放进退休账户里。
很多人选择推迟退休在美国没有法定退休年龄,美国政府发放社会福利保障金的最低年龄是全额65岁左右,减额62岁左右,所以许多人都选择在这个岁数前后退休。但是,如果想在退休后过得舒适一些,许多人就会选择推迟退休。
公务员退休待遇优厚,美国公务员退休后的生活要好过得多。在美国,公务员的平均退休金占公务员原工资的56%;而私营部门工作人员的退休金只占职工原工资的30%左右。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30年以上,退休时将拿到退休前工资的50%,如果加上联邦政府发放的退休金,工资替代率将达到80%左右。退休2年后,养老金将根据物价指数每年予以调整。另外,根据美国有关规定,公务员任职20年就可以退休,由政府提供退休金。对一些公务员来说,工作20年后,收入增幅已不会太大,若职务晋升无望,一般就会考虑退休。
多种途径解决养老金债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黄必红博士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切实解决养老金债务。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养老保险改革,并于1997年正式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制度下,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并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企业缴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剩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因此,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标准为每月发放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1/120。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混合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部分是没有积累的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则是有积累的基金制。社会统筹有利于实现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而个人账户强调个人的责任,是一种纵向的基金积累。如果个人账户资金有足够的积累,并获得较高的回报率,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替代率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比重,这样就可以逐步降低社会统筹的缴费率,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在职职工造成的缴费压力。
在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养老金债务,如何解决养老金债务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我国在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时,对于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没有个人帐户的养老金积累,或积累得非常少,而单靠社会平均工资的20%形成的养老金又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老职工在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仍然必须兑现,这就形成了养老金债务。我国在进行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没有筹集专门的资金来偿还养老金债务,而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口赡养率很高的老工业城市,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许多地方挪用甚至挖空了个人账户的资金。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现收现付制。长此以往,将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危害。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政府必须筹措专门的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切实解决养老金债务。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债务的途径,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收入、发行债券、出售国有资产等。
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可从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养老金债务。在改革前没有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职工工资普遍较低,他们应得的福利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转化成国有资产。在养老保险改革之后,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用于偿还养老金债务,是合乎逻辑的。而且,通过划拨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偿还养老金债务,只是把退休职工积累下的资产转变成其应得的福利,不会损害在职职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