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管理学的展望(共4篇)范文

管理学的展望(共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管理学的展望(共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展望(共4篇)

第一篇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当。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偏重于理论性,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要么只会用“讲授法”,每节课教师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么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追求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讨论形式的“多种多样”。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喜悦,不仅没有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经常出现在期末的时候还有很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出现一节课上一章、甚至两章的教学内容。

2、案例教学使用不多,且教师选用的案例资源匮乏。目前,我院对本科教材的选用标准是国家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或优秀教材,这将把很多优秀的教材排除在外,而在可供选择的教材范围内,行政管理学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案例,这无疑使得案例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以来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学生中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普遍较弱,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目前,市场上虽有一些案例教材,但要么是事例汇编,要么是经验论证,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注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案例的选择、整理难度加大,加之地方院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很难有更多地精力去编写教学案例,导致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的课程中使用频率较低且效果不好。

3、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较弱。行政管理学既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行政管理教学必须时刻关注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着力在行政管理具体运作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大胆的创新,授课内容没有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没有使得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因此学生学习行政管理学后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较弱。

二、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第一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则是在行政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获得广泛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经验。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如在行政领导、政策分析方法等章节上,培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等章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对行政管理学思想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精练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提高教学效果,并培育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培养高素质的政府管理人才。

2、加大力度编写行政管理学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分析既是当代行政管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又是当代行政管理学科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采用此种方法的基础在于要有一定的案例,因此要提升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加大力度编写案例库。在编写案例的过程中要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写或叙述,力图再现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供读者评判,同时所选案例应尽可能地符合我国现实,并注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最好是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大力度建设行政管理学实践实习基地,提高实践课时在整个行政管理学的学时比重。加大力度建设实践实习基地,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状况有基本的认知,也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实习基地,置身于完全真实的行政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及岗位的适应力。同时,要求学生亲自深入政府工作机构去,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环境,了解行政管理工作情况,学习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行政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了解。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现场观摩方法,让学生亲自到政府机关中的工作现场去,有必要组织学生深入学校所在社区的党政机关进行现场教学。其次,可运用实践调查方式,结合所学的有关课程和当时公共部门的热点问题,任课教师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作专题调研,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在行政管理实践领域中发现问题,充实课堂教学。

4、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首先制作好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幻灯片,为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打好基础,在行政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传递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信息量。

作者:徐仕强单位:铜仁学院

第二篇

一、缺少学科研究人才

我国现有的研究院校已经有41所设置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或学科点,学科发展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队伍中仍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之处:其一,我国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时间较短,尚属于新兴交叉学科,现有的研究队伍中掌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匮乏,制约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其二,极为有限的毕业生未能充分投入到本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学习中,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只能依靠从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中调入,限制和阻碍了这一新兴学科的持续发展。专业研究人员对学科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研究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培养高水平,专业性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路径

(一)重构合理科学的学科研究范式重构合理科学的学科研究范式,是推动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重大核心课题。这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推进的艰难探索过程。首先,树立学科研究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科专业能力,充分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厘清界限,探索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其次,改造传统教育学单一的理念,采用多学科交叉学习的方法,深入到其他领域,其他学科,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审视其内在机理规律,探寻学科发展的途径进路。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明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隶属关系,改变盲目性,僵硬性的学科现状。

(二)完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首先,开设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我国目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理应成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次,扩大学科课程的范围。“T”字型的宽基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兼顾,拓宽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再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应当将理论前沿问题引入案例研究或专题探讨,培养学生运用整体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等灵活方式,不断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应用能力。

(三)大力培养和招募学科人才交叉学科是多门学科的有机组合而形成,在研究方法上理应采取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多学科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各个学科独特研究方法不仅不能系统解决理论问题,而且成本浪费,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引入更多更专业人才参与到学科研究和建设中来。大力培养和招募学科人才就是繁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础,其研究队伍的培养和补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其一,招聘优秀兼职教师。

优秀兼职教师不仅业务出色,而且注重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其二,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报告会、讲座等生动灵活的方式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其眼界。

作者:李晓萌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第三篇

一、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二、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洪涛单位: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

第四篇

1体育管理学研究的必要性

1.1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决定研究体育管理学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体育管理是促成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体育强国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以中国足球为例,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重金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和教练,但结果却远不如人意,无论是足球竞技水平,还是足球产业都非常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体育管理体制滞后,管理水平低下。

1.2研究和学习管理学是培养体育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判定体育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体育管理者的管理成果。学习和研究体育管理学是培养优秀体育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掌握扎实的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体育管理者的成长过程。目前,我国优秀的体育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和交流,管理人员局限于体育圈内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1.3研究体育管理学是时代的需要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叉越来越紧密。体育管理专业化分工将会更加精细,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生活化和休闲化程度会日益加深,这样一来,日新月异的体育实践将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体育管理及其理论来指导,因此体育管理在当今与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只有研究好体育管理学,更好地运用体育管理学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2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体育管理学自产生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者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学科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尚未理顺。在CNKI中进行搜索,以“体育管理学”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有259篇,硕士论文4篇。但以“体育管理学研究”为主题的论文才9篇,硕士论文1篇。体育管理学教材和专著也不多。当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尚停留在对一些实践经验的描述、对企业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移植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与世界体育强国的研究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

2.1体育学科分类随着体育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科学体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邵伟德指出,《中图法》中的体育学科分类体系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已不适应现代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出体育科学可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管理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四大类,其中体育管理学科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人才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未来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系统理论学,体育信息情报学,体育产业学,运动场地、设施与器材学,体育气象学,运动会管理学,运动竞赛学和体育控制论等。体育管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2.2体育管理学的教材及专著学科的教材和专著是反映学科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国最早的体育管理学教材是1984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持主编的《体育管理学》,1996年又有由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根据国家体委“八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的《体育管理学教程》,以上两本教材主要是从体育的管理功能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的,理论论述与体育管理实践融合不足,以行政管理为主,服务方面体现不足。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2004)重新编写的《实用体育管理学》和刘兵(2004)编写的《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改变,特点是贴近实际,每章后附上案例和思考题,对学生拓展视野、掌握实际案例很实用,是内容新、观念新、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的体育管理教材。刘青(2006)编写的《体育行政管理新论》主要从宏观的方面以及行政管理的角度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体育行政管理的理论、主体、职能、行政模式和绩效评价等。张瑞林、秦椿林(2008)编写的《体育管理学》和秦椿林(2009)编写的《体育管理学高级教程》,都是先进行理论梳理,再根据实践内容分类展开分析。2009年美国帕克豪斯编著、裴立新和成琦编译的《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第四版)》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基础知识、结构与政策、经济学和财务,它弥补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缺乏的内容,例如体育方面的基本法律、预计与预算、经济学与体育等。2009年王德炜编写的《体育管理学:原理与方法———高校体育建筑管理专业统编教材》丰富了体育场馆建设方面的管理理论。2011年,肖林鹏编写的《体育管理学》首先进行理论梳理,再从体育管理的要素(体育人力资源、体育物力资源和体育财力资源)和具体体育管理实践领域(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两个维度,重点对体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2.3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其知识体系框架必然会分界模糊,现代体育的发展与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体育管理理论尽快完善并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张瑞林指出体育管理学学科属性的软科学性,学科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建设的交叉性;认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结构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及学校体育管理等,每一部分的管理效果以管理职能的实现与否作为评判标准。陈祥林提出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五个战略转变:一是从注重计划经济条件的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的转变;二是应从按体育活动的分类,转变为把管理对象划分为营利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三是把注重对“人”的管理,转变为注重对系统的管理;四是把注重对体育管理从姓“体”,向姓“管”进行转变;五是从注重“中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向“国际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转变。邵桂华认为体育管理学横跨科学理论与应用理论,把众多学科集于一身,综合成自我的学科体系,具有超越单纯对其他学科理论应用的科学研究成分,并非单纯的应用实用理论。张显军指出新的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将打破管理理论与体育理论两大板块的僵硬分割,二者更趋融合;宏观管理理论将不断弱化,涉及具体领域管理实践的微观理论将更受重视;体育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将不断拓展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并丰富体育管理理论。胡耀华指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为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学科结构包括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研究领域有体育管理理论与方法、体育组织管理以及体育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

2.4国内外体育管理学学科现状比较分析随着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管理学的研究主题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各有不同。浦义俊指出近10年北美体育管理学热点研究主题排在前三位的为:体育组织研究与理论、体育消费者与体育观众、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情况表明,“国家体育产业与体育发展”主题在近十年国内体育管理学科界最为热门。其他的热门主题有大众健身与体育、高校体育与运动管理、体育法律和体育政策。“大众健身与体育”主题主要围绕“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即群众体育、城镇社区体育以及农民体育健身等。在“体育法律与体育政策”这个主题中,我国体育法律以及规范条例的空白导致很多具有争议的问题出现,譬如职业体育中球员转会、体育经纪人活动、俱乐部运行管理和体育受贿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重点。

2.5国家社科项目体育立项情况分析体育学作为新兴的单列学科日益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青睐,对体育学科资助的数量和资助经费逐年增加,这无疑对提高我国体育学科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张林虎对1997-2008年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体育学立项课题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两个学科,其中体育管理学共立项95项,位居首位,占整个立项数的24.2%;体育社会学共立项92项,位列次席,占整个立项数的23.5%。这充分说明这两个学科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体育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体育产业是推动体育管理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与体育管理学相近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决策科学和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将为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第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深入地推进而产生的各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之间的融合、借鉴,跨文化的体育管理理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将导致我国体育管理学发生深刻变革,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3.1树立“大学科、大战略”的整体性观念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生态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新趋向。随着知识高度综合与分化,一方面促进了“知识板块”不断重组更新,促进了体育管理学的崛起;另一方面,学科间的分界线逐步淡化,体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互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移植和相互推进,大大丰富了体育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体育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情报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这些学科的最新成果都在体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得到了运用。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大学科、大战略”的整体性思想观念,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进体育管理学发展。

3.2体育管理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随着体育活动渗透到世界各区域和社会各阶层,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体育的发展水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管理中涉及大量的人、财、物,如何有效利用好、协调好这些要素,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不仅是决定国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首要构成要素。由此可见,体育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3.3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完善体育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育管理学分支的发展。体育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性和潜在的发展性,可与同门类相邻学科或不同门类的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也可以向软科学蔓延融合,形成体育管理学科群。另外,我国体育管理学科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科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体育管理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体育管理学科群可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人才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未来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系统理论学,体育信息情报学,体育产业学,运动场地、设施与器材学,体育气象学,运动会管理学,运动竞赛学,体育控制论,体育产业管理学,体育经济管理学,体育经营管理学和竞技体育管理学等。

3.4体育管理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体育管理学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是体育实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体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为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不再仅仅以行政管理为主,更多地转向注重体育公共服务,以此将会形成新的体育管理学理论。另外,人们为了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体育管理置于科学理论指导之下。体育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体育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体育管理工作。由此可见,体育管理学与体育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3.5改革创新成为体育管理的主旋律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及体育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一种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态度来发展体育管理专业,不能只在体育圈内部发展。改革开放、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已经出台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管理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为体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还需加大体育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3.6体育管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趋势共存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与城乡经济差距增大,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加大,这些都影响了体育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重点研究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育信息科技管理、体育消费和市场开发等。另外,随着体育国际比赛与体育学术交流的推进,奥运会、世界锦标赛、黄金联赛以及一些职业联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促进了国际体育大循环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体育跨国公司的管理是典型的国际化管理,为我国体育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价值。

作者:刘次琴金育强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