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发展论文:农林高校转型发展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丁海奎1,何云峰2 单位:1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2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深,中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上升的环境下,中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而基础在教育,特别在于高等教育[4]。因此,加强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产学研合作是农林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和人才供给的基础[5],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实践教学则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产学研合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当今社会青睐于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产学研合作是必由之路。而目前,中国农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理论脱离实际不足,重工轻农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业向高技术产业迈进的步伐,作为教育机构的农林高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了解市场对农业人才类型、规格和素质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设置,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施点对点式的订单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立体型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1.2产学研合作是农林高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创新体系,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典型模式[6],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体现,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尔茨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需要农林高校进一步加强同企业、地区、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来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校地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7]。农林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发挥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作用,有效整合各方科教资源,理顺机制体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全面提高新型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1.3产学研合作是农林高校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跨越转型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而“三农”问题则是事关发展的大局,必须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型,产业结构急待升级,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重要角色地位,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优秀的农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产学研(或农科教)结合模式下,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专业人才的优势,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8]克服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不断提升农林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农林高校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参与“三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发展模式。
2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2.1农林高校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优秀农业人才
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和实践平台,建立实践实训基地,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社会实践为关键环节,增加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技能实训,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强化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9]。中国农林高校以满足农村农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延伸扩展了农业教育的服务平台,使学校有了稳固、特定的优质生源群体,促进了招生,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增强了企业和地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序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的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的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2农林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把科技的火种播撒到农村
农林高校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大作“农”字特色文章,坚持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通过创建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等,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农业科技研发,发挥多元化创新主体功能,着力打造服务“三农”的辐射平台[10]。据不完全统计,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有86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这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内,批准发明专利1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306项,在孵企业总收入499.98亿元,累计有15家企业上市[11]。
2.3农林高校依托行业特色,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
农林高校依托农业类行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性思想。高等农业院校密切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地方农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校地双方正从战略层面努力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利益合作共同体,推进农业科技合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3农林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够
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撑,用来保障农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而这些条件若没有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很难落到实处。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内地农学第一强校,而在近几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实力上一直处于30名左右,排在了工业、交通、师范等高校的后面,在各省的农业类高校排名也都不靠前,这主要是政府对农业高校的重视不够,应在政策鼓励上、合作模式上、知识产权保护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注,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新提供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合作双方认识不到位,缺乏内在的活力与动力
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尚需探索[12],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林高校的领导对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从高校、科研院所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使农林高校主动、积极地与企业合作上存有许多障碍、顾虑和困难;从企业来看,推行经济责任承包制,使企业领导人产生一定的短期行为,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认识不足,而对企业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方面也缺乏硬指标和有效方法[13]。
3.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脱节
目前,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不能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大型农业企业较少,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应规模,且选择产学研合作对象上主要集中在几所重点大学和应用性较强的高职高专院校,与一般的普通高校结对子的情况相对较少,没有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给合作双方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4农林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优化策略
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研究结合农林高校产学研的实际情况,提出3个对策:
4.1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分析上面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中合作双方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缺乏积极性。因此,农林高校要服务社会就要突出“主动”精神,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这是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的重要职能[14]。在实践中,要从根本上去除行业办学时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工作模式等,顺利完成转型,还需要在办学的各个方面有根本性的转变,重新认识产学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15],当高校或科研单位所有的产业实体竞争能力较弱时,可通过嵌入合作股,选择共建经营实体[16],积极开展开放式办学,建立新型农业类专业群,引进“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开发基于农业岗位工作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农业人才培养,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4.2农林高校要制定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
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应与农林高校和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让技术与产业“无缝衔接”[17],针对合作双方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坚持农科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战略目标、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等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有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以及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由产学研合作机构负责制定与实施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并在专家组的参与下制定下一步的具体规划;二是根据短、中、长期规划目标,落实具体实施方案,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技术评估和可行性研究;三是强化技术应用和后续跟踪工作,在完成相关方案后,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了解应用情况,并不断巩固、总结、完善前期的成果,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4.3农林高校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机制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机制是影响合作的主要要素,能否满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是合作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在实际运作中,需要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决策、统筹、协调、沟通、反馈的规范和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18]。所以,农林高校要树立服务“三农”的教育理念,培育“以农为本”的办学特色,坚持“综合集成”的教学方法,开拓“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遵循“整体最优”的管理原则[19],在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例会制度、工作规范、评价机制、利益分配和产权归属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收集各方在合作上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协调合作方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服务社会、联系社会的长效机制”[20],解决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5结论
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共赢的事业,需要社会各届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也是农林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农林高校要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建立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合作机制,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构建稳定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为农科类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6讨论
本研究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农林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意义、现行合作机制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较之前多数研究,这是认识论上的突破。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收集文献资料、走访调研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参与对象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与推动,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由于课题组成员以高校教师为主,受研究经费、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局限,对产学研合作机制机理、合作体系内的知识转移及产学研合作效果的评价制等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这也将是课题组及众多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究的重点内容与需要进步拓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