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教学功能与运用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的是规划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因此是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理应千差万别。然而在教学工作实践中,选择教学方法时有两种倾向,要么因循守旧,要么追赶时髦。尤其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学科而言,在教学方法上既缺乏历史的遗产又尚未获致有效的创新,受此现实约束,不少授课者便选择了走捷径:要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要么把其他学科时髦的教学方法拿来就用。可想而知,两种捷径会导致何种教学效果。其中,“拿来主义”最典型的便是所谓的“案例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公共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会宣称自己采用了案例教学,而且会有意在课堂上举一些例子或针对某件事情让学生讨论发言。事实上,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远非如此简易,如果随意性太强,缺乏科学选择和设计,案例教学则无法达到所宣称的那种教学效果。其中,对教学案例功能类型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别化应用,是科学的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公共政策学为例,探讨案例教学之不可或缺的应用价值,分析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应用策略,以提升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公共管理是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内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面对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和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来维系公共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来保证合理性,但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也就是说,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是相对的,它更多地体现出各种各样的政治复杂性,比如多主体间的频繁互动性、集体行为及其后果的不确定性、各种因素的激烈变化性。要理解这样一种复杂活动,必须借助有效的方式方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使命在于顺应社会公众对更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实践的呼声,适应迅速变迁的公共管理环境,提供一套能够有效理解复杂公共管理现实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体系,并通过系统化教育来培养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一体系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专门人才。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性取向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其人才培养的水平不能仅限于掌握一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利用知识;不能仅限于发现和解释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仅限于熟悉那些抽象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洞悉具体情形中有意义的因果关系;不能仅局限于提出宏观的理论原则,更重要的是拿出可行性方案;不能仅囿于书本而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现实关怀和宽广的社会视野。显然,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探索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在同属于管理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的成功,为公共管理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讲述一个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即教学案例),学生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后会从中有所收获的教学过程。其特点在于,将真实世界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使他们可以获得运用各种技术和技巧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真实“体验”,这样不仅可以达到理解公共管理现实、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已有的公共管理理论,或证实或证伪原有的理论假设,从而达到理论发展的目的。[1]3案例教学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满足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时具备明显优势:第一,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强化知识,而且为学生利用知识提供了机会,从而提高其知识运用水平;第二,案例教学不仅包含了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和解释问题的环节,而且通过教学案例的设置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从而提升其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第三,案例教学不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而且透过案例所反映的具体因果关系,提升其现实逻辑推理能力;第四,案例教学针对某个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往往并不止于框架性共识,而是细化到可操作的方案,从而塑造学生强烈的务实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第五,案例教学在书本之外,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管理时空场景,为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以公共管理者角色实施公共管理活动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视野。由此看来,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作用显著,其功能不可或缺,价值不可替代。举例来看。政策价值是决定和影响公共政策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理解政策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因此构成公共政策学授课的一项重点内容。但价值问题一般都是抽象、晦涩的,尤其是公共政策价值,涉及到公共生活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抽象到正义、效率、自由等宏观价值取向,既浓缩了历史和现实,又充斥着逻辑思辨,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按部就班地讲解,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超出他们现有的理解层次。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医改”作为贯穿性案例。在正式的内容开讲之前,大致介绍一下新医改方案难产背后的价值争议问题;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新医改过程中政府主导派与市场主导派之间的交锋、多个医改方案之间的角逐、多次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多个论争的焦点问题等等,系统地解释政策价值的含义、作用、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在知识讲授结束之后,让学生结合案例探索诸如政策论辩的原则、成功的要素、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取向、政治体制对决策过程的影响等问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二、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
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行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者群体面临的情景所进行的部分的、历史的、诊断性的分析。[2]45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时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便是:教学案例包括哪些类型?应该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案例的种类?这就需要探讨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问题,即按照功能和作用对教学案例作出类型学划分。在目前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最普遍的功能类型划分的做法是将教学案例分为评述型案例(EvaluativeorDescriptiveCases)和问题导向型案例(Problem-orientedCases)两种。前者要求案例使用者针对案例事件本身尤其是相关的政策选择进行中立的评估和描述,旨在实现对公共管理实际状况的再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作出深入评析,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某项知识的直观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独立思考或相互启发;后者通过案例来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熟悉事件背景和情节的基础之上,准确定位问题,尤其要求在模拟的现实情境中作出政策选择,旨在提升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来看,两种案例类型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各有其适用的具体情形。总体而言,基于评述型案例展开的案例教学比较简单,适用于知识的导引与解释;而基于问题导向案例开展的案例教学则较为复杂,适用于问题的探索和方案的规划。这一分类方法虽然具有根本性,但由于宏观性太强而缺乏详细的指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概括为如下五类,并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授课经验分别举例说明。引导性案例。在正式讲授知识之前使用,主要功能为:一是引出某一知识体系或具体知识点;二是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学习兴趣;三是提供问题情景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概言之,引导性案例充当的是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桥梁,通过它的使用,学生首先进入实践当中的某个问题领域,再从问题领域自觉走进对应的知识领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因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具有充足的动机,实现在两大领域之间的反复穿梭,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共政策的首要特性———公共性之前,可以先举几个学生了解的身边的违背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的事例,并强调其不合理、不合法之处,借此引出“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特性”的结论,学生接受起来就会生动、直观。如河北省安平县政府为了实现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而实施无差别限电政策,令老百姓怨声载道,后经主流媒体曝光,最终以政策终结、县政府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而告终。如果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由于断电给居民生活甚至医院抢救工作造成的诸多不便,以及小型发电机的畅销违背节能减排的政策初衷等细节,能够让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预先体验即将讲授知识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探索性案例。在教学课题引出之后、知识讲授之前使用,其功能在于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自主地探索问题答案并形成认知。相比于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方法而言,使用探索性案例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成就感,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之前,可以让学生围绕“控烟”这一政策热点,事先开展实地观察,通过集体讨论或独立思考的方式,总结出到底哪些因素在妨碍着控烟政策的有效执行。解释性案例。在讲授过程中使用,主要功能为:一是实现深入浅出,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一个生动的现实写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是验证理论,证明理论逻辑是对现实逻辑的反映;三是以生动性替代抽象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进记忆。解释性案例更接近于举例法,是社科类课程课堂中应用最为基础、广泛和频繁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公共政策之规范社会行为的功能时,可以孙伟铭事件及后续一系列醉酒驾车肇事为故事背景,解释通过相关政策的修订,大幅提高酒后驾车的惩处力度,以杜绝酒后驾车行为的目的。空洞的说教如果辅之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体验性案例。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或完成某一知识体系之后使用,与解释性案例具有不同的功能:解释性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而体验性案例则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所学知识中蕴含的问题情境、因果关系以及知识作用的虚拟空间,进而明确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要点。例如,在讲政策议程的时候,将厦门PX事件作为贯穿性案例,通过该事件一系列细节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对政策议程的种类、触发机制、设置途径和策略等形成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发展性案例。在知识体系讲授完毕之后使用,主要功能是通过案例分析,实现对已讲授知识的深化、细化,并有可能形成新知识,进而实现教学相长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对接。发展性案例是案例教学走向案例研究的桥梁。例如,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焦点,尤其在校大学生对此始终满怀热情。讲完政策工具一章之后,可以让他们结合所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做法以及污染排放控制的实际效果,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后调研,最终提出有关政策工具选择的策略。
三、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
将上述五种案例类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体涵盖了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引导、解释、探索、体验和发展,即实现了全方位的案例教学。当然,每一种案例的具体功能不同,应用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于是就引出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问题。事实上,好的教学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而应用策略则是保证好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总体来说,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案例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策略问题。第一,教学案例内容的周全性,切忌蜻蜓点水。教学案例承担着解释理论、验证学说、启发思考、提供体验等重要功能,如果只是随意地、肤浅地“举例说明”,将无法胜任这些功能。举例教学代替案例教学的做法明显有别于真正的案例教学,它达不到案例教学情景描述、角色进入、模拟实战训练的成效。[3]一个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应包括的内容有事件的情节、问题陈述、行动者及其角色、背景与限制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备选方案与评估等。[1]2当然,这些要素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而应根据案例的类型有所侧重。第二,教学案例主题的鲜明性,切忌风平浪静。任何教学案例的安排,在根本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具体知识传授或具体能力培养的,而案例中的事件往往本身蕴含了多条线索,如果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从若干线索中有所取舍,即在不明确主题的前提下,对案例事件展开广泛的描述和评论,就无法实现案例和知识的有效对接,结果要么没有头绪,要么浪费时间。第三,教学案例情境的冲突性,切忌平铺直叙。公共管理问题的本质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激励着人们去寻找对策以填平鸿沟,而正是由于不同对策之间的差异引发了争议,从而保证了择优的机会。教学案例只有蕴含了这样的差距和鸿沟即情境的冲突性,才能引发关注的兴趣,才能带来有意义的探索,进而才能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第四,教学案例篇幅的选择性,切忌千篇一律。不同的案例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不同功能的实现对案例篇幅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引导性案例、解释性案例不必事无巨细地交代,探索性案例、体验性案例则要涉及必要的细节,而发展性案例则要求充分详细。如果错误地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干扰,反之,如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会造成分析的浅薄或片面。因此,要根据需要控制案例幅度,不能不加区分地对所有案例进行事无巨细的陈述。第五,教师主导作用的适宜性,切忌放任自流或越俎代庖。案例教学是由三要素即教师、案例、学生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三要素各自的特性以及三者的不同搭配或组合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与其他两个要素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是唱独角戏,使案例教学沦为简单的举例说明;二是不管不问,将案例交代下去或让学生简单地发表一下看法或讨论一下了事。两者都会导致案例教学形式化。事实上,无论使用何种类型的教学案例,教师均应发挥主导作用,始终控制案例教学的进程和方向,只不过这种主导作用并不必然以占用课堂时间的方式体现出来。教师在使用不同类型的案例时所发挥的作用应有显著不同:引导性案例、解释性案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而探索性案例、体验性案例则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基础,发展性案例则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文强调案例教学对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的价值。事实上,教学案例也存在着被过度使用的潜在风险,导致教学过程丰富有余而深度匮乏、生动有余而逻辑匮乏、享受有余而进步匮乏等,违背案例教学的初衷。因此应努力将两种手段衔接使用,以此之长补彼之短,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