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影响思索范文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影响思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影响思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影响思索

0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全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新设置管理学科门类以及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以此为契机,不少高校抓住高校扩招机遇,根据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变化,通过原有或相近专业归并、改造和增设的办法,积极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浙江理工大学于2003年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后于2006年建立行政管理专业,至此建成了一个拥有两个专业,并以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为依托课程的公共管理专业大类,并于2009年开始按公共管理大类招生。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平稳,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人才教育教学方面也已初见成效。当前,如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等教育部分的要求,切实对照就业市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需求进行专业发展实践部署,使该类专业获得持续发展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类(教高[2004-13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10年高等学校专业名单(浙教高教[2010191号),笔者汇总了全省33所普通本科高校,22所独立学院,7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数量,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显然就全省而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设置基本以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主。而受就业市场人力需求导向,这种专业分布状况在全国范围也具有类似规律。基于以上观点,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专业作为调查对象,以窥全省乃至全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发展之一斑。此次研究从学生视角切人,共分为3个阶段:其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分析,包括学生自身对课程看法、教师和课程自身特性3方面;其二,学生对课堂外教学的评价和影响最终评教的因素分析;其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对部分老师的访谈。对于第一阶段的数据,希望通过对课程类别和内部具体因素两个方面来逐一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两种类型的自变量,因此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1I,以此研究这两个分类型变量对所探析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的强度等。而后面两个阶段的调查,笔者收集到了更多公共管理教学中的优秀方法、课程评价方案等实践材料,这些信息则直接被运用在后续的对策分析中。

1教学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将选项因素作为行因素,共k个水平;不同课程作为列因素,共,.个水平。行、列因素的每一个水平都可以搭配成一组,观察它们对题干所探寻问题的影响,这样就共抽取了忌r个观察数据。记五为行因素第i个水平下的各观察值的平均值,称为行平均值;记i为列因素第歹个水平下的各观察值的平均值,称为列平均值;记至为全部惫r个观测值的总平均值。第一步,提出假设:由于有两个影响因素且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所以要提出两个假设。设因素有k个水平,每个水平的均值分别用卢,,卢z,…,触表示。对行(列)因素提出假设:H。:P1一产2一…一卢i一…一触,即各选项因素对题干所反映的问题没有显著影响;H,:卢。,p:,…,p∥”,雕不全相等,即各选项因素对题干所反映的问题有显著影响。第二步,构造检验统计量。为检验原假设H。是否成立,需要分别检验行因素和列因素的统计量。通过计算行列因素误差平方和的均方得到如下统计量。行因素的均方,简记为MSR,计算公式为:MSR一击∑∑(夏一耍)2n‘i一1』=1列因素的均方,简记为MSC,计算公式为:MSC一击∑∑(i—i)2’1ixl,=1随机误差项的均方,简记为MSE,计算公式为:脸E一而百毛面蚤蚤(巧一i—i+i)2所以,行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显著性检验的统计量为:FR=糌~m_1,(H)(r--1))列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显著性检验的统计量为:Fc--潞~F(r--1,(H)(r-1))第三步,作出分析结论。a)若R>R或检验行因素的P—value<Ca,则拒绝原假设Ho,即产1=∥z=…一肛=…=肚不成立,表明各选项因素对题干所反映的问题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b)若Fc>F口或检验列因素的P—value<(a,则拒绝原假设H。,即/l,一卢z=…=肛=…=雕不成立,表明课程类别对题干所反映的问题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

2基于上述模型的实证分析

2.1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在获得上述理论分析模型后,笔者将在前期对公共管理系2007~2009级学生的问卷数据经过矩阵化处理,并采用SPSS16.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分析。经过整理后,得出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分析结果,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2.2学生对任课教师内外因素的关注方面

2.2.1学生对任课教师内在因素的关注图1给出了学生对授课教师内在因素不同评价维度的选择结果。由表2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因为R=5.39146>Fo—1.992592.所以拒绝原假设H0,这说明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对教师内在因素的关注有某些侧重面;Ff、一92.78597>Fo一2.254053,所以不拒绝原假设H。,这说明课程类型不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内在因素的评判。结合图1和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内在因素较多集中在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和课堂气氛营造能力这3项,而且这3项分布与其他因素相去甚远,这说明学生在对教师内在因素评判时具有较多感性思考。

2.2.2学生对任课教师外在因素的关注关于学生对授课教师外在因素的分析所获数据频度分布如图2所示。通过检验行因素的p-value=0.08418>a—O.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H。.这说明对于同一门课程,笔者所列举的项目对于学生对教师外在因素的评判没有显著影响;检验列因素的P—value一3.14726×10_8<口一0.05,所以拒绝原假设H。,这说明对于不同的课程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外在因素看法。至此,笔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图2中笔者显著地看到形象气质和普通话标准程度这两项称为同学们评价老师外在因素的主要着眼点,然而方差分析结果却表明造成结果差异的不是所选择的项目而是课程本身,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回到授课者也就是教师的角度思考。显然,P—value值的比对结果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可能学生在对某位任课教师做外在因素评价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某些无法体现的因素(将在后面做出分析)的干扰,使得在行使这项评价时,同学们注入了比评价内在因素更多的主观意志,或者说同学们在使用同一个评判标准,或者说以自己对某一位或某一类老师的看法对其他教师做出有色评价。这就使得本不应该成为同学们关注点的维度显得突兀,这引起了笔者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同学们关注点改变的浓厚兴趣。

2.3学生对课程相关因素的关注方面

2.3.1学生选择课程动机分析通过列举若干可能成为学生选课原因的项目,笔者集中设置了如图3标示选项,所获数据频度分布如图3所墓示。由于Fc=6.362742>E一2.605975,说明不同的课程会使学生选择课程的原因不同。而从图3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总体上,选择达到学分个数要求者较多,而另外几项则分布相对均匀。这反映了在对不同课程的选择竺,.学生还是存在一些理性思考,当然也不乏感性认知的存在。址一押……廿…。。

2.3.2学生希望从课程中获得能力由于F(,=45.27119>R一2.605975,所以不同课程对学生注重教材的角度有显著影响。从百分比堆积条形图(图5)可以明显看到,教材内容全面与否一项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大家选择的一个主要角度,而教材价格和是否为国家指定教材则也相对占据较大比例。这表明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同学们的主要关注点,灵活选择教材。

2.4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的相关评价

2.4.1学生最肯定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由于行、列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对应的Fl临界值,这表明无论是图6列举的各项评判标准还是课程本身都对同学们评判老师的教学产生了影响,且后者相对显著。根据图6看到,同学们更关注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与实践、生活以及社会动态结合,其次讲课重点突出、难点分析是否到位和教材使用是否与教学过程契合也是同学们十分注重的方面。

z.4.2学生更倾向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同的课程会影响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教学方法。但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同学表示希望老师提供新知识,师生共同讨论。但是数据分析结果和频数分布图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实际上对不同的课程,同学们所期望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如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中,一些同学会希望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学生活动则以回答问题为主;而在另一些理论性较强或史学性质的课程中,同学们则希望仅以学生单纯讲解为主。对于同学们这样接受知识的态度,笔者做了相关分析,认为可能的原因为对于那些较为发散的课程,如案例分析等,同学们自然希望可以发挥自己所学,积极讨论;对于那些前后知识衔接较紧密或是知识量相对较大的课程,同学们则更倾向于通过老师提问来发现自己的知识薄弱处从而加以修正;而如果同学们对教师教授内容吸收巩固不充分或是课程所涉及内容相对枯燥,则容易引起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或兴趣不浓而不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2.4.3学生更在意教师的教学态度从行因素角度分析,笔者所列举的各项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态度产生了影响,这从纵向上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更为关注教师的备课内容丰富。与否,而对其他因素则关注度相对降低。而从列因素角爨度考虑,由于Ff一58.98084>Fo一2.254053,所以课程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态度产生了显著影响,以课件制作是否清晰美观为例,在不同课程之间,同学们的关注度从16%到4og呈不均匀分布(如图8所示),则反映了对于不同课程,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的关注面存在差异。

2.4.4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的布置作业类型显然,对于不同的课程,同学们希望的作业组合形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图9的比较,可以看到同学们倾向的作业方式没有一致性,会随着课程的变化而改变倾向,这应该是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对课程的深人程度决定的。这为笔者提供相关方面的建议增加了灵活度。

2.4.5学生喜欢的考核方式结合图lo可以看出,不同的课程会影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考核方式。图10显示,在期末课程论文和课堂考勤两因素之间间距最大,说明课堂考勤成为同学们最喜欢的考核方式,而平时作业完成质量和剩余3项之间的曲线间距qlid,,这说明期末集中笔试以及阶段性测试不是同学们喜欢的方式。这样的数据分布结果是在情理之中的,同学们不愿意选择考试,更倾向于老师考察自身的学习态度或者通过一些可行的方式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注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完成质量成为同学们最为期望的考核方式。

3提升专业建设活力的对策建议经过上述分析,已经基本明确了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期望方向,同时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些分析结论和在第二、三阶段获得的信息,在此提出相关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活力的综合性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需从若干方面着手:宏观层面的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微观层面的教师与学生角度。

3.1正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首先,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当前的办学实力和条件,应选择“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科研促教学”这一办学理念[2]。高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工厂,学院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这一点毋庸置疑。提高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对于高校这种“脱产式”的专业建设,尤其是对于文科类专业而言,科研才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佳手段。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好当前就业市场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的互通点。随着我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公共管理教育引入通才教育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基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获取角度,建议将目标定位于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3]。由于当前公共管理系尚无硕士学位点,因此不仅为培养本科学生,也为向更高水平发展铺平道路的角度考虑,需要在全系提高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加强侧重性,从而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口径,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能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管理工作需要。而在发展的中长期,还可以将当前定位于“实务工作、教学、科研j者兼顾”的目标改变为“培养针对实务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4]。以此使专业更具吸引力和办学特色,所培养人才更具针对性和竞争优势。再次,为更好地实现前述目标,必须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鼓励科研向教学的转化。在此目标下,学院一把手应当成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主管教学,亲自抓教学质量。在学院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的带领下,学院每学期至少要召开几次会议专门研究教学工作,每年要召开研究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专题会议。同时加大教学的投入,如加大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注入和提升实验课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好学生科研力量,通过师生双向结合,在全院上下营造一股良好的学术氛围。

3.2着力强化课堂教学成果

3.2.1师生互动式课堂氛围营造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笔者所考察的11门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中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自学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前学生自学有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师生间互相提问解答,使学生从单纯被动的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教师可以借着学生的提问,对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分析阐述,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

3.2.2应用型实验教学环节的强化实验环节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公共管理系部分实验课内容由于过度宽松的实验要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如意。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多依赖老师和实验指导书等问题凸显。因此,建议任课教师适当提升实验难度要求,对于简单的实验项目,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和查阅文献,在辅助资料的参考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对于相对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如数据库设计,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开放性实验,供学生选做。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从书本到实践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学院层面则应重视实验室硬件和软件条件的完善。

3.2.3多样化的考核与作业方式对于课程考核和作业方式,建议采用自主研究性作业模式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各国公务员制度”这一课程为例,作业形式不必要局限于课程论文,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写读书笔记;对于研究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替代教师对书本相关章节进行讲解。以此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而且深化了课堂学习的效果,一改传统的单方授课模式。另外教师应利用好4A网络平台,利用这一信息化媒介,进一步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距离。课程考核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对选修课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章节安排,在授课期间每周贯穿一个与书本内容相关的案例,最后期末课程论文即从这些话题中随机抽取,并由学生自主立题、写作。对于考试课,教师在拟定试卷内容时应适当增加考察难度,如利用案例分析、复杂原理阐述等开放性、灵活性的题型来综合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丰富程度和牢固程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如同选修课考察那样的设计型、研究型形式。此外,建立一套诚信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也是确保教学质量和进行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打造诚信考试,加大考试违规和作弊的打击力度,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3.3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3.3.1积极拓展业务素养结合调查结果和上述分析,许多老师其实本身并不乏相应的学术能力,他们的某些课前准备足以使学生对某项知识达到全盘掌握的效果,然而囿于其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课件制作技巧等,使得其整体授课的艺术水平难以体现,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尤为明显。由此建议院方邀请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教案排版、多媒体综合应用以及服装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每学期至少一次。在硬件条件上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包装,提升教师的外部要件。另一方面,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科建设的顶梁之柱。应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让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相应的后备人选[5]。如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科研、出版专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其为本科生做学术专题讲座,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

3.3.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6]。在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只有通过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选择一种或集中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堂成功的课,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应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7]。在此根据同学们倾向的教学方法,介绍一种经验型教学法,即根据所教授的知识类型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手段。一般本源性知识建议采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索式方法(对于文科类专业则可以采用逻辑推导的方式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归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派生性知识一般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自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演绎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利用已学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开展前,教师则应考虑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即学法的指导[9]。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心理特征、教学环境和条件等指导学生学习,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更多更广的内容。同时弱化对教材的依赖度,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自学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4切实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公共管理系的学生对专业亲和度不高。部分学生认为该类专业与自己预期相去甚远,没有可以用于自己将来谋生的技能,学科研究也较多停留在理论领域。这种说辞和时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家产业结构倾斜性以及公务员考试难等社会热点相互捆绑,成为制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拓宽研究视野,综合提升自我的绊脚石。其实,公共管理的特殊性质就在于,这是一门以“人”为研究范本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不断研究社会化的理论和方法,需要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每一个从事公共管理领域学习的同学,都应该找准专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将使自己的专业素养获得更加有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将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未来就业的适配程度。具化到专业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则应注意学习方法的采用,保证学习的有效性ElO]。所谓学习的有效性,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指标: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提升学习体验。具体地说,首先学生应明确学习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想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好。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则需要掌握好“心头上缓、行动上快”的准则,主动把握学习先机,注重学习效率与效能的统一。其次,学生应将学习的外延予以扩大化,即不仅仅停留在掌握书本理论的层面上,不断拓展边际,以此强化学习的质量,也拓宽了课外涉猎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专业素养的培养。再者,在上述两个方向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做好劳逸结合,提倡多角度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力主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探讨、师生探讨、同学问相互探讨等来发现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并予以完善,以此不断为相对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注入活力,从而使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一个始终“恒温”的环境中得以保持。

4结语

此次对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因素的探析采用了无交互作用双因素分析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公式推导和其后分析过程简洁明了,有利于直观地得到所需的论证素材。而且有了实验数据的支撑,使后续论证不再停留在理论思辨的角度,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参考借鉴。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整体活力的相关建议是在上述模型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综合性意见。其中大部分内容经过实际教学过程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有利于直接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新思路。不仅如此,这些建议还具有普适性,对于其他专业的同类情形同样适用,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