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化党建平台构建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全面提升街道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采取“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的方式,对街道社区内的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搭建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整合区域组织资源,搭建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平台。一是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全市16个区县全部建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民政、规划、财政、公安、司法、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县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分别建立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全市103个街道普遍建立了专门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服务机构和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形成了统筹联动的区域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夯实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组织网络。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及时建立党委或党总支,在党员人数较多的楼栋和楼门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目前,已建立了3669个楼栋党支部,建立了10348个楼门党员活动小组。采取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区域建和依托管理等方式,加大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选派了1032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在208个社区文化团队建立了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三是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运行管理机制。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认真编制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落实执行责任、完善保障措施。坚持典型示范、分类指导的基本工作方法,科学制定新建社区、老居民区以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组织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和基础设施标准,及时总结宣传不同类型街道社区的党建工作经验。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考核评价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每年组织居民群众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促进了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整合区域服务资源,搭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服务群众平台。一是健全完善服务网络。在全市各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在全市社区积极推进社区工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各区县还组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将服务网络向社区延伸,公安、民政、劳动社保、计生、妇女工作、少年教育等部门普遍在社区建立了工作站点,不断创新完善服务方式。同时,各区县结合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积极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大力加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努力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二是大力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各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便民服务、环境维护、治安防范、文明建设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动员辖区内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技能和特长、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积极参加便民、为民、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三是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动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社区服务合作协议,明确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目标和任务。全市84个市级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源优势,通过帮困助学、慈善捐款、节日慰问等多种形式,为社区群众服务;通过建立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等形式和载体,搭建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帮助困难群众的平台。
整合区域党员管理资源,搭建因人制宜、注重实效的党员管理平台。一是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模式。全市街道社区统一制定使用了“两簿一册”,即社区党员基本情况统计簿、社区党组织在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簿和社区党组织年度工作手册,统一建立了社区生活困难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人户分离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型党员的管理台账,加强分类管理。努力改善社区党员管理服务设施,在全市街道社区共建立了3480个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党员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个体协会党组织、党员联络站,采取直管、代管、协管、双管等办法,把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拆迁人户分离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增强了这些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提高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规范在职党员社区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在职党员社区登记、双向联系和双向反馈等制度,积极探索社区在职党员双向管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和社区党员群众对在职党员的监督作用。各街道社区从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在社区和工作岗位挂牌亮身份、党员认岗定责、向群众公开承诺服务等活动,搭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党员发挥作用平台,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整合区域设施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基础保障平台。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坚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2007年以来,市、区县两级财政投入6亿多元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使全市社区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到163平米,普遍建立了“三室两站”,即管理人员办公室、文体活动室、党员教育室(社区党校)、社区事务管理服务站(综合服务厅)和党员服务站,普遍建立了健身长廊和宣传橱窗,有条件的社区还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站。二是积极整合辖区资源。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挖掘整合区域内各种服务设施和资源,鼓励、引导这些单位主动向社区群众开放内部服务和健身娱乐设施,方便社区群众生活。许多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党建工作,主动出资帮助社区改善办公条件,无偿提供活动场地,发挥了国有企业在区域化党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坚持党建经费向社区倾斜。近年来,市和区县党组织向社区拨转专项党费3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党组织办公活动设施、开展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同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上级单位委托社区承办的事项及时拨付相应的工作经费,各区县还为每个社区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保障其待遇。